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面对随机黑天鹅世界的解方!
我们所处的世界似乎总是无序随机,波动难测。从金融海啸到现在虚拟币崩跌;从一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俄乌战争,将来必然还有更多不可知等着我们。究竟面对这些黑天鹅的狙击,我们该如何因应呢? 《黑天鹅效应》的作者塔雷伯认为答案是「反脆弱」 。
以下让我分4个部份聊聊《反脆弱》这本大书。第1部分先介绍什么是反脆弱;第2部分会给出一些「脆弱」的例子;第3部分则告诉你要如何「反」脆弱;最后第4部分会举两个我的反脆弱应用实例。
【1. 反脆弱定义】
你觉得脆弱的相反是什么呢?强壮、坚固?塔雷伯认为:都不是,答案是「反脆弱」 。
什么反脆弱?让我们看下面的包裹例子:
想像一个装着脆弱东西(如玻璃杯)的包裹,为了怕运送过程中摔碎,你会贴上「请小心搬运」的标签;但如果是个坚固的东西,你会在标签上写「请重摔」吗?大概不会多此一举,虽然它不怕,但摔也没啥好处。
发现了吗?如果脆弱指的是易受波动(重摔)伤害,那它的相反应该指要能从波动中受益才对。因此反脆弱的基本定义如下:
反脆弱指的是那些会从震撼中得到好处,当暴露在波动、随机、混乱和充满压力因子的环境中时,反而会受益、成长并茁壮的事物。
一个具有反脆弱特质的事物,在遇到黑天鹅(随机巨大波动)时,非但不会受伤还会从中得利。
根据上述概念,塔雷伯将事物分成3种类别:
- 脆弱<br class="smart">害怕波动,受随机伤害。
- 强固<br class="smart">不怕波动,对随机无感。
- 反脆弱<br class="smart">喜欢波动,从随机受益。
这样讲可能还是有点抽象。让我举些例子。先从什么东西很「脆弱」开始吧!
【2. 什么是脆弱的】
脆弱的东西害怕波动,容易被黑天鹅狙击而受伤。以下举四个常见的脆弱名词。
〔一、理论〕
许多号称有理论的东西其实很脆弱。我们常以为知识会沿以下逻辑式演进:
学术→应用科学与技术→实务
但塔雷伯发现除某些特例(如原子弹)适用这模型,很多状况下,反过来,也就是从实务出发转回学术的状况,似乎更常见。
比如当初莱特兄弟是先精准定义飞行原理才设计出飞机的吗?并不是,他们的飞机是经过大量的测试、失败、再调整过后的产物。事实上即便是航空技术发达的现在,对于为什么飞机的飞行原理答案依旧众说纷纭。
如塔雷伯说的,鸟不需要知道飞行原理也能飞。理论很多时候只是空中楼阁。
理论相当脆弱;他们来了又走、来了又走、来了又走;现象则留着。
〔二、预测〕
理论往往伴随着另一个脆弱词汇:预测。人们喜欢预测,爱用各种理论解释现象、通晓未来。
然而塔雷伯认为理论是属于「物理学」的特权。连已被证实不那么正确牛顿重力理论。在你我能遇到的多数情境(如一颗棒球从手中落地的时间)可预测得很准。
但在其他领域,理论预测就不那么灵验了,比如经济。人们总想用各种理论预测公司未来股价高低、国家币值涨贬、原物料价格升降,但往往不从人愿。像是查理.蒙格就批评号称能帮客户管理风险专业基金经理人,绩效连大盘都不如。
更糟的是大家喜欢根据预测做进一步干涉。书中大力批评葛林斯潘为了消除「荣枯循环」,而造成2007的经济爆破。简单说,理论与预测面对天鹅都呈现脆弱性,试图干涉往往会让情况更糟。
〔三、效率〕
另一个看似美好实则脆弱的东西是效率。很多人喜欢将「优化」挂在嘴边,殊不知这样相当危险。效率就像条绷到最紧的弦,乍看流线犀利,但只要一点压力就会崩断。
大家应该都有赶车的经验。为了要有「效率」,你精算沿途走路、通车、买票的种时间,然后在最后一刻出门。结果要嘛电梯突然故障、路上红灯满满,或是票口不知怎么的大排长龙……只要一点意外(波动)就能让你前功尽弃。
另一个效率脆弱的例子是大一统中央集权系统,这种上而下的制度乍看有效率,但其实很怕波动,一出错就难以修正。贾德.戴蒙在 《枪炮、病菌与钢铁》曾提到当初明朝曾拥有领先全球的远洋技术,但因海禁政策没能继续发展。中国因而错失大航海机会,欧洲得以弯道超车。
同样的,全球化也相当脆弱。地球村的分工生产理论乍看能提高效率,但一遇到黑天鹅,问题就会滚雪球般扩散。这次疫情大家应该都深有感受。
〔四、新〕
「新」相当脆弱。人么总喜欢去追求最新的资讯、流行。许多人甚至会有FOMO(错失恐惧症) ,害怕一错过就无法跟上。但多数新事物禁不起时间考验,像.com泡沫前那些打着网路名号招摇撞骗的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
