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馬513事件—在傷口之外的懺悔和往事

一个人在途上
·
·
IPFS
·
《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
電影sepet


因為怕作品被禁,而讓我一看見就馬上拍板買下一睹為快的作品,這次是第二次。

上一次是在看到電影《單眼皮》的海報時,海報上的英文寫著“一個華人男孩,一個馬來女孩,一段愛情故事......”,感覺上就很有故事,就匆匆忙忙完成了第一次購票進入戲院觀賞馬來文電影的人生記錄,果不其然,導演雅斯敏沒有讓馬來西亞觀眾失望。過後。馬來西亞的政棍也沒有讓喜歡看小丑戲碼的觀眾失望過,這部電影確實在國會被炒作了一番,但終究黑手未能禁播此片,算是長期陰霾底下少見的曙光。

而第二次,則是剛閱畢的《在傷口上重生——五一三事件個人口述敘事》。在我買下此書之際,國徽封面事件的陰影還蒙罩著渴望自由民主的社會;於是匆匆買下這本書。對這本書敏感的題材,個人除了有此書落入電影《新村》命運的憂慮之餘,還有其他......

來自檳島的我其實很少聽聞老人家對我們訴說513事件的衝擊,原因是檳城不是嚴重的暴亂區域。

對事件醒覺的開始,是源自於北島戲子戲劇課程裡老師洪萬祥在教導我國戲劇史時,談到我國尤其是華社在513事件後,藝術和創作的真空和萎縮宛如後文革時代時,說了一句“我們都是513事件下的產物”這句話,讓我無知懵懂的青春土壤裡種下人文與社會關懷的種子。

留台時,得知台灣可以光明正大地談談228事件並將之列為公共假日之際,心底深處就為513感到委屈;再後來,讀過村上春樹的《地下鐵事件》、《約束的場所》,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以及本地人道關懷者陳彥妮為痲瘋病患寫下的《回家》,才發現國家社會重大事件與小人物的連接,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比國家社會發展來得驚心動魄且讓人感同身受,畢竟,我們大都是小人物不是嗎?每每渺小的人面對大時代的蹂躪,更讓人體會到我們蒼生捲入歷史漩渦的無助,我們一般而言都無法像林夕為電影《太平輪》所寫的歌詞《穿越漩渦》那般堅強,只有面對天道不仁萬物為芻狗的無奈。

在閱讀上述作品衝擊著我的靈魂之際,心底曾經就溜過為513寫篇訪談記的設想,但是,設想也就只能這麼溜過——這是必須拿出多大勇氣才能完成的作品呢?尤其讀到這本書的後記,513口述歷史小組對張永新老闆願意承擔出版費用和風險的感謝時,“風險”二字,刺眼又振聾發聵,當中其實包含了人民多少恐懼和無奈?更何況,馬來西亞從來都不是可以讓人獲得“免於恐懼的自由”的國度,無論是失踪人士的下落不明,趙明福的死不瞑目,還是513的喪鐘的迴響,面對政治改變的無力,國人常常是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態度,低下頭來是人間,汲汲營營,大家努力賺錢吧,然後如達明一派所唱的“今天應該很高興”之移民光景。包括我。

此外,心靈可承受的程度又是另一個課題。此書研究小組的成員在訪談之前與訪談之後的他們,人生肯定會不一樣了,除了政治黑手的陰影纏繞,更多的會是513諸多冤魂的重量的伴隨,人生也很難再度輕盈和歲月靜好起來,如南京大屠殺的研究者張純如,稍有不慎,抑鬱即會找上門......由此可見,小組成員可是賭上人生去完成使命的。

於是你就可以想像,當曾經幻想遐想書寫的作品出現在書架上時,那時的我是那麼百感交集,一方面是欽佩和五體投地於作者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付出,毅力和勇氣,另一方面,我又得多鄙夷和懺愧于自己的無能懶散和懦弱......

