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在文字中迷失——当代诗人安.卡森介绍

藍玉雍
·
·
IPFS
·
对于自己的生平,加拿大的诗人安.卡森很少透露,要求出版社在介绍上只能写:「安卡森出生于加拿大,以教授古希腊语营生」。若和她询问作品背后的创作轨迹或是解释作品的内容,她的回应多半也十分简短,或是暧昧难懂,让人摸不着头绪。基本上,她不希望人们透过她的生平来理解她的诗,而是尽量以自己方式进入诗的世界。

本文为453期《联合文学》杂志邀稿,刊出于七月号当代大师专栏。

杂志购买连结: https://reurl.cc/LmE8oL

前言:

安.卡森(Anne Carson),1950年生于多伦多,是加拿大重要的文坛诗人。代表作是《红的自传》(Autobiography of Red)和《丈夫之美》(The Beauty of the Husband),是首位获得艾略特诗歌奖的女诗人和两次获得格里芬诗歌奖的作家,并为诺贝尔文学奖近年热门的候选人。她也是教授、翻译和研究古希腊文学的学者。第一部著作《爱欲,甜蜜的痛苦》(Eros the Bittersweet)是她研究古希腊女诗人莎芙(Sappho)的博士论文,在古典文学界有重要的影响,也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近年的著作有《夜》(Nox)、《红色档案>》(Red Doc>)、《浮》(Float)。

安.卡森(Anne Carson),摘自纽约时报。

正文:

对于自己的生平,加拿大的诗人安.卡森很少透露,甚至会刻意保持神秘,要求出版社在作者介绍上只能写:「安卡森出生于加拿大,以教授古希腊语营生」,拒绝为读者给出更多的资讯。若和她询问作品背后的创作轨迹或是解释作品的内容,她的回应多半也十分简短,或是暧昧难懂,让人摸不着头绪。基本上,她不希望人们透过她的生平去理解自己的创作,而是尽量以自己的方式走入诗的世界。

她的诗常常穿插很多引用、典故,导致研究起来会像一座巨型的迷(谜)宫。关于这点,读者和评论者的反应很两极,有人认为博学的引用导致她的东西不好读,产生很多暧昧和模糊,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引用并不妨碍读者进入诗的意境,因为她想表现的情感仍然十分直接和深刻。不过比较有趣的是,安卡森常在诗集中夹杂一些议题很有趣的散文、随笔。诗对她来说不是一种文体,而是更像一种游荡、散文化的思考方式。

《浅谈》(Short Talks)是她的第一本诗集。这本诗集所有的诗文都被刻意排成方形的样子呈现,并以「浅谈……」为题,例如:

〈浅谈雨〉

我离开的那个夜晚比黑橄榄更黑。一路奔跑越过

几座皇宫我开心地有点怪,天开始下雨。这些迷

你形体无论如何可真是巧思。数着数着我就迷路

了。是谁最先有这创意的?他怎么跟人形容它?

海上也正下着雨。没打到任何人。 [1]

安.卡森《浅谈》,截自博客来。

从中可以发现,安卡森的诗并不艰涩,而且带有种迷人的率直和随性。与其说是诗,她的书写更像是随笔般的散文,记录生活中偶然、特殊的时刻。但这样的散文,却似乎更加随性、洒脱。文字如同作者的心情「一路奔跑」过行与行之间,不加上标点符号,「开心地有点怪」使读者感受到奇特的情绪流动,展现了一种灵巧又可爱的诗性,仿佛不害怕迷路的感觉,即便在书写中失去诗的结尾也无所谓,因为写诗就是让自己去迷失并沉醉其中。

不害怕迷失的感觉可以说是安卡森对诗的信仰之一。她的诗集《下班的男人》(Men in the Off Hour)中有一首诗题为〈关于我想最多的事〉,而在开头的第一句她就回答了:错误(Error)。指出去享受错误就是诗人最大的乐趣,并认为错误不是对人的否定,相反地,错误使人的经验和心灵变得丰富。在诗集《清水》(Plainwater)中,她则说,写诗是为了使事物的意义发生改变。换言之,创作最重要的精神是不停挑战我们被强加的各种「意义」。

〈关于上帝的真相〉
我的宗教不制造任何意义
而且不帮助我
因此我追求祂— — 收录于《玻璃、反讽与神》(Glass, Irony, and God)
《玻璃、反讽与神》(Glass, Irony, and God)书影。