许多资讯也是如此。一则「新」闻往往会伴随大量杂讯,难辨真假,盲目吸收反而会受害。甚至连相对严谨的学术研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几年很夯的胰岛素假说,近来便受到许多挑战。
塔雷伯直言,许多东西存在林迪效应,指的是存在较久的东西,在将来会比新东西存活更久。像我们现在用的如叉子、原子笔,其实与过去相差无几,且很有可能还会继续被用下去。
小结以上,要是有人说他有个「新」颖的「理论」,可以准确「预测」,非常有「效率」地帮你XX(赚钱、减肥…,请自行填入),那八成是骗人的脆弱玩意。
好的,谈完脆弱,接着让我们谈谈反脆弱的方法。
【3. 如何反脆弱】
该怎么做才能「反」脆弱呢?可用下面五个方法:
〔一、试误修补〕
第一个方式是多使用试误法。很多事其实是用下面的回圈形式呈现:
随机修补→试探启发法→实践与学习→随机修补→试探启发法→实践与学习……
与其迷信精美的理论数式,较好的做法是不断进行各种小尝试,快速失败、快速修正。失败并不可怕,如尼采所言:「凡杀不死的会让你更强大。」像举哑铃给身体压力反而会长肌肉般,适度「受伤」甚至能帮你茁壮成长。
从面对挫败的过度反应而释出的过度精力就是创新!
〔二、拥抱随机〕
想预知黑天鹅是不可能的(能就不叫黑天鹅)。与其妄想预测与控制,不如享受随机所带来的各种可能。上面提的试误法就是一种玩乐于随机性中的过程。
如果我能十分精准地预测自己将来的样子像什么样,我会觉得和一只脚进棺材没两样。
除避免没意义的预测,更要注意不要过度修补、干涉。比如情绪就是很好的例子。塔雷伯提到,斯多葛学派在面对情绪的时候是「调适」,而不是「消除」。每种情绪都有其必要(连忧郁也是)。这与我之前在《情绪解锁》读到的观念不谋而合。
〔三、保有备余〕
上面提过效率很脆弱。想要反脆弱,我们要没效率一点,更精确地说我们要建立「备余」。
正所谓有备无患。聪明如大自然总喜欢给自己过度的保险(如人类有两个肾脏)。这种多余与无效率乍看浪费,却是让你能渡过黑天鹅的关键。如我在连假时的存稿能让我在突发的加班地狱周,还是能更新文章。
多元分散同样是个好的备余模式。贾德.戴蒙在《昨日世界》中提到在秘鲁安地斯山地区的农夫,平均会在十七块土地上耕种,彼此距离甚远,往返耕种总浪费大把时间。这让许多专家疑惑:为什么不将田地集中,提高效率呢?
事实上,在分散耕种的状况下,即便某些田地收成欠佳,还是可依靠其他地方活下去;反之如果单压一处,即便丰收时可以吃到撑,只要某年收成欠佳,就有饿死之余。秘鲁农夫在乎的不是高效生产,而是在波动时能够保命。这是他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同样的,民主政治相对大一统专制,乍看因为意见多元,在政策执行上缺乏效率。但这样下而上的机制反而更有机,具备反脆弱性。书中提到像瑞士这样以小单位自治市所组成的国家,反而更能应对波动,成了最稳定的政体。
〔四、交给时间〕
既然新的东西很脆弱,那要反脆弱很简单,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如西元前六世纪诗人凯奥斯说的:
时间有摧毁一切的锐利牙齿。
面对新资讯或是新科技,不用担心没有投入、错过流行。像〈科技巨头解码〉的Miula就曾多次提到加密货币和NFT虽然都是很好的应用,但现在大多数的项目在未来都会一文不值。比较好的做法应该是少量持有,慢慢观察学习。交给时间掏洗,反而能看得更清楚。
塔雷伯在选书上便是用时间当筛选器。许多新书乍看惊天动地,实则经不起时间考验。而许多存在千年的书(像圣经),人们却还不断拜读。如他说的:
只上市一年的书籍,通常不值得一读。
这点我也满有感的。如果想买新书,我会多方探查心得评价,并亲自翻过才会下手;但如果是有年岁的书,我通常就会直接买入。像最近在三余看到逗点新出的《世界就是这样结束的》文库本,一查发现是1957年的作品遂直接带回。读完果然精彩,有机会再跟大家介绍。
〔五、使用杠铃〕
最后聊聊面对不确定性的良方:杠铃策略。
杠铃策略指得是拥有两个极端值,不要待在中间,像杠铃两端那般。一个简单的方式便是持有高风险与低风险的组合。
低风险部位对黑天鹅事件呈现强固的特质,不受益也不受害;高风险部位则是直面随机,享受各种可能(好坏都是)。塔雷伯建议将高低风险比例设成1:9,这样即便高风险部位全部损失也不痛不痒,但只要遇到正面黑天鹅,就能一飞冲天。
