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秤之外的棋道——嘗試22年高考作文

谢孟
·
·
IPFS
·
在ai橫掃棋壇,消解既往一切定式的當下,高考作文重提棋道中的“本手、妙手與俗手”,頗有些黑色幽默的意思。忍不住撰文解構題幹,文末附帶一些隨感。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於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紮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於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一秤之外的棋道

“棋道有百,我只知七”,這本是日本棋聖藤澤秀行的謙辭,卻在圍棋的AI時代,顯得有些狂妄。畢竟在佈局怪異、“俗手”迭出、尚可讓天下三先的AI面前,人類之於棋道,怕是“百不知一”。既往總結的諸多棋理、定式也隨之消解。行棋與AI的擬合度,成為評估本手、妙手與俗手的新標準。無論是否樂見,圍棋界的革命已悄然而至。

這場革命警醒世人:所謂本手、妙手與俗手都有一個重要前提:全局判斷。棋手將“貌似合理”但有損於“全局”的下法視為俗手,但他們所謂的“全局”,只是一種粗糙的近似。否則洞悉圍棋諸般變化者,大可找出必勝法則,圍棋也就不足以成為遊戲。既往棋理的相對穩定,建立在人類對圍棋的全局判斷較為粗糙,卻又水平近似的基礎上。 AI雖也不能窮盡棋路,但憑藉遠超人類的判斷力,已足以顛覆既往的棋道。

考慮到AI同樣也是人類百年來在數學、微電子、軟件工程等領域的智慧結晶,甚至可以說那些工程師與數學家反而更接近縱橫十九道的本質。沉溺於一秤之內的搏殺,試圖以人力窮盡棋道,已然落了下乘。即便唯一勝過AI的天才棋手李世石,在退役之際也只能不甘地說,“圍棋不再是藝術,這讓我難以為繼”。

兩千年前的汨羅江畔,另一個天才喟然長嘆。賈誼不明白漢文帝為何聽信讒言,將自己的安邦妙策束之高閣。在他看來,“改正朔、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這些都是天下大治的根本所在。不同於李世石,賈誼素來鄙夷“失禮迷風”的圍棋。可他不知,自己早已迷失在了他人的棋局之中。

一秤之外的博弈,遠非圍棋那麼純粹。賈誼自恃格局高遠,妙手迭出,卻忽略了自己跟別人下的未必是同一盤棋。在不同的棋盤上,妙手、俗手可能南轅北轍。如蘇軾所言,功勳集團對漢文有擁立之功。縱然文帝有心改革,也無法“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從其新”。為賈誼計,應該廣交群臣,消除顧忌,而後改革。或許在賈誼看來,拉幫結派俗不可耐;但在漢文眼中,急於求成的改革何嘗不是破壞大局的俗手。歷史終究證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可賈誼早已鬱鬱而終。漢文給了他韜光養晦的機會,他卻沒有靜待時局的耐心。故蘇軾曰,“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用漢文也。”

李世石與賈誼,兩位天才跨越時空的長嘆,傳達的正是棋盤內外的棋道。本手、妙手、與俗手的意義,都建立在人們對於全局相對一致的理解之上。革命性的變化,源於對全局範式的突破,而非一兩手出人意表的奇招。範式轉變之後,本手、俗手與妙手的關係也隨之流轉。對於棋盤之外的博弈,僅有洞察理論最優解的超世之才,也難免為遺俗所累。唯有兼顧他人的全局觀,在縱橫捭闔之下走出各方服膺的一步,才是一秤之外的妙手。


一些隨感:

本文開篇即從“全局”的角度,解構題幹中“本手、妙手、俗手”的意義。就考場作文而言,這無異於在懸崖邊上策馬奔騰。這麼構思的原因,除了想在立意上求變之外,也與我對作文的態度有關。

第一眼看到這個題目,我對出卷人的觀感頗為矛盾。一方面,這是一個有啟發性,給考生不少創作空間的好題目;另一方面,儘管題幹準確地把握了圍棋術語的內涵,但其試圖引導的思考卻與圍棋近年來的境遇大相徑庭。如本文所述,alpha go以降的種種AI程序已經在短短數年間重構了整個職業圍棋界的生態。 “本手、妙手與俗手”等既往的“棋道觀”,正遭受嚴峻挑戰。天才如柯潔,也直呼“看不懂圍棋”。而當今的世界第一人申真諝,則因為棋風最為類似AI,而被稱作申工智能。雖然這些發生在職業圈的動盪,未必會影響到業餘愛好者享受行棋的樂趣;但圍棋作為智力運動,頂層的地震也就顛覆了既往那些“棋道”的合法性。

如果從結合現實的層面,以人工智能對“棋道”的衝擊為題,恐怕更為深刻。如今的題目,似乎是只考慮到“圍棋”話題在近年來的熱門,卻對其熱門背後的原因(人工智能的衝擊及其影響)避而不談,於是給出了這麼一個既聯繫現實,又與現實的教訓背道而馳的題目。如此一來,考生只能將所謂“本手、妙手、俗手”比附到一切事先積累的寫作素材,繞開圍棋界正在發生的這場革命。

我始終認為,任何層面的寫作,都不該淪為空洞的比附與辭藻堆疊。雖然很多考生甚至閱卷人眼中,高考作文就是一種當代八股,但我還是希望這幾百字內,能多承載一些切實的思考。如此才能使作文的意義獨立於考場之外。譬如我文中引用的《賈誼論》,便是蘇軾在準備科舉時所寫的策論,相當於宋代的高考作文。可又有誰能說《賈誼論》只是應試之作,對後人毫無啟發呢?

正因如此,我在構思本文時,無法不以人工智能的衝擊為出發點,儘管這恐怕與出題者所預設的回答範式不同。本文對於本手、俗手、妙手的理解,並未顛覆題幹中的定義,只不過強調了三者的流動性,以及其流動的本質在於全局觀念的變動。因為這也是這場圍棋革命給予我最大的收穫。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谢孟数学本科、统计硕士、历史博士。怀疑论患者。公众号&豆瓣:窃书者。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

端午安康的实质是不敢快乐

宫崎骏的色情片与做题家的隐喻癖

春晚刘谦魔术吐槽:名为数学的无聊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