而曾經讓我想提筆寫下這些事件,也不只是一時的衝動而已。還因為聽過。

直至07左右,我在馬來西亞最大連鎖茶店就業時,我忘了做銷售的我為何闖入了倉庫的世界去幫忙包裝,一位面貌慈祥的阿姨就閒談之中對我敘述了當時她在513時的故事。那時候正值青春年華的她已然出來上班。通訊和交通皆不發達的年代,她懵懂地依日常作息,早上搭公車上班,她就坐在公車第二扇門(也即是下車門)的後端。

突然,公車停下。一群凶神惡煞的暴徒攀上公車見到華裔就砍。

目睹這等事情的她嚇壞了,身子緊縮,腳底完全沒有力氣逃跑,如同我們常說的“嚇到腳軟”,說起這段往事,她彷彿歷歷在目,我們現場的年輕人則是屏息靜氣。但她最終卻逃過被砍殺的厄運,否則,就沒有了她的述說,而讓我今天有材料寫下這篇文章了。

救了她的,是陰差陽錯後續發展——一些沒有坐以待斃的人從下車門逃了出去,而暴徒全數追了出去,而讓她免於死傷。但,這也不是什麼值得慶幸的事,想到那些被追出去的人的命運,就很難讓人有些什麼“幸好”的感覺......

再後來,我回到檳島,在獨中和補習班執起了教鞭。

在教育中摸索的過程,我才發現,政府一直拒絕承認的統考,其實它的歷史課綱是比國中完整和全面得多,大馬近代史部分就有對513事件的起因,過程,及影響的敘述,比較跟國中課本對513事件的慾蓋彌彰,前者才是學習歷史並汲取歷史教訓的踏實態度,後者將歷史構建在篡改、意識形態和自我滿足上,比較像是讀神話。如果獨中文憑為了取得政府承認而將這段課綱或中華歷史或世界史從中抹去的話,那就無異於買櫝還珠了。

而另一個聽過的故事,就是在補習班的無心插柳。

那時,班上有一位學生,逢週末就要回去吉隆坡,於是就順勢跟學生談了513事件,並囑咐那位學生,可以在回到吉隆坡時向家裡老人家探詢513的故事,這段日子會是他們最難忘的日子,畢竟老人家日子不多,能從老人家身上了挖掘多少精神財富就盡量挖掘吧,時間是不等人的云云......

學生回到吉隆坡時還真的完成了作業,也無意中揭開了婆婆的傷口。

根據學生的敘述,婆婆在513時期有個孩子,想必是學業優秀的孩子,因為這孩子在513時期在國立大學就讀,在1969,大學文憑尚未氾濫的年代,想必當孩子考上本地大學時,全家也是會為這個孩子感到自豪的。然而,塞翁得馬,焉知非禍?

這個不幸的年輕人,就在校園內,據說是被老師砍死了。神聖的校園,齷齪而瘋狂的種族主義,純淨的青春敵不過魔鬼附體的刀,人就這樣沒了......

今天要重新敘述這段聽來的往事時,發現這故事有許多的資料不全,譬如是什麼大學,這位年輕人是她的伯伯,叔叔抑或舅舅,事情的發生是誰告知的,那老師是誰,可還健在......等等,皆一無所知。為何沒有追問,我想是當時的氣氛所致,班內的另外兩位是她好友的學生與我當時噤若寒蟬,像是平常無意間撞見了什麼秘密之後略顯尷尬而凝結的空氣,也或是當時沒來得及消化如此沉重的故事,聽者心裡尚在哭泣、哀號或淌血,大家聽完後,都很有默契地沒有再追問。

這兩段聽來的往事,已經放在心裡甚長的一段時間。讀著《在傷口上重生》時,便也打開了這兩件耳聞事件的記憶,在此記下,以作為513事件個人口述敘事的狗尾續貂(狗尾只是針對我個人不科學不嚴謹的敘事所做的形容,絕非對我敘述事件的不幸者的不敬或褻瀆)。

在此,向廣大的讀者推薦此書和向口述小組歷史小組致敬之餘,也向受難者和家屬致哀,也望拋磚引玉,讓更多人書寫傷口上的故事,讓這段往事重見天日,警惕後世,畢竟,513不應該是單一事件,而是513事件的不幸,在那短短的幾天,至少重複發生了數百次(政府數據)不是嗎?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一个人在途上来自大马槟城的声音 书虫一个 同时钟意看电影 看剧集 听歌 玩茶 摄影 种盆栽 写文字 喜欢台湾香港日本马来西亚 恨国家不成钢 如倪匡般的乐观的悲观者 仍然没有使用fb wechat whats app和电子钱包信用卡 很怕活在体制之下
  • 來自作者

无关女王 只关人性的三一理论 以及 彼得原理 没说的话

缤纷色彩闪出的美丽/他们首先是个人,再来是马来西亚人

福特决战法拉利:对办公室小人的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