反脆弱因此有个更技术性的定义:
任何事物只要能从随机事件(或者若干震撼)得到的上档利益多于下档损失,就是反脆弱;反之则为脆弱。
来个例子吧。比如你可以花大部分的时间从事稳定工作,闲暇时再作风险较高的尝试。像书中就说闲差事配上写作是很好的杠铃。如卡夫卡曾受雇于保险公司、斯宾诺莎则以磨制镜片为业。这样看,我现在的半导体业与部落格写作似乎不是太好的组合(笑)。
【4. 我的应用】
最后我想在这个段落举两个自己的应用,让你更有感觉。
〔一、时间管理〕
许多人想到时间管理,就想到排时间表。过去求学时代,我也喜欢规划满档的读书行程(如9~10点读数学、10~11点读物理……)。这样乍看整齐高效,其实极为脆弱。比如只要突然被揪打球,表订计画就整个崩坏,再也追不上,搞得很有罪恶感。
而这方法在工作后更行不通。半导体业每天都像在抽奖,下班时间随机无律,事前规划往往无法执行。发觉不足的我开始读了很多时间管理书籍,学了如GTD、待办事项列法等各种方法论。
但即便这些理论看起来很赞,实际套用时却总不那么合身。经过好一段时间摸索测试,才逐渐找到顺手的模式。现在我采用较为弹性的方式,每天先设定好几项想完成的事,并简单排序。如果早下班,能全部完成那很好;如果不幸加班,就挑能做的做,不强求。
而这就应用到反脆弱的概念。僵化的时间表或过于系统的方法论都不是时间管理的解方。厘清真正在乎的事,并保有弹性的执行才是有效的方法。
〔二、写作〕
刚开始写时我发现每篇文都要至少5小时才能生出来。觉得很没效率的我开始璇找有没有更有「优化」的方式,学了很多文章架构或是写作SOP之类的东西。
但后来〈阅读前哨战〉的瓦基告诉我,他惯用的是自由书写法,多产的秘诀只是尽可能多利用时间写罢了。我这才了解写东西其实不存在公式化捷径。很多时候没动笔根本不知道这篇文会长成什么样子。如塔雷伯说的:
写作只有在能给我们冒险的悸动感觉时,才有其价值。
我现在写作是采用一种比较有机的过程,边写边调整,混合自由书写、段落拼贴、文序重整。即便最后看来有条理的文,写作的当下其实都很混乱。放个这篇文的草稿段落给大家看看:
从上面的例子可发现,僵死、机械化、不善改动的东西往往脆弱;多变、有机、有自我修复力的型态则有较强的反脆弱性。大家也可以用这样的原则来实践反脆弱。
【总结】
来到总结时间。首先我们了解到所谓反脆弱指的是喜欢波动,能够从压力中受益的特性;要小心标榜理论、预测、效率、新的事物,因为它们往往很脆弱,易受黑天鹅伤害;要反脆弱可多用试误法探索、拥抱随机的各种可能、尽可能保有备余、善用时间当筛选器、用杠铃组合承担风险。
【后记:推书发动机】
这是我今年重读计画的第二本书。多年后的二刷依然过瘾。多了些时日的累积,很多东西读来更有感受。
我很喜欢塔雷伯在结语中对中心论点的看法。他认为所为中心论点,并不是摘要,而比较像发动机。像他的朋友夏伊对这本书的论点整理如下:
每一件事都会从波动中得到利益或承受损失。脆弱性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性而发生的损失。
这本书就是用这简单概念,扩散、触及到各个领域,成了本600页的大书。有些人可能觉得塔雷伯的书写风格过于闲散,系统性不足,但我想这正体现他不想理论化的反脆弱特质吧。
我觉得与其单纯统整书的内容,不如把这本书的概念当成一种「脆弱试剂」,判断你所遇到的状况是否害怕波动,面对黑天鹅不堪一击。
像我这次重读,突然意识到近来流行的那种,号称让你X分钟,就吸收一本书的精华说书,本质上就是为了效率而过度简化的产物,相当脆弱。阅读不应过分依赖他人的裁剪诠释、喂养选书,而是要培养属于自己的品味。如塔雷伯说的:
在选择读些什么时候,跟着自己的方向走,是很重要的:在学校中,别人要我念的,我已经忘记;我自己决定去读的,却还记得。
在〈我的阅读旅程〉一文中曾说,我不希望我的心得只是内容摘要,而是能像分享风景照般,吸引读的人亲自到书中旅行探索。看完《反脆弱》,我更希望自己的文可以像个发动机般,引起大家摸索探询未知的渴望。
祝每个人都能在阅读的探索漫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反脆弱。
你可能也会有兴趣的文章:
↓↓也欢迎大家来追踪〈姆斯的阅读空间〉的脸书和哀居↓↓
姆斯的阅读空间FB
姆斯的阅读空间IG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