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半數字遊民的路上,我在清理紛亂中自我療愈
2020年我過得極為艱難,有段時間甚至感覺連活下去的力氣都完全喪失。在2021年,我走上了自我療癒的道路,並在路上的風景中逐漸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讓工作和生活中靈活相處(包括短暫的數位遊民生活方式)、適度地節制物慾、減少對環境的消耗。這篇回顧可能有點長,如果看累了,不妨就只翻翻圖片,有很多關於貴州黔東南苗寨、墨西哥城、夏威夷大島和美國秋天的圖片呢~
3月:堆肥、種菜,當上半個人類學家
2020年的夏天,原本從事公益工作的朋友媛搬到貴州山上,簽了長達10年的租約,租下貴州黔東南一個苗寨裡的吊腳樓,過上了農耕生活。從看到她眾籌開始,我就對她的生活好奇不已,於是農曆正月還沒過就上山去看她了。
媛住的苗寨在山上,光是坐車上山就要2小時。寨子叫“雀鳥村”,苗語裡的意思是“水發源的地方”,自然是非常山清水秀。上山本身就花了一番周折。媛租下村子裡一位大叔空置的房子,屋前屋後屋旁都有一些空地,可以種些白菜、菜豆、南瓜、土豆,甚至還可以養雞。而且還是有機的— 平日的廚餘、健康的排泄物等等都會收集起來,做好處理進行堆肥。日常給作物補充營養,用的也是蔬果做的酵素兌水。
不過用排泄物堆肥還是需要點勇氣的,要過自己心裡那一關😂 一聽說媛家用的是堆肥馬桶,我有點不敢嘗試:聽起來有點……而且不會生味道嗎?結果用起來還好,馬桶是乾濕分離的(你懂的),用完了按一下馬桶的抽水柄,出來的不是水,而是吸味的活性炭,我一般都死命地按,直到徹底地蓋住上一層。我去的時候天氣不到10度,沒什麼味道,後來天氣又熱了一點也還好。等到堆肥馬桶內建的小桶堆得差不多了,就把它倒在屋外搭好的堆肥堆裡,蓋上廚餘,沙子、葉子,再用捆得結實的稻草堆像傘一樣地撐開,為堆肥物遮風擋雨。
另外我還結實實地做了幾回農事:除草、鋤地、育種、播種等,每個早上乾完後都能睡上一個死沉死沉的午覺。還不時出去割一茬新鮮的韭菜(農曆二月的韭菜非常鮮甜,沒有辛辣的味道)、採摘艾葉給媛做饅頭用。媛住的村子這頭是水源地,水土好,加上日照時間少,種出來的作物別有一番風味:鄰居大伯送來不同種類的小土豆,澱粉含量少一些,而水分更多,吃起來更甜;摘高麗菜的時候還順便吃了一把汁液鮮甜蘿蔔苗,而且這裡的高麗菜也長得不一樣。
除了自給自足,鄰里之間還會共享食物和種子。有次和媛到村裡大伯家移植草莓,看到大伯簡直是因地制宜地種草莓:屋簷下的多餘的建材、圍牆上的洗潔精瓶、田邊的邊邊角角等等。最後我們把草莓小心翼翼地掛在媛家門口的竹籬笆邊上,避免被旺旺(媛家的小土狗)偷吃。
除了補上農活這一課,住在苗寨的10天,我還做了很多田野筆記。後來跟別的朋友聊起苗寨裡的見聞,他們都笑說,住進雀鳥人人都可以成為人類學家。這倒不單純是個玩笑,因為在雀鳥,我感受到了一些城市人失去的人情味,以及傳統。
在雀鳥村,鄰居之間常互相幫忙、共享食物,各位阿姨、叔伯有時上田勞動回來會跟媛招呼一兩句、送點食物。媛養了一隻貓叫老四,我常常看見它悄悄推開鄰居叔叔的門進去追逐人家的公雞,才意識到這裡大家都是不鎖門的;旺旺也時常往村里要好的大哥家鑽,有時候夜裡跟著鄰居叔叔去喝酒,隔天早上才跟著叔叔走回來。
到了農曆二月二(龍抬頭),村子裡的每一座橋上都放了紅色的符紙;過了正月,村子裡各個家族的族人相繼聚集在一起上山掛青(掃墓)。掛青前幾天,家裡要殺豬,隔天中午吃完午餐後上山,大家在山頂燒柴煮飯喝酒,藉著祭奠先人的機會和家族的人團聚在一起。晚上下了山回到家裡,叔叔阿姨們喝酒到興頭上還會對歌,等等。像我這種在人情疏離、傳統散落的城市長大的孩子,自然覺得生動有趣。
雀鳥之行不僅治愈,更是幫助我真正萌芽了之前隱約約有想法、但不知道是什麼的事情—— 那就是在生活中再進一步減少自己對環境的消耗,開始廚餘堆肥、陽台種菜。
7-8月:做半數字遊民
6月經過面試找到了在美國的新工作,旋即立刻準備回美國的事宜。當時美國的入境政策需要我在第三國待夠14天后進入,我毫不猶豫選擇了之前去過的墨西哥—— 物價相對便宜,人比較淳樸友好,和美國時區差不多,工作起來也比較方便。
