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力量:《破碎的琴键》中追求自由的人们(上)

傅元罄
·
·
IPFS
·
《破碎的琴键》的开头,恐怖份子用步枪击碎了凯林仅剩的心灵寄托——钢琴与音乐,这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让凯林当即决定逃难,离开叙利亚。于是,他决定不再弹奏,找零件将钢琴修好后,便卖出去以筹备离开的资金。

「自由」,这个词语不停的环绕着。对有些人来说,自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表达自己的意见,选择怎么样来塑造自己的人生;对有些人来说,自由只不过是不再被病痛束缚,不必整日再被困在床上,能够用自己的双脚来行走。可是,对某些人而言:自由仅仅只是逃离眼前这一刻的死亡。祈求不要因为眼前的残酷、枪声、与炮弹死去。不要就这样死去。

那么,你追求的是什么呢?自由比我们想像的更加辽阔。自由就像是眼前的大海,从上面洒下来,映照出耀眼的太阳光。有时候被黑暗遮住,在遥远的地方不停的拍打,从岸边满溢出来,直到黑暗淹没整个世界。暴风雨来到了。我们所追求的东西,映照出我们是谁。但是,我们心目中所想像的「自由」,向往着光明,可能也潜伏着黑暗的自由,比我们所了解、所认识的自己,更加接近我们真实的样貌。

《破碎的琴键》宣传海报。截自friDay影音,特此致谢

目标与自由:「自己」会成为自己的阻碍?

电影《破碎的琴键》,讲述了一个人在环境的变化下,须要不断改变抉择,延续自己生命与追求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战火之下、内战仍未停歇的叙利亚,政府军、革命者、恐怖份子等诸多势力,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战斗着,希望把国家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模样。主角凯林只是一个平民,生活在一个由恐怖份子掌管的小镇上。恐怖组织以严格的规定统治这里,随意枪杀违反他们规定的人;即使不被攻击,一般的居民也常常被炮弹与战斗所波及,活在恐惧与死亡的气息中。

在故事的开头,恐怖份子用步枪击碎了凯林仅剩的心灵寄托——钢琴与音乐,这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让凯林当即决定逃难,离开叙利亚。于是,他决定不再弹奏,找零件将钢琴修好后,便卖出去以筹备离开的资金。

自由,是须要付出代价的。

同样是这句话,从不同人的口中说出来,却予人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当恐怖份子说出这句话时,他们是在强迫别人付出代价,来参与、完成自己所想要达成的目标。但是,这只不过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自由」;如果别人的理想和他们不一样呢?他们便打算剥夺别人自由与选择的权利,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于是,他们也永远不需要改变,不须要更动自己既定的想法,永远被困在自己既定的计画、既定的目标,和自己既成的愚蠢之中。他们既然想要剥夺别人的自由,所以也必定消灭了自己的自由。因为没有一个人是独自活着的;用暴力改造别人的人,只是活在自己所构想出的、被称作「自我」的幻象而已。

但是,如果另一个说了这句话的人,是一个也无辜受苦,和别人的脆弱、自己的脆弱一同生存的人;那么,这句话便不再是一句空话。这个人只渴望自己塑造自己人生的自由,但并不打算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别人身上;他们反而更能体谅别人的脆弱,从脆弱中生长出怜悯与行动的果实。那么,这样的话语引起人的省思与共感。 《破碎的琴键》在已成废墟的都市地区,捡起孤儿扶养的乐器行店长;为了生存和公开行动的权利,决定拿起步枪的女性;怀抱着希望,总是在一次一次的毁坏中重建杂货店的老爷爷,都是像这样的人。

老爷爷遭恐怖份子杀害,让凯林最终放弃了离开的计画;留下来,反抗到底。不过,这并不是说在苦难中的人,没有离开本地,重觅新的生活的权利;也不是说曾经选择离开、选择过自己的生活是错的。这只是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他人的位置,永远保留着一个空间,即使当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和理想全部被外在环境摧毁了,我们仍然与别人在一起,仍然有必须行动的责任与希望。这就是,我们和施暴者不同的地方。

下篇待续,努力撰写中~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