对安卡森来说,真正的诗不会刻意去制造意义,而是去练习意义的游荡。但《玻璃、反讽与神》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开篇长诗〈玻璃随笔〉(Glass Essay),这是一首很长的叙事诗,描述作者刚和爱人分手,孤身一人回家探望自己的母亲以及罹患阿兹海默症的父亲。诗中不只把北国寒冷、苍凉的荒野意象生动地描写出来,更把这些景色和悲伤、寂寞的心境巧妙地纠缠在一起。以玻璃般剔透的语言描述和家人之间疏离和脆弱的关系,并将心中冰冷的感受与痛苦表露无遗。

我看见一座高山,山顶一个形体,抵御坚硬的空气
它或许只是一根系上旧衣衫的竹竿
但当我走进
我看见那是一个人体
试图顶风站立,山风如此酷烈,将血肉
刮离了
骸骨
没有痛苦。


在清洁那些骸骨
它们引人注目,银白而必须。
它不是我的身体,不是一个女人的身体,
它是我们所有人的身体。
它从光里走出。 [2]
《丈夫之美》(The Beauty of Husband)

安卡森是一个擅长书写人们心中伤口的诗人。她的代表作之一《丈夫之美》,实际上是一本伤口之书。描写她八年的婚姻里,夫妻间的撕扯、嫌隙在她身上留下的伤口,透过书写叩问情感和欲望的矛盾,并让这些伤口从语词的光芒中走出:

伤口会释放自己的光芒
外科医师说
如果屋里的灯全部熄灭
你可以用它放出的光
穿戴你自己

有趣的是,综观安卡森的著作,会发现她书写的伤口大都和爱有关,她的第一部著作《爱欲,甜蜜的痛苦》,是一本细细分析希腊女诗人莎芙的研究书籍,也是谈论爱情和欲望的思想论述。可以发现爱欲的矛盾很早就成为她关注的主题。而她的代表作《红的自传》更是一部以爱情的痛苦、伤害为主题的「神话之书」。

左图:《红的自传》(Autobiography of Red),右图:《爱欲,甜蜜的痛苦》(Eros the Bittersweet)

这本诗集的诞生,和希腊神话中,英雄海克力斯为了完成十二项任务,必须杀死红色怪物革吕翁(Geryon)并抢夺他看守的红色牛群的传说有关。这个神话经常被古代诗人改写成诗传颂海克力斯的英勇,但安卡森在开头写了一篇短文,为读者介绍希腊的古诗人:斯特西克鲁斯(Stesichorus)。这个诗人在写这起故事的时候,他是少数不从海克力斯的视角,而是从红色怪物的视角书写这起神话的诗人,描述革吕翁的童年、成长与家庭,以及这些事物如何在他眼前被毁,愤怒与英雄搏斗,最后丧身箭下的故事。

她的文章题为:〈斯特西克鲁斯改变了什么? 〉,并以此思考诗的意义。接着她为我们提供斯特西克鲁斯保存下来的断章诗文,以及几个附件让读者能更深入了解这个古诗人所处的时代与他的生活和有趣的轶事,其中还有安卡森为这诗人设计的虚构访谈和哲学辩证,最后才附上自己的诗集〈红的自传〉。

这样的编排方式给读者的感受相信是很特别的,因为我们仿佛不是只是在看诗而已,而是漫游在不同的档案片剪里,自由汲取吸引我们的事物。虽然里面不乏各种博学的引用,但安卡森风趣的文笔介绍和精妙动人的联想思索,让这些事物不再是沉闷的历史研究或古代文学,而是好像是新的故事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的诗篇〈红的自传〉不像是神话的改写,而更像是将自己在斯特西克鲁斯的诗中感受到的最剧烈的印象:也就是红色、爱以及痛苦,抽出、转换成书写的元素,注入另外一则现代爱情的故事,形成某种现代的「神话」,再次反映她对诗怀有的理念:创作是为了赋予事物新的意义。

《红的自传》(Autobiography of Red)。

FB粉专: https://pse.is/TCBRA

IG帐号: https://www.instagram.com/bungousteins/

[1]此处译文出自《浅谈》,安.卡森著,陈育虹翻译,宝瓶出版社,2020。

[2]此处译文出自《红的自传》,安妮.卡森著,黄茜译,译林出版社,2021。


延伸阅读:

浅谈《浅谈》:「诗」是怎么发生的呢?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藍玉雍畢業於中正大學心理和哲學系,現就讀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曾在關鍵評論網擔任書評專欄作者。文章主要投稿、刊登於 香港 微批paratext 或 虛詞.無形網站,多為文學、哲學類性質。另也有動漫評論發表於U-ACG。 信箱:f0921918962@gmail.com 信箱:f0921918962@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何謂獨立?試讀亨利·詹姆斯《一位女士的畫像》

《奧本海默》:在內爆的聲響與影像中延遲展現的「線性敘事」

《夢想集中營》影評:邪惡是對日常的毫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