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写出成长轨迹 · 第三天

第三天:在感受中看见自己

emmamenglin
·
(修改过)
·
IPFS
·
写写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有一席之地的人。比方说,这个人有参与塑造到你人生的一部分,会在人生不同阶段都想起来的,讲讲你们之间的故事。

在新加坡这几年,我遇到了很多不走寻常路的人,尤其是创业这两年,诸如此类的人物不胜枚举,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在他们身上又一个共性,那就是认真、踏实地做着眼前的事情,心里藏着一些使命感和坚持,用一个时髦的说法,叫做「抬头仰望星空,低头脚踏实地」。

今天想分享一些轻松的片段,说是轻松其实可能是举重若轻那一种轻松,因为这些小事带来的影响,足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持续。它们来自同一个人:我的瑜伽老师。

在拿到瑜伽培训资格证之后,我开始尝试各种不同的瑜伽流派,那种感觉好像拿到了游乐园的入场券,迫不及待想要进到园中把所有好玩的项目体验个遍。有一天我偶然接触到了阿斯汤加(Ashtanga),自此以后就开启了日复一日的清晨练习,一直过了好几年。新加坡的瑜伽行业,市场小竞争大,不管是瑜伽馆还是老师,都面临着很多挑战。由于阿斯汤加对于体能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不是市场的主流,我们所在的瑜伽馆几年前就经常出现师资间断的情况,直到一年多以前,来了一个新老师。第一天见到她,我有点惊讶,因为教阿斯汤加的老师一般是高大的男老师(才可以安全地把学生举起来🤣),而新老师,是一个身材瘦小匀称的女老师,而且和我几乎差不多高。后来才想起来,这不起眼的第一印象其实是很大的鼓舞,仿佛这一见面就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练Ashtanga必须是高大、强壮才行。

在这一两年中,我每天在太阳出来前上车,然后在早上7:30左右来到瑜伽馆开始一个半小时左右的练习。在每一次的动作correction之后,她都会问一个问题:「How do you feel?」 就是这个问题,一开始难住了我,因为我以前想的可能大多是「How do I look?」或者是「 How can I imporove?」当被问到我的感受时,头几次我竟大脑一片空白:我的感受是什么?什么是感受?怎样感受感受?怎样描述我的感受?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之需要转换思维方式即可,即弱化大脑的声音,让意识回到身体,沉浸到身体感受中。从「我觉得今天身体有点重」、「左手没力」、「肩膀打不开」,到后来的「拉伸hamstring的感觉好爽啊」、「哇我竟然感觉像飞起来」……日积月累,我慢慢发现,这是一句非常有力的话,因为在一遍遍地将意识拉回到自我的过程中,关于「自我」的形象逐渐清晰、硬朗、坚定起来。在日后的生活中,我逐渐开始问自己,「这次合作洽谈聊下来,how do I feel?」,「这个项目完结之后,how do I feel?」,「关于这个招聘的candidate,how do I feel ?」,甚至是「有人邀请我去这个聚会,how do I feel?」、「今天中午想吃什么,how do I feel?」由此我学会了大胆拒绝一些社交,直接忽略一些披着「你应该」的外衣的道德绑架,也有勇气大胆去追梦,对于一些不再serve我的人事物做出大胆切割。理由很简单:我可以感受我的感受,它引导我去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我信任我的感受,因为我善待它,它一定也会善待我。

第二个小事是在完成了一次动作突破之后,我和老师都非常高兴。我兴奋地说,「我学会啦,好开心!让我再试一次!」这时她建议直接move on,我问为什么,她说「你听说过『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吗?Generally it means when we do something and if it gets past the optimal level, the returns become less. 用中文来说就是『适可而止』。」我接着问「那为什么要停止呢?」她回答,「回到我们练习的语境中,如果你在达到optimal level后停下,你的身体会保存这个记忆;如果你再做几次,效果不见得会有那么好,而那时身体记住的就是最近的感觉,那么optimal的状态的记忆就会被冲淡。「哦~~这是告诉我们见好就收呀,也许生活中很多事也是这样吧?」,我问。 「对,就是要用智慧的方式去努力,而不是一味用蛮力,因为精力会消耗完,我们要学会在对的时机用对的方式尽量将精力的收效最大化。」,老师这样回答。

第三件小事,是在练习一个Bakasana的动作,当时老师说「你今天可以试试手撑地然后双脚悬空……」我急忙摇头如捣蒜,「啊不不不,I cannot cannot, too heavy, totally cannot……」老师笑了笑,然后说,「那你试试两手撑地然后抬左脚……对,ok很好……然后抬右脚……there!!」我一看自己原来做到了,直接大笑起来,接着我俩在studio哈哈大笑了好一阵子!原来我以为的做不到,就真的是「我以为」!那么走出studio,会不会在生活中我也用这句「做不到」骗了自己无数次?这个想法如同当头一棒敲醒了我,让我在日后的日子中不再轻易告诉自己做不到,而过滤了这一层顾虑之后,事情再次变得简单:如果想做一件事,那么就想办法去做,如果觉得有难度,那就拆解成小步骤慢慢朝着那个方向努力。而未经实践的「做不到」假设,终究是个假设,至于是否正确,就要靠自己踏出那一步来用实践做答案。

我的瑜伽老师,这位我认识仅一年多、每天见面一个多小时的亦师亦友的人,在一块瑜伽垫大小的方寸之地,见证了我的变化和进步,而她在每一天脚踏实地的教学中所分享的那些简单的智慧,在瑜伽垫外伴随着我在新加坡的那段岁月,以及在离开之后飞向更广阔的千山万水。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