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自由后,为何继续上班

亂世裡的說書人
·
·
IPFS
·
财富自由与继续上班不冲突,别人花钱请你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好吗?

大多数人都希望早点「财富自由」 ,但要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自由自由之后,应该做什么?个人认为,前者可以视情况滚动式调整目标,后者则是随时都可以去思考。换言之,关于财富自由的认定是主观且因人而异

考虑的越多、欲望越多、对未来不确定性越多、对他人的义务越多,皆可能提高财富自由的门槛。

举个人的例子来说,大学时期印象中当时的时空背景是很多人放无薪假,台积电(2330)约60几元、统一(1216)也才20元几元,而中华电(2412)股价也曾只有60几元的年代,当时心想以目前的开销来看,中华电能够配4.5以上,投入不用百万平均每月有五千多就能达到财富自由门槛。现在来看中华电的股价确实翻倍,配息也维持4.5元以上,但是物价翻的倍数更有感,而且需要考虑的支出也不像学生时期那么单纯。另一方面,作为财富自由产生被动收入的标的,只买中华电其实也等同把自己投资部位的风险与潜在利益与这家公司绑在一起。

试想当时不是买10几张中华电而是其中一半买台积电,台积电不仅股价翻了至少15倍,配息也比中华电还优秀。

因此,后来的组合更加多元化,包含布局市值型与高股息ETF(基本上个股之间重叠性不高,产业也足够分散)、具有成长性潜力的科技股、以及相对保守稳健的传产股。这样的配置每年大概能有20万,每月约比大学时期希望有的每月五千元目标多个三倍。在不婚、不生、没买房烦恼住老家的前提,如果没有过高欲望确实扣除所有支出后还有不少余裕可以再投资,已经称得上财富自由

对我来讲年配息只要高于基本工资就够称得上财富自由。但对想买豪宅、想每天到处旅游、想吃高档餐厅、想要奢侈品拼命买的人来说,这点钱远远不算财富自由。

换言之,论财富自由之前要先确立自己的财务目标。不过,确实也无法像大学时期那样,能够那么有自信的笃定往后的几十年也可以一直财富自由下去,必须要有判断各种情况的能力。因为谁知道何时物价可能整体性的再翻个两倍、三倍;老了以后的体力与健康,是否会产生额外的医疗支出与养老支出;是否具备不时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气(例如:亚洲金融风暴、次级房贷危机、欧债危机、COVID-19大流行);有没有可能突然想婚、想生、想买房,太多情境仍处于不确定性的状态。因此,尽管现在资产已经累计到即便再上班10几年不吃不喝都无法超越的程度,还是保持且战且走的态度看待现况。总之,开源没有天花板,但是节流却有极限

此外对Z世代来说,或许会觉得宁可个人信贷冒财务风险投资自己的能力也不投资,并认为这才是最适合追求财富自由的方式。不过就个人价值观而言,当你的人生受到财务枷锁(本金与利息)束缚,长期累积下来的财务压力、学习的时间成本、实际技能可在市场上换取的报酬,以及劳动能力可在市场上随着年龄上限能做多久都是风险。不过,个人也不否认主动收入层面,职涯发展上应该要有成长性,而能否具备高薪工作或创业的能力确实都需要投资自己的能力。

选择继续上班付出劳动能力,薪水不仅能用来应付当下各种开销,余裕也能稍微的用在小确幸及作为投资的本金。除此之外,因为不会动到既有的被动收入组合,也能每年不断的配息再投入。

另一方面,上班对缺乏自律的人来说,也能透过外在他律因素,让自己保持一定程度的身心健康,像早睡早起、固定通勤维持身体活动、固定健身(因人而异) 、适当的社交,给予自己适当的压力感(挑战性),以及不至于与外在环境脱节。加上由于至少当下自己是财富自由的状态,也会发现在职场上的应对会更有底气和自信,能够在感受到不公时主张自己的权利、不怕提供建言所要承担的后果,反正上班的态度就是做功德,享受这份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进一步来说,如果你能在有底气的前提,找到一份类似自己财富自由之后,或者退休之后想做的工作。那么上班本身也可以当成是提前享受财富自由与退休后的生活,而且还有人愿意因为你的付出给予适当的报酬。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