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吃飯這檔事
情緒性進食:
撫慰內在自我為主的角色
曾經因為一句話,胖了大半輩子,那句話是這麼說的
『沒有睡飽,也要吃飽』
這是一句很可怕的內在誓言,所以過去每當我累的時候,第一個想要做的事就是吃飯,那些年,住在一個夜市附近,最方便的就是錢都火鍋,或是三媽臭臭鍋,因為有韭菜,湯頭可以煮出很是懷念的味道,(大麵羹的回憶),此時想起老先覺的胡椒辛味鍋,湯頭更是滋味無窮。路邊攤就是什錦羹湯,很像佛跳牆的那種,之後有朋友帶我去吃過龍涎居,我才知道原來雞湯不是白蘭氏雞精的味道,所以也常常藉著一碗雞湯告訴自己,我的心需要被滋潤一下,累著了,就會進行一個人吃火鍋或喝碗湯的儀式,不管路邊什錦羹或是小火鍋店,總之能喝到湯就行。
過去的我是一個立即享受主義者,總覺得外帶回家味道都不對了,絕不外帶這習慣是疫情之後才改過來的。
社交性進食:
照顧餐桌對面那一個受傷心靈的角色
吃飯,是一種社交模式
與其說是社交,對我而言不如說是一種陪伴
那種時候,吃什麼也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吃飯的對象,那些我久沒聯絡但想維繫友情的關係,或是我知道最近這朋友不太好,但關心太直接容易被拒絕,似乎,我覺得最好的理由就是:最近有沒有空吃頓飯啊?如果對方願意,那麼,我的關心就可以很自然了....
可以說:因為附近開了間不錯的餐廳,要不要來一下?....
可以說:前陣子太忙了,最近想吃點好的,你要陪我嗎?....
可以說:出差時想到你,帶了小東西回來,拿給你順便吃個飯?
總之~吃飯時的談話內容可深可淺,萬一當下對方沒想多聊,就多聊聊桌上的食物,最近時事,如果對方想聊,就能開啟較為深度的探索,不管如何,能否陪到心底?
至少,都是陪了一餐
吃飯,是很私密的一段時光,卻也是與他人連結的管道。
飯桌,可以巨觀人際,也可以微觀內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