很多人到墨西哥都是去海邊度假,但墨城豐富的人文文化讓我甘之如飴。我住在polanco,搭地鐵到歷史街區和國立博物館群都不遠。上次去墨西哥,我花了整整一個下午逛人類學博物館,這次去又連著去了兩天— 可能是目前為止我人生最喜歡的博物館之一了。它從人類整體的演化史,到墨西哥歷史上各個文明的發展,以及現代墨西哥各族群的情況,每個展廳都足以讓人停留個把小時細細體會。
待在墨城的14天裡,我每天的步行量都是兩萬步起跳。在Polanco附近的現代化辦公大樓有幾家私人博物館,有時下了班我也會走個半小時過去,到飯點能看見一批批的中國工程師出門覓食。逛完博物館再到Polanco的主街,路中間有點貫穿始終的綠帶步道,說是步道,實際上跟街心公園一樣寬敞。
有時候不想走太遠,就在附近的街區逛逛。街頭有美式漢堡店,分大量足,而且開至凌晨2點;另一家Taco店做到半夜12點就打烊了,但攤主一家還在街口坐著,放著音樂喝酒閒聊。這裡人人都十分友善。第一天來我打滴滴去銀行取錢,結果不知為何系統強制我只能用現金付錢,折騰了半天,萬幸司機的英語還能交流,卻發現他沒有我有的任何一種在線支付方式。他倒也不惱,反而跟我說沒有就算了。
吃飯相比美國也算便宜,我日常一般都是自己煮飯,但偶爾也會出門。最驚人的是這家位於地處一堆亂七八糟批發市場裡的taco店,它家的taco是用牛的各種部位(包括牛眼、牛舌),而且不到3刀就可以填飽2個人的肚子。
正是在墨城的10天裡,我萌發了以後當數位遊牧者的想法。回到美國後我又實踐了一次,在去夏威夷大島一邊工作一邊旅行。 (不過真的很辛苦— 夏威夷比美東慢6小時,我每天凌晨2點就要起床,從意識模糊中工作到中午11點,現在想想都覺得腦殼痛) 。
但我能夠感受到我喜歡更有彈性的上班時間,見縫插針地享受生活。疫情期間因為要在家工作,生活和工作的界線逐漸模糊,讓我得以嘗試。尤其是在夏威夷大島的這幾天:我們住在島東一處靠近太平洋的原住民遺產村,家家戶戶都有大庭院,看到芭蕉葉總讓我想起瓊島上的農場一類的。這裡有各種顏色鮮豔的花和植物,傍晚涼下來的時候常有鳥兒婉轉聽地唱個不停,唱到通宵。白天上班期間,我常常利用開會前後的一點間隙時間散步;等到1天的工作一結束,立刻開車到附近的火山公園徒步。如果去辦公室上班,就得把工作和生活規規矩矩地分開,把一天中最精華的9小時分配給工作,有時候工作實在累了,也不能靈活地調整時間休息,等終於下班了,又發現自己已經沒什麼力氣去生活。
我也發現了一些心態上的改變,就是不過分去追求“圓滿”,學會放棄(我一向很貪心,對我來說這並不容易) 。以前旅行的時候,雖然我不做那種打卡式旅遊,但我也會盡量把行程安排得充實,每天都早早起床,在外呆一天,晚上8、9點才回民宿,盡可能多地體會不同的地方。但現在我開始慢下來,晚起就玩起,中午再開始一天也沒關係,少去一兩個地方就好。特別是這種一邊旅居還要工作的,學會捨得很重要。既然要工作就無法兼顧,就得放棄去很多地方。
(一起去的朋友,用我手機拍下了Mauna Kea 茂鈉奇亞火山日落的縮時攝影
9月:在整理清掃、克制物慾中找到自己嚮往的生活
不用去辦公室工作的日子,我不僅體會數位遊牧者的生活,還能在居家時刻見縫插針地提升生活品質。工作間隙寫點文字、去家附近的樹林散步(2022年2月註:現在已經不能了,工作一天比一天忙囧);也會隨手做一些家務,比如吸塵拖地、東西歸位。
整理家裡的也是一個整理思緒的過程,我意外地在整理出自己想要的生活,一點點把自己埋藏在角落、積塵下對生活的期待。 — 例如因為需要寬敞的空間做瑜伽,也喜歡坐地板的舒適感,我精簡物品騰出了更多的空間,我家沒沙發;因為喜歡自然,想要種植自己的東西,客廳也給植物和他們的日照燈留了一角;因為這種發現了自己對極簡、自然生活方式的喜歡,我又把自己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更進一步:為了減少塑料品的消耗自製了一些日常需要的用品,比如很適合自己的精油滋潤洗髮精、橘子精潔精等。
之前發過一篇《不消費的快樂》。很多人誤以為節制消費需要強大的自製力,也會損害身體健康、影響生活品質。其實很多人對自製力有誤解: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並不靠自律,而是靠需求和甜頭來驅動:我是因為發現在清掃整理、適當克制的生活收穫了張弛有度掌控自己生活的喜悅感。比如說為了減少外食支出,就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自己能夠按時買菜、做飯、吃飯,還順便做好飲食營養計劃;也不怎麼隨大流購買一些自己其實不需要的東西。如果你覺得自己做不到,那很可能這不是你的需求,無需模仿我~
