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群人可以同时相信一件蠢事,「社会证明」如何影响着我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一种经历,像是就学时期一个人问了一个问题,而在那群聊天的人里,一位比较有「学识」的人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大家也不疑有他的相信,结果发现是错误的状况?类似像这样,一群人都以为那件事是对的,但后来却恍然大悟根本一开始就错了的经验,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当初会轻易相信? (类似从众效应那样)
这其实是一种思考上的陷阱「社会证明」,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吧!
🙋♀️ 何谓「社会证明」,它如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
在让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主题前,我想先声明这篇文章的主题会与从众效应、社会认同等理论有关联,但既然他们不是同个词汇,表示还是有些微的差异,因此不能将其相提并论,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喔。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撰写到有相关联的主题,如果你对特定主题有所期待,欢迎在留言区敲碗,各位敬请期待。
进入正题,什么是社会证明(Social proof)呢?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模仿、复制行为,在一个人还不够了解一项事物时,便盲目的模仿起了那件事情,多半时候还认为那就一定是对的,不疑有他的就相信。当然那件事情还真有可能是正确的,但实际情况往往大错特错,这就是在描述「当越多人认同一件事时,这件事就越是正确」这种荒谬的思想。
这里在把开头的例子拿过来:「像是就学时期一个人问了一个问题,而在那群聊天的人里,一位比较有「学识」的人说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大家也不疑有他的相信,结果发现是错误的状况? 」
看完上述的说明与例子,相信你已经对社会证明有了基础的了解,你可能会想说,这不过是一种情况,也会有正确的情况发生吧?没有错,确实你可能会相信到错误的事物,但也可能会相信到正确的事物,全凭机率与运气。但重点根本就不在这里,重点在于你毫无根据、盲目的就相信了一件事物,并且往往是一个群体同时发生这种情况。
所以说,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呢?社会认同其实是一种心理和社会的现象,也就是说是我们在思考上会自然而然影响着我们的东西,但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成为了一种「思考错误」 。用专业一点点的方式说明,社会证明指的是「当人类对一件事情不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性,就会自然而然的向他人寻求解答」这样的情况。
在理解到这个理论时,我自己的想法是:「既然我都无法完全、完美了解一项事物了,却还奢望别人能做到? 」也许是我太自傲也说不定,但事实就是他人并不一定比你了解某项事物,而且这种盲目的行为还是会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心理现象。
不知道在看到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会觉得拥有某些名号的人,例如「某某某权威」、「某某某大学教授」这样的人比较专业?确实,他能拥有那样的称号,表示他「可能」拥有相对应的能力,多数的时候确实如此。但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对此往往了解不够详细,只会盲目的相信这种很显然是「刻板印象」的事,这便会让社会证明更加的强大、有说服力。
相关文章:《 台中一中音乐老师情绪失控?谈谈何为「诉诸人身」及台湾教育》
如果你只看完了上面那段叙述,你可能会以为我们应该极力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做选择之前多去思考不同的面向,不要全盘相信。某方面来讲确实没有错,但这是一种心理、思考上潜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人太蠢导致的(当然你要把人类都很蠢当作前提那我无话可说),我们根本无法完全克制,并且在某些方面上,社会证明还有出其不意的表现,因此让我们继续看下去吧。
😱 就算有五千万个人认同一件蠢事,它也不会变真理!
「就算有五千万个人主张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就变成是对的。」这句话来自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意思很简单,如同字面上的意义那样,就算有超级多的人都认同一件愚蠢的事情,那件事情也不会因此变成对的,因此变成真理;社会上大多数的人的认同,并不能改变一件事实。
而事实是很多人不会意识到这点,还盲目的继续相信着那件事情就是对的。而群体一致性的认同一件事情就是真实的,明明不一定拥有实际的根据,但却能让同时一群人都有同样的认知?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有没有什么实际的例子能举例呢?
有的!一名土耳其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穆扎弗·谢里夫(Muzafer Sherif,以下简称谢里夫),在1935 年做了一项有关「社会证明」的实验。这个实验分成了三个阶段:
首先在阶段一,谢里夫让受试者待在一个黑暗的小房间里面,让受试者看着大约5公尺远的一个光点,并判断那个光点移动了多远,所有的受试者在最后都给出了差不多的答案。 (实际上那个光点根本没移动,只是因为自动力效应而看似有动)
再来,过了一天后谢里夫让受试者分成两两一组的方式,再重新测试一次,看看光点有没有移动。这次的测验差别在于谢里夫要求受试者要大声的说出自己的判断结果,尽管一开始两个受试者往往给出不同答案,实验的最后却都给出了同个答案。这就是这个实验吊诡的部分。
而谢里夫认为,受试者可能因为担心自己愚蠢,因此随意的就给了一个答案,所以便再测试了一次。这次谢里夫让受试者再次单独的判断光点有没有移动,而受试者竟然都维持了当初两两小组测试的答案,表示他们真的认为那个答案最可信啊。
由上述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真的很容易受他人影响,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尤其是在对一件事情还不够熟悉、理解的时候更是如此。
而且试想看看,实验时只是让两个人一组去做测试,因此只有两个人受影响。但我们的社会、生活并不是如此,加上网路的发达,资讯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因此一传十十传百这样的情况绝对时常发生。最可怕的莫过于大部分的人都盲目的相信这就是「正确的」 。 (关于社会证明其实还有其他实验,但碍于篇幅过长便不再讲解。)
如果说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那么也许没有关系。但要是发生像「霸凌」这样的形况可久没那么简单了。当一个人在网路上用言语攻击一个人,说明那个人有多么糟糕,多么该死,而这个时候若非常多的人都盲目的相信这就是事实,那事情可就大条了。
因此请记得:「就算有五千万个人主张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就变成是对的。」
🔍 除了坏处好无优点吗?告诉你三个实用方法!
