《僧人心态》|过着平静而有目标的每一天
看到封面写着「过着平静而有目标的每一天」深深吸引着我,每天我们都在为目标而努力生活,但常常也会因为接收外界的各种讯息造成心里的波荡不安,我的进展是不是太慢?我这样做是对的吗?每天有各种杂讯在脑袋里转,这本书的出现刚好能平抚焦虑的心。
Jay Shetty在英国伦敦卡斯商学院毕业后,并没有和大家一样去职场打拼,而是在道场当了三年僧人,从现在Jay Shetty在社群媒体的影响力完全看不出来曾经是个僧人,对于Jay Shetty是如何在道场上与社会脱节了三年后重返职场而且能够在变化快速的社群媒体上有所成就非常好奇,「 Everyone has a different clock. Wait for your time 」这支影片更是在2018年创下Facebook当年度最多人观看纪录,有将近4亿次浏览。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放下」、「成长」、「付出」,其中最有感触的是「放下」这个章节,要懂得放下那些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外在影响、内在恐惧,才得以在心里腾出空间成长,并进一步分享付出。
📌你不是你以为的自己
在认识自己之前,厘清自身的价值观有其必要性,但是受父母的期望、朋友、社群媒体的影响,这些外部杂音导致我们无法辨识内在的声音,误以为自己是自以为的那样,但有时我们是在过别人替我们选择的价值观,不管我们以为的价值观是如何但我们的行为会说话,下面几个方法是作者提到如何检视自己的价值观:
1、时间和金钱消耗
• 每天坐下来思考今天是怎么过的,经历了那些情绪• 你在闲暇时间做什么会反映你的价值观EX:重视家庭,但实质上陪伴家人的时间却比和朋友玩乐时间还少? EX:重视生活品质,在意识到工时远超过你的工作重要性,却选择将过多的时间花在对你不够重要的事务上? • 把金钱花在哪里也会反映你的价值观EX:喜爱学习、自我成长,但每月娱乐支出却大于进修费用?
每当在做决定时思考一下,在做着件事情的价值是什么?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这种停顿和察觉久而久之会变成习惯,开始有意识的选择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当我们把生活填满,不留任何思考余地时,消遣活动就会顺理成章变成我们默认的价值观。
2、检视过往的重大选择
审视自己做过三个最好或最坏的选择。你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你从中学到什么?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有什么不同做法?从答案中寻找潜在的价值观,同时检视未来的规划和目标是否有受到别人的理想生活所影响。
3、从亲朋好友身上寻求和欣赏的特质是什么?
当你欣赏朋友的某些特质像是善良、正直、果断,也有可能正是我们的价值观。
4、打造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环境
当在不确定别人的价值观是否与你相符时,可以问自己:我跟这个人相处时,感觉与我想成为的那个人距离更近或更远呢?跟他相处起来是舒服的吗?为了坚定自己的价值观,可以让环境变成与你价值观符合的人。 EX:如果想变得早起跟培养阅读习惯,可以加入早晨读书会。
📌当负面情绪的旁观者
大多数人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负面思想,我们也常常会因为别人的负面情绪而不开心,这时要停下来思考并转化负面情绪,以非当局者的立场看待当下情境,帮助我们在不批判的情况下理解他人。透过下列思考过程转化负面情绪:
- 「指认」:觉察自己的感觉或问题
- 「停止」:停下来深究是什么感觉,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停下来思考也许会发现,我们其实不是生气,而是恼怒或是自我防卫
- 「调换」:换另一种新的方式处理,透过明确、具体的说话方式来达到实质有效的沟通。当事件无法被好好处理时,把不愉快的事情写在日记里,深入关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反而能发挥疗愈的效果。
📌随喜
书中提到「随喜心」是指能够对他人的喜悦感同身受,提到「如果我只能从自己的成功里找到喜悦,那我就限缩了让自己感受喜悦的范围,但如果能为身边的亲朋好友的成功而感到高兴,就能加倍感受到快乐和喜悦。 」
我们会嫉妒别人得到我们想要的机会或是与人比较优劣,这些都来自于在社会里我们需要竞争那少数的大学录取名额、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以为别人的成功会占据我们通往成功的道路,但仔细想想通往成功的机会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别人的成就不会让你造成任何实际上的损失。没有必要让嫉妒之心夺去我们的喜悦。
📌探索目标与动机
我要分享一则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在道场里看到其他资深僧侣有些可以禁食七天、有些人能背诵一整部经典。
他感动地说:「真希望我也能跟他一样」
资深僧侣停下来:「你希望自己能做到,还是希望自己学会做到?」
他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
他说:「想想你的动机。你想背诵整本经书,是因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还是想要获得学习的经验?第一种动机是想要那个结果,第二种动机是对学习的过程感到好奇。」
看到这边,觉得自己的脑袋被重重一击,一直以来认为期望结果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没有想过去质疑自己为什么会想要达到那个目标?我们会不停往后立下小目标大目标,却很少往前探究意图。
我们心中总有想达成的目标和梦想,认为达成这些目标会带来快乐,但现在我们要来厘清:驱动这些目标的究竟是什么?能否带来真正的快乐?
最常见的驱使动机是欲望,欲望会驱动我们透过财富、成功和享乐来追求个人满足感,可能是想要一栋房子、一台名车或是财富自由,这些都是大多数人认为能代表成功的东西。为了避免错把别人的成就当成你的目标,我们必须不停地询问自己「为什么?」找到最深层的欲望。
我们认为成功等于幸福也只是个幻象,成功与收入、财富、成就等外在因素有关,虽然拥有更多金钱有助于提高生活的满意度,但金钱在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和一些成就感后买不到幸福。财富本来就是完全属于物质满足的分类,不要过度期望它会带给你内在的满足感,满足感来自相信你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这些意义存在于过程之中,而非结果,如同资深僧侣问作者的问题一样,你是沉迷于其他僧人拥有的高超能力呢?还是对学习的过程有兴趣呢?
不要否定不好的意图(欲望),如果意图不是出于爱、成长,你也许会有机会满足一些实际的重要需求,但不会得到情感上的意义。当人处于进步、 学习或成就某事的状态,才会最有满足感。
📌驾驭心智
把心智视为一个独立于自己的实体,就如同我们跟朋友互动一样需要和他对话。当心智说: 「你做不到。」时,请用像是跟朋友说话一样:「我知道你在担心和烦恼,感觉自己无法应付,但你够坚强,你做得到。」
大多数人都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主宰下过生活,闻到喜欢的点心就想吃,每次看Youtube就会陷下去,看到别人的instagram玩乐贴文,就开始想去度假。感官肆无忌惮地把心智从我们希望它安住的地方拉跑。
这时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让理智引领我们的心智,我们要摆脱感官和欲望地掌控,成为头脑里那些杂音的客观观察者,与有意识的心智开启新的对谈已重新架构想法,不以直觉反应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动驾驶模式) ,而要主动评估情境后,再做对的事。
与转化负面情绪一样,当想要戒断各种坏习惯,需要透过指认、停止、调换三步骤,觉察出自己什么时候会想吃甜食、停下来思考你想如何限制自己吃甜食的频率数量?当我无聊时想吃甜食,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填补无聊的感受,虽然是从僧人的心态来戒掉坏习惯,但与我在《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从科学角度读到的方法有些相似,僧人更注重于控制自己的心智,而从科学角度是由外在的方法辅助你更容易控制心智。
📌感恩
作者在书中给了感恩下了定义: 「当你认知一个与货币价值无关的事物对你有价值」的时候,内心产生感激之情。感恩不应只是出现在某个事件某个时刻,而是时时刻刻怀着感恩的心,我们不拥有任何事物,不管是家人的照顾、朋友的一句鼓励、爱人为你煮的晚餐都是我们生活中可以感恩的事。感恩来自体会别人为你的付出,这是爱的回路。
善意的行为教导你如何展现善良,因此你本身的善意会让你真心感恩
在书中提到各种不同的感恩练习,像是写感恩日记、写一封感谢信或是透过服务表达感恩,其中有一个感恩练习我觉得蛮深刻的。
对过去发生不好的事件或一个你已感觉不到痛苦的不愉快事件作感恩,像是分手、解雇,那些事情虽然让我们当时很痛苦难过但总是有教会了我们什么,而引领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不需要当面和过去的人或事件和解。试着对过去的不愉快感恩,心里也会有真正放下的感觉。
📌结语
这本书虽然使用了一些吠陀教用语,像是观想、猴心、法、我执、随喜,中间穿插了在印度道场上的小故事,但用非常白话的方式描述,读起来不会艰涩难懂。书中用了僧侣的角度来看待人心,但有些概念也与我所读到的心理学概念相似,很巧妙地把道场所学的人生智慧实践于生活中。
比起传递新概念,这本书更像是在坚定我的思想,帮助我坚定价值观、帮助我更加坚定于所相信的事物。相信达成目标的过程比结果还重要、相信快乐的核心是感受到自己正在学习正在成长。
而「感恩与付出」是我在培养深刻的人际关系中所缺乏的,当无法好好接受别人的帮助或是感恩别人的付出,就没办法做为一个懂得付出的人。大部分时间会忽略别人对我们的好,又或者是认为那些事物是我本来就该拥有的,唯有在看到社会新闻上报导的黑暗角落才会开始心怀感恩自己所拥有的。
谢谢大家看到最后,请帮我拍手五下支持我的创作,喜欢我的阅读分享可以追踪我。
拜访我的另一个家: https://yunashare.com/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