而我在低消費的實踐中也遵守一條原則:不過度壓制自己正常的需求,以免引起自我的逆反心理,同時解鎖更多不需要花錢就能獲得樂趣,代替以往花錢得到快樂的方式。
整理家裡的時候有時我會在一旁的電視上播放一個叫Explore Alternative 的頻道,這個頻道的拍攝對像都是各種各樣住在小空間、房車、船上、甚至湖心上的帳篷裡體驗各種各樣生活方式的人,如數位遊牧者、極簡主義、零廢棄生活、自主發電(多半是用太陽能)的非主流生活方式的人。
在這些屋主身上我看到的不是別人想像的那種“窮酸”,而是一種對自己生活很強但又很舒服的掌控感,他們這種取材於自然、生活於自然的方式看著就很療癒:
- 例如一對住在小木屋中的年輕情侶,他們的家充滿了許多利用空間的妙思,那位女生說:
- 「人一擁有大空間就總想要各種各樣的東西來填滿這個空間,但實際上我們並不需要」。
- 另外一個住在佛羅裡達州奧蘭多的小哥,他在經得主人同意後在別人家的院子裡搭了一個小木屋,在戶外搭建了堆肥廁所和廚房等,他的日常工作是騎著車給6個人的家裡打理菜園,並且在社區裡教導人們怎麼更環保地生活。
- 他說,他想過一種盡量不會對地球造成很大損失的生活方式。
10-11月:盡情享受大自然,意識到這是愛的生活方式
我本來就是一個喜歡到處走走、親近大自然的人。回到美國後,因為繼續在家上班,我有更多的空閒時間散步、騎車等,週末也常去爬山。 2021年秋天的黃葉季和紅葉季我一個也沒錯過。
先是正好休了4天年假,我也沒出遠門,1天的時間在家整理東西、寫寫文字整理內心,另外3天沿著在藍嶺公路(Blue Ridege Parkway)一路南行順便露營,去弗吉尼亞中部、南部轉了轉,還到弗州首府里士滿體會了美國南方的風情。
十一月份我在仙納度河州立公園拍到了年度最佳照片。正好在讀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戈醫生》,不知怎的就受到他詩歌的啟發寫了一些小詩,這是其中兩首沒那麼糟糕的:
河谷一輪新月般的河谷也是一把光亮的鐮刀將乾燥得脆了的土地劈成兩半劈得枯草枝葉哎呀呀地響風撥動了草的琴弦乘著金黃色的連音波浪線深紅色和橙色的音符,跳動在一排排橡樹的五線譜
風的耳語紛至沓來風的耳語中落葉紛至沓來變成路邊金棕色的雲朵輕飄飄踏上並未騰空,一腳墜入堅硬似乎有很多乾和脆的蟬翼纏住腳劈裡啪啦的聲響,像是它們燃燒在即將到來的冬夜一片紅葉從樹枝上顫抖飄下在頭頂與我的目光相遇這是冬天伸來的手腳底,是逐漸昏睡的秋站在秋的身上我和冬握手
12月:和身體對話、建立自己的支持體系
我一直是個運動愛好者,在2021年除了堅持健身、瑜珈、游泳、爬山之外,也有定期跑步、划船、山地騎車,等等, 還新添了滑雪和打乒乓。年底回顧下來,發現我最大的進步還是逐漸慢下來,傾聽身體的聲音,而且學會變得鬆弛。
以前只知道盡量做到極致,但現在就會追求做得舒服— 例如做瑜珈的時多使用輔具,給身體更多空間,降低難度、讓緊張的部位能夠舒展。以前我會覺得這是偷懶,現在我知道,不是要追求強度和完成度,而是在舒適的空間內打開自己的身體。而且我還遇到了一個很厲害的瑜珈老師— 一個主業是中東關係,副業是在我們學校(Georgetown University) 兼職教書,以及教瑜珈課的老太太。她教的東西都不難(一開始我還懷疑過於簡單),卻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比如一個簡簡單單的普拉提球抬腿動作就可以讓我感受到不同核心肌肉的協同工作。
還有一個很大的收穫,曾經是個練臀困難戶的我也順利地找到了練臀的感覺。秘訣是要相信自己的身體:如果沒有感覺,就可能要想想要練的部位在哪個角度如何和重力形成互相拮抗,然後一步步地找到哪個對應的角度。太難的動作如果身體控制不了可能會受傷,就盡量尋找更簡單的類似版本。
最後的最後,我還在2021年的年底加上了一場拳擊。我想讓自己變得更強壯,而拳擊不僅能學習防身技能,還能增強我的心肺功能。而且我也多多少少想透過拳擊課拓展自己的社交圈。
我本來就有社交恐懼症,但我意識到鞏固和拓展一個健康的社交圈。拓展新朋友有點難,那就從加強和已有朋友的聯繫開始吧~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