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是大商場【02】來港多年,我已成為香港人
在2009年的香港,普通話的使用遠沒有像今天這樣多,從大陸過來讀書的Vicky曾在課堂、街市和九龍塘火車站內迷失,又成為能說流利粵語的“資深港漂”,在銅鑼灣的深夜下班路上和城市的另一面共鳴,在社會運動中從不關注到不斷翻閱資訊,在疫情裡感受香港和自己的更多變化。
在這期節目裡我們和嘉賓Vicky一起回顧這些變化,更多地討論身份認同這件事:我們是“哪里人”,只由出生地、膚色和居留權決定嗎?為什麼我們會對別人的身份認同有預判、期待和要求?如果價值體系在這個地方重塑,在和它的朝夕相處裡自然產生情感連結,我們是不是可以主動認同自己是這裡的人?
節目時間線
[00:02:49] 生活變故:從事保險的原因和來香港的契機
[00:10:33] 09年的香港和今日在語言上的不同;分別來到一個普通話行不通和行得通的年代,對我們來說是幸運還是不幸
[00:17:13] 疫情下了解香港和香港的變化;從封關談到關於中國人消費能力的論述
[00:23:20] 為什麼我們都曾相信“明天會更好”?為什麼我們又不再相信
[00:27:16] 在香港感受到的特別;接納陌生人之間的善意的過程
[00:33:11] 來港多年,我可以是香港人嗎?身份認同的被動和主動建構
[00:36:39] 價值體系在香港形成:從叢林法則,到對弱勢群體、社會福利的關注;審美髮生的變化
[00:45:26] 深夜銅鑼灣的下班路,與清潔櫥窗、修復街道、努力工作生活的人共鳴
[00:47:52] 怎樣理解一個人的身份認同:情感和經歷、猶疑與不確定性、民族和國家認同
[00:53:41] 19年社會運動對自己生活的影響;“政治冷感”表述的限制
[00:59:32] 也說說香港的缺點;香港包容了我,我也包容它
節目中使用的音樂:
群星《明天會更好》
張國榮《我》
關於「香港不是大商場」:這是兩個來自大陸、暫居香港的女性發起的普通話播客,她們跟隨在香港生活卻背景各異的普通人遊走這城,從真實的人、平常的地點和具體的故事去認識香港的過去和當下。
歡迎在以下平台訂閱收聽: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