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亂世裡的說書人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財富自由後,為何繼續上班

亂世裡的說書人
·
·
財富自由與繼續上班不衝突,別人花錢請你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好嗎?

大多數人都希望早點「財富自由」,但要到什麼程度才能算自由自由之後,應該做什麼?個人認為,前者可以視情況滾動式調整目標,後者則是隨時都可以去思考。換言之,關於財富自由的認定是主觀且因人而異

考慮的越多、欲望越多、對未來不確定性越多、對他人的義務越多,皆可能提高財富自由的門檻。

舉個人的例子來說,大學時期印象中當時的時空背景是很多人放無薪假,台積電(2330)約60幾元、統一(1216)也才20元幾元,而中華電(2412)股價也曾只有60幾元的年代,當時心想以目前的開銷來看,中華電能夠配4.5以上,投入不用百萬平均每月有五千多就能達到財富自由門檻。現在來看中華電的股價確實翻倍,配息也維持4.5元以上,但是物價翻的倍數更有感,而且需要考慮的支出也不像學生時期那麼單純。另一方面,作為財富自由產生被動收入的標的,只買中華電其實也等同把自己投資部位的風險與潛在利益與這家公司綁在一起。

試想當時不是買10幾張中華電而是其中一半買台積電,台積電不僅股價翻了至少15倍,配息也比中華電還優秀。

因此,後來的組合更加多元化,包含布局市值型與高股息ETF(基本上個股之間重疊性不高,產業也足夠分散)、具有成長性潛力的科技股、以及相對保守穩健的傳產股。這樣的配置每年大概能有20萬,每月約比大學時期希望有的每月五千元目標多個三倍。在不婚、不生、沒買房煩惱住老家的前提,如果沒有過高欲望確實扣除所有支出後還有不少餘裕可以再投資,已經稱得上財富自由

對我來講年配息只要高於基本工資就夠稱得上財富自由。但對想買豪宅、想每天到處旅遊、想吃高檔餐廳、想要奢侈品拼命買的人來說,這點錢遠遠不算財富自由。

換言之,論財富自由之前要先確立自己的財務目標。不過,確實也無法像大學時期那樣,能夠那麼有自信的篤定往後的幾十年也可以一直財富自由下去,必須要有判斷各種情況的能力。因為誰知道何時物價可能整體性的再翻個兩倍、三倍;老了以後的體力與健康,是否會產生額外的醫療支出與養老支出;是否具備不時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氣(例如:亞洲金融風暴、次級房貸危機、歐債危機、COVID-19大流行);有沒有可能突然想婚、想生、想買房,太多情境仍處於不確定性的狀態。因此,儘管現在資產已經累計到即便再上班10幾年不吃不喝都無法超越的程度,還是保持且戰且走的態度看待現況。總之,開源沒有天花板,但是節流卻有極限

此外對Z世代來說,或許會覺得寧可個人信貸冒財務風險投資自己的能力也不投資,並認為這才是最適合追求財富自由的方式。不過就個人價值觀而言,當你的人生受到財務枷鎖(本金與利息)束縛,長期累積下來的財務壓力、學習的時間成本、實際技能可在市場上換取的報酬,以及勞動能力可在市場上隨著年齡上限能做多久都是風險。不過,個人也不否認主動收入層面,職涯發展上應該要有成長性,而能否具備高薪工作或創業的能力確實都需要投資自己的能力。

選擇繼續上班付出勞動能力,薪水不僅能用來應付當下各種開銷,餘裕也能稍微的用在小確幸及作為投資的本金。除此之外,因為不會動到既有的被動收入組合,也能每年不斷的配息再投入。

另一方面,上班對缺乏自律的人來說,也能透過外在他律因素,讓自己保持一定程度的身心健康,像早睡早起、固定通勤維持身體活動、固定健身(因人而異)、適當的社交,給予自己適當的壓力感(挑戰性),以及不至於與外在環境脫節。加上由於至少當下自己是財富自由的狀態,也會發現在職場上的應對會更有底氣和自信,能夠在感受到不公時主張自己的權利、不怕提供建言所要承擔的後果,反正上班的態度就是做功德,享受這份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進一步來說,如果你能在有底氣的前提,找到一份類似自己財富自由之後,或者退休之後想做的工作。那麼上班本身也可以當成是提前享受財富自由與退休後的生活,而且還有人願意因為你的付出給予適當的報酬。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