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者回忆录55: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Ann 推荐我去看日本电影《偶然与想像》,这部由三个短片组成的电影,其中第2部「门常开」,让我想起了几十年前的一段趣事。
话说六十年代有一次好几位著名的流行作家在一起饮茶,座中有高雄、金庸、叶灵凤等人,高雄讲到写报纸连载文章,他说,凡是写某方面的题材写得出色的,本人在现实中那方面一定是最不行的。写武侠小说最好的,一定不会武打;写爱情小说的,在爱情上大都失败;写色情小说的,性方面一定没有什么经验;写马经的,赌马输较多;写股经的,在股票投资上大多损手。他也自嘲写经纪拉、写石狗公,自己绝不懂得营商。在座作家们都笑了,具体想到每一个人,好像也真是这样。
高雄头脑敏锐,反应极快,对世情观察入微。擅长写某种题材的作家,之所以写得天花龙凤,正是因为现实上不在行,只略知一二,才有超越现实的想像力。读者也爱看这种充满幻想之作。不过超越现实却并非没有现实意义,相反,将现实升华再从幻想中演绎出来的道理,可能更真实地反映人生,使读者有所感悟。当然对流行作家来说,想像力的重要性在于吸引读者追读下去。
日本电影那个「门常开」故事,写的就是一个在小说中有极露骨色情描写的作家教授,实际上完全没有性经验,既在女色面前难以抑制自己、又对诱惑他的女子感到恐惧,为此而要保持「门常开」。
香港五六十年代出现报纸上的流行文化百花竞艳,主要原因一是大陆风云变幻,驱使许多具文采和头脑敏锐之士聚集香港,为各报提供写手,原因之二当然就是言论自由,设若有党官来审查武侠小说的招式是否合科学,言情小说是否诲淫,社会小说会否丑化政府或公众人物,那么作家就无法写,报纸也没法办了。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政治稳定。 1949年中共就制订了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政策。对港英在香港的施政、管治,绝不干预。这政策由长期负责和关注香港事务的官员执掌,极少由不懂港澳的共干调任。
1965年七月,我受邀参加一个出版界参访团。这是对左派机构资深员工的奖励活动。团员约40人,所有交通食宿费用全由大陆招待。在北京,我们听了几个关于国际形势和港澳关系的报告。我那时的印象是:报告者知识丰富、分析到位、对国际和香港有较深入了解。如果说这是「洗脑」的话,以我当时的见识,是被洗了一次脑。那时作报告的人,绝不是后来一些强词夺理、自相矛盾的为中共讲话的逻辑盲可以比拟。当时负责港澳工作的最高领导者廖承志宴请了参访团。他讲广东话,语言生动,他说代表搞港澳工作的「呢班友仔」,慰问各位员工,他说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政策是不变的,因为要从香港取得外汇,「有利可图」,希望大家为了祖国继续忍受低薪的奉献。
以当年英国在战后的国际地位来说,如果中共对香港多所干预,英国人可能索性把香港双手奉还,无谓背这个没有什么利益的包袱了。当然,后来香港人多了,香港在亚洲的地位受到重视,又当别论。据知,在1965年时,中国的外汇仍然有70%从香港取得。因此,无论大陆的施政怎样多变,中共对香港的政策仍然不变,直到1967年。
不仅不变,中共还不断要求香港左派机构「融入社会」。当时左派流行一个口号,叫「社会化」,要求女员工扮靓,涂口唇膏,穿花衫,要高层主管与同行打麻将交流感情。
新闻界中的《新晚报》可以说执行「社会化」的表表者。它从1950年创刊以来,就依仗报馆众才子的实力,并放手向外邀稿,而畅销一时。高雄的「石狗公自记」,叶灵凤的「霜红室随笔」,酩酊兵丁的打油诗,「无牌议员」(王兆均)的怪论「横眉语」,以及在1954年借社会新闻抄热的吴陈比武,而推出先梁羽生、后金庸的新派武侠小说,带动各报副刊潮流。
左派电影界的长城、凤凰、新联,也联合其他电影同业,不受大陆的左倾思潮干扰,拍出香港人喜闻乐见的卖座电影,拥有一批红星。
我那时是左报副刊的作者,与《文汇报》副刊的吴羊璧在闲谈中,讲到想办一份在媚俗与一本正经之间别树风格的年轻人刊物,取名《伴侣》,1963年一月一日创刊,定价五角。画家王鹰是合伙人。我征求左派出版界领导人的意见,他表示在印刷发行上予以支持。创刊后一纸风行。
1967年前,尽管大陆来港的难民潮不绝,尽管左派仍然受主流社会排挤,但左派在各行各业,大都努力融入香港社会,而香港多数人对左派也不抗拒。左派与香港人的这种关系,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文章发布于2021年8月29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 题记
- 闯关
- 圈内圈外
- 杀气腾腾
- 煎熬
- 伤痛
- 动荡时代
- 抉择
- 那个时代
- 扭曲的历史
- 先知
- 自由派最后一击
- 我的家世
- 沦陷区生活
- 汪政权下的乐土
- 沦陷区艺文
-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 李伯伯的悲剧
- 逃难
-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 古国风情
- 燕子来时
- 在左翼思潮下
- 1948树倒猢狲散
- 猪公狗公乌龟公
-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 自由时代的终章
-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 确立左倾价值观
- 「多灾的信仰」
-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 中学的青葱岁月
-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 谈谈我的父亲
-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 父亲的挫伤
-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 毕生受用的礼物
- 文化摇篮时期
- 情书——最早的写作
- 那些年我读的书
- 复活
- 不可缺的篇章
-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 归处何方
- 刘宾雁的启示
-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 通俗文化的记忆
-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