我们在第一大段落已经说过:「社会证明还有出其不意的表现,因此让我们继续看下去吧。 」意思就是社会证明并不是只有负面的例子,并不是只会为人类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社会认同的正面例子,告诉你三个社会认同实用的方法。
第一个应用是「罐头笑声」 ,我想大家对此应该不会陌生吧?大家对罐头笑声的想法是什么呢?是觉得笑声很尴尬、很烦还是?我自己也是不怎么喜欢罐头笑声,但也不会到讨厌的地步。也许你会觉得在影片中加入罐头笑声是件很蠢的事情,会让大家对影片感到很厌烦,会降低影片的收视率。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适度的加入罐头笑声反而能让观众的反应更加良好。一些电视工作室观察到,在某些事先设定好的「笑点」段落加入罐头笑声,会让观众自然而然的认为现在是「有趣」的段落,「所以你就应该笑啊」,带给人这种感觉。也许有些荒谬,但事实确实如此。因此「适度」的加入罐头笑声,我想也是有帮助的。
第二个应用是「产品行销」 ,我想现代人都多多少少看过一些明星、艺人会去代言、业配某些产品对吧?而在大家都还没有使用过那家产品时,为什么却会特别选择某些产品呢?其实这其中的原因,也许就与社会证明有关。大家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拥有比较好的名号,粉丝数较多的人比较有公信力,比较值得信赖,因此他们推销的产品想当然比较受青睐。
最后是「网路评价」 ,不知道大家在去一家餐厅时、看一部电影时、玩一款游戏时会不会先看看网路的评价呢?这其实也与社会证明有关系喔!因为我们对于那些事物是未知的,是不理解的,因此很可能透过网路评价去事先判断,而往往都会比较轻易的就相信网路上的评价,尽管那毫无根据,或者一点都没有道理。
延伸阅读:《 电影、餐厅评价随便信?什么样的评价有建设性? 》
以上讲解了三个社会证明的应用,其实还有很多,但碍于篇幅有限先介绍到这里。如果你对此有兴趣,也许可以多多找资料,并多做研究,就能帮助你在行销上更得心应手喔。
👁🗨 如何避免自己落入陷阱,并反过来利用?
到了文章的尾声了,在文章的前半段我讲述了社会证明是个什么样的概念、理论;并且说明了社会证明如何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如此的「盲目」。而在后半段我则说明了社会证明在社会上的应用,虽然这边利用「负面、正面例子」直接区分出了好与坏,但实际上我认为不需要特地去谈论好与坏,因为这就是一种心理现象,只是取决于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时,才会产生这个现象是好是坏的想法。
而再次强调,这只是一种心理、社会现象,因此并没有办法完全的克制,这其中的原因,也许也跟他有实际的作用有关。如果说社会证明真的毫无用处,那它还不会自然而然被淘汰吗?因此我认为社会证明这个心理现象肯定是有实际作用,只是随着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些对古人是益处的功用,在现代变成了负担。
而我们要做的,想当然就是「与其共存」 。实际上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影响大的管,影响小的就别理他。像是一些罐头笑声这种问题,除非你的目的是要让台上的很尴尬,不然就算你跟着笑一下也不会怎么样,如果表演者真的表演的不是太好,也许还能帮忙缓和气氛! ?因此像是这种无伤大雅的问题,大可以不用特别注意。
而什么要特别注意?简单来说就是有可能危害到他人、危害到自我、危害到社会的状况,建议你最好将这个概念记起来,在你要做出比较重大选择时好好审视,免得掉入陷阱里了。实际举个例子像是「霸凌」这种问题,因为危害到他人,就应该好好审视实际的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大家单方面的在「欺凌」一个人,还是其实那个看似被欺负的人也有可恨之处?
而如果你是某些厂商、商家或做社群行销的,那也许你就能够过某些方法,去引发社会证明,为你带来不小的利益,当然这个大前提是以「诚实」为原则,不去欺骗消费者。关于行销的部分我就没有那么理解了,因此这里就不再举例,交给有兴趣的人自己去研究啰。
总的来说,社会证明是一种心理、社会现象,用不同角度去看待时,将会对此产生「负面或正面」的想法。而因为无法完全的克制这种自然而然存在于心理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可能会危害到自我、他人、社会时理性的去审视现况,别让悲剧发生。当然你也可以反过来利用这种现象,在社群行销上应用,为你带来更多的益处。
希望今天讲解的「社会证明」能帮助到各位,对这类像是「思考陷阱」的理论有兴趣的话,也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想法、敲碗。
🔥 喜欢文章可以帮我拍拍手,或者加入「炙烧哲学」围炉燃烧生命。
📢 我还在各种地方出现,快去寻找我的踪迹,追踪我吧!
🤑 推广知识付费,掏钱出来就是最大的鼓励,因为我就爱钱(笑)。
📝 小精灵把文章收集好啦, 专题文章在这里,平时轻松写的废文在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