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George Orwell 爱恨缅甸
谈到英国小说家George Orwell,许多人或会立即想到,今天读来特别叫人百感交集的《动物农庄》与《1984》,浪人剧场的谭孔文却是源头追到底,还牵引观众一起在舞台上追溯George Orwell首本虚构小说《缅甸岁月》,穿透政治语境,探访他的精神故乡,抓住缠绕其中的东方主义和超现实色彩。以该剧对照也是从殖民地时代走过来的香港,有何不可?
从村上春树说起
George Orwell的名著《1984》与《动物农庄》,大概无人不识,然而最初摇动谭孔文改编其作品的力量,却是村上春树受《1984》启发的《1Q84》,引起他阅读、重温George Orwell作品的兴趣,而他也从有着浓郁政治指涉的《1984》,看出点点不一样,他会以爱情小说视之,因为故事的引发点,便是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进而引伸到同样迷住谭孔文的心理状态——孤独,「《1Q84》就像村上春树临摹George Orwell描写一个人的孤独状态。」
他从村上春树的《1Q84》,读到George Orwell的《1984》、散文等等,再进一步追源溯流,翻开后者较鲜为人关注的首本虚构小说《缅甸岁月》,发现创作后期避用复杂词汇与空泛比喻的他,曾于《缅甸岁月》,以华丽词藻行文风格,初试啼声,「然而我仍然看到当中一脉相承的东西,他所描述的题材,也就是关心人的状态,其实分别不大。」《1984》固然去芜存菁、有话要说,「《缅甸岁月》是有点贪心的,什么都写,我觉得他还没完全找到自己写作的Objective。」
殖民时光情爱与堕落
改编《缅甸岁月》想法酝酿已久,到了落实阶段,他仅以一个月时间,就拟定改编方向,并再一次转化到他于剧场创作上的永恒主题——青春,而比起他从前对青春的想像是某个时期、阶段,他现在觉得还可以从当下的身分,回望青春,多了叙事角度,「《缅甸岁月》也是George Orwell于约三十多岁时回想二十多岁的自己。」
George Orwell曾为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服役五年,他后来把这段经历,融合小说创作,写成《缅甸岁月》,当中对味道的仔细刻画,好像缅甸的花、市集的食物、缅甸女人的气味,反映作者对该地有着俨如精神故乡的强烈情怀。
浪人剧场的宣传文案上,有句话说得好:「沉没百年殖民时光的情爱与堕落」,剧场构作简戍凝补充,《缅甸岁月》发生在一个约三千人的小镇里,一个俱乐部内所发生的事情,一帮英国人窝在俱乐部欢乐混沌,饮酒度日,充斥殖民地的造作与谎言,故事就以这班尊贵阶层一员主角的郁闷展开,「他看到的不是缅甸人的苦难,他的确想为殖民管治推动一些改革,但他所关心的不是来自民间。」然而他毕竟也是既得利益者,似乎愈堕落愈快乐,而在情爱的恨与纠缠之间,该剧抹出一种堕落、靡烂的美和浪漫。
发展东方主义三部曲
浪人剧场以改编香港文学,或以香港文学为缘起的剧场演出著称,曾把舒巷城、西西、董启章、韩丽珠等的作品搬上舞台,《缅甸岁月》将是他们首次改编外国长篇小说,意义颇大,原来是小说里西方对东方的想像,也就是东方主义,那种东西混合的奇观,特别让谭孔文迷恋。他阐述,George Orwell的内在有着东方思想,于《缅甸岁月》表达得颇为明显——缅甸是一个佛教普及的国家,「小说里也提到因果业报。」George Orwell多被视为反极权作家象征,但他的东方思想却乏人讨论,这也提起谭孔文改编的兴趣,他甚至想到或以此为起点,作为香港文学剧场系列的副线,发展浪人剧场的「东方主义」三部曲,让两条创作线的剧场作品,互相影响启发。
除了东方主义,他还想在舞台上抹出于故事中所见的超现实色彩,并从声音、想像、身体等不同方式呈现,「《缅甸岁月》是一套很男人的戏,有五个男性角色,应该有种能量,所以想借着演员的肢体动作表达。」于是他邀了李伟能编舞,配合现场爵士鼓演奏,开发演员的身体,「作为另一层皮肤,披上情欲等状态,将之模糊化、意象化、唯美化。」
说到底,在《缅甸岁月》中,最触动谭孔文之处,是男主角其中一句话,「他想找到一个人,跟他一起爱缅甸、恨缅甸」。在这个最坏也是最好的时代,说中太多人的心事了。
(原文于2022年4月14日香港《星岛日报》副刊刊登)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