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一条有书的路上

平凡女子
·
(修改过)
·
IPFS
·

自有印象以来,家里的书就很多,童书、文学到工具书都有,有时还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书。像小时候顽皮,总喜欢趁大人不在家,打着寻宝的名义翻箱倒柜,曾经从床头柜内发现一套皇冠出版、小碎花封面的张爱玲小说,或是在衣柜里翻到一本《鲁迅小说集》、一套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宝没挖着,倒是记了很多不是那年纪会知道的书名和作者。后来,书实在太占空间,才开始陆续清理,看到那满车待载走的书,忍不住向家人开玩笑:「虽然和书香扯不上关系,但我们算是在书堆里长大的吧。(笑)」

在Matters有看到很多讨论阅读器的文章,说它轻便、舒适,以及少了实体成本,价格相对便宜。平常听的Podcast节目主持人也提了一个令人不得不赞同的观点,他说:「读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随着时代演进发展出来的技能,就像机器取代人工,在讲求便利的时代里,纸本也会慢慢被淘汰掉吧。尽管明白这些道理,我还是忍不住坚持老派的书本,喜欢可以随手翻阅的感觉和纸张特有的气味,以及那精致的印刷封面,仿佛拿在手中的是个小世界。

自己也常思考是如何定义书,即使对书没有功利的苛求,并不是每本书都值得读,甚至有些书需要足够的历练才能体会,不然像极了网美到风景区打卡,单纯在走马看花。年前扫除时,又整理了家里的书。抬头看着排满整柜的书籍,其实好多书都不再阅读,但经过一次又一次除旧布新,它们总会留下。小心翼翼地将整格的书依序搬下来,用抹布擦拭掉柜子堆积的灰尘,待湿气散去,再慢慢的将书物归原位。过程里,莫名想起美剧《The Good Doctor》的一段剧情,主角墨非和他人说起已逝的弟弟,先是摸不着头绪说了那天的天气和气味,最后才提及自已的弟弟。不禁觉得眼前这些书,和剧里无关紧要的片段有几分相似,内容不是重点,而是书本身代表记忆的标记点。例如那套泛黄到不行的哈利波特全集,是我第一本纯文字小说,一度狂热到年年追著作者发行的进度收藏,家人还特地在第一时间买了大结局给我当惊喜。又或者那本大仲马的《三剑客》是参加一场重要的毕业典礼时,在学校书店挑选的,而那套很厚很厚的《基督山恩仇记》和《三国演义》,是从不爱看书的外公,唯独带来推荐给孙子读的书。旁边书架上还有两本如今觉得羞耻的《暮光之城》,则是奶奶赞助零用钱购买的。

看我多爱《哈利波特》,《被诅咒的孩子》那本我也有:D

另外有几本绝版书,一套缺一册的《格林童话》和几本世界名著。 《格林童话》在手机和翻译机都未普及的年代里,陪我度过了小学时光。当时学校的抽屉除了课本和字典,还有这两本。每到下课时间,便自动自发从抽屉里拿出这套书来嗑,我就是在那时知道"汉斯"原来在格林童话里是菜市场名。长大后,一直想补齐整套书。可惜将军出版社已不在,唯一一次是逛二手书店看到联广出版同个译者的书,但书店不愿意分开贩售,没想到这一迟疑真的