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62:由非常跌入反常
1967年10月港英搞「香港周」以稳定人心,11月无线电视启播,12月,一夜之间,街头的真假炸弹突然无影无踪,「反英抗暴」不动声色地收摊。香港大多数市民发现「粉碎港英殖民统治」原来是虚张声势,而港英的坚定维持社会秩序,不受威吓,也使市民意识到,原来香港是个可以久居和值得珍惜的地方。过客的心理,经六七暴动而有所消减。
暴动之后给香港带来的历史性转变,我当时身处左派阵营是完全预计不到的。我看到的是电视、电台、绝大部分报纸所反映的社会意识,也就是香港市民的政治取向,几乎都一面倒向港英殖民政府的政策措施。为带风向,新华社派人到各界别宣导,左报的言论,都从「打倒港英」转为「支持越南抗美」「打倒美帝」「世界革命」等等远大目标,而淡化香港的「反英抗暴」。大多数在左派阵营的盲众继续兴奋。可是我和陈凡等几个朋友私下议论的是:「反英抗暴玩完了」。
我没有看到香港接下来的盛世美景,反而为「爱国」「社会主义」的理想受挫,和「反殖民地」斗争的失败而悲哀。
当然,更感困恼的是,我们一向信任和依靠的「社会主义祖国」,其文革的走向也越来越难以理解了。
中国大陆发生的事态,虽有香港非左传媒的广泛报导,但具体的人和事,我们在香港毕竟没有实在的接触。中国全国的银幕和舞台仅可以存在的八个样板戏,被吹捧得神乎其神,但就「神」到不符合人性的不正常境地。所有样板戏的人物,都没有配偶,极少有爱情,即有也是暗示性的,或点到即止。 《红灯记》中的奶奶(祖母)不是亲奶奶,爹也不是亲爹,但称为「表叔」的革命同志就「数不清」。最神奇的是李玉和从一个重伤同志身上取到的「密电码」,没有送出去时柏山游击队不见影,连李玉和被捕都不来救,一旦送出去,游击队就出现而杀了鸠山。这「密电码」是什么革命神器?这不是现实故事,而是神话。
那时江青指示,革命样板戏要有「三突出」,即突出正面人物,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没有「三突出」的所有中外文化产品就都是「封资修」(即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
主要英雄人物为了革命可以不吃不睡没有性欲,以这种非常、实际上是反常的英雄人物去要求人民,只能使全国人都口是心非,人人说谎,社会也就跌入反常状态。
我那时在心中、脑中仍然盘旋着中外的文学名著。我所读过的伟大文学作品,都是直接间接地揭示社会或人性的阴暗面。杜斯妥也夫斯基写底层人物,逼视着人性的绝望,读者仿佛听到人物的灵魂碎裂的声音;契诃夫写了许多可笑的或悲惨的人物故事,他的剧本《海鸥》有两句对白:「为什么你总是穿着黑色的衣裳?」「因为我在为我的生活戴孝。」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所有中外文学创作的悲剧喜剧,无论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还是无价值东西的撕破,都是丑恶现实的反映。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揭示社会或人性的丑陋。社会不会因为这种揭示而变得更坏,反而因这种揭示而响起警钟,提醒人类去正视、去改正自身的邪恶。一味写正面人物,强调要发放正能量,不但无趣,而且反常,作品本身难掩虚假,亦在社会散播虚假。
文革的极左思潮,是人人都口是心非地宣扬崇高的「大道德」——解放全人类,却把日常道德比如吐痰、排队等丢弃了;人人都知道「大知识」——马列毛思想,但把「食色性也」这些常识给忘了,或不是忘,而是只做不说,于是一旦改革开放,就物欲横流。
文革的病毒,借「反英抗暴」而在香港左派圈中流播。一年多前的1965年同我一起去北京的出版界中人,那时还一味讲要「社会化」,避免做「红面关公」(即隐藏红底),这时忽然大谈在香港要学解放军「忠于毛主席」;出版界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一个平日正常的人,忽然哭诉在旧社会如何苦大仇深,唤起学习班的人「忆苦思甜」。在左派阵营里,一切都变得虚假,形式化。
我这时的思想陷于矛盾、反覆与挣扎中。不断想到日本文学评论家厨川白村所写的「近代人的四种悲哀」,特别是其中的「二重生活的悲哀」。下一篇再谈。
(原文发布于9月15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 题记
- 闯关
- 圈内圈外
- 杀气腾腾
- 煎熬
- 伤痛
- 动荡时代
- 抉择
- 那个时代
- 扭曲的历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后一击
- 我的家世
- 沦陷区生活
- 汪政权下的乐土
- 沦陷区艺文
-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 李伯伯的悲剧
- 逃难
-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 古国风情
- 燕子来时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树倒猢狲散
- 猪公狗公乌龟公
-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 自由时代的终章
-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 确立左倾价值观
- 「多灾的信仰」
-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学的青葱岁月
-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 谈谈我的父亲
-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 父亲的挫伤
-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 毕生受用的礼物
- 文化摇篮时期
- 情书——最早的写作
- 那些年我读的书
- 复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 归处何方
- 刘宾雁的启示
-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记忆
-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 伴侣的时代
-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 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 福兮祸所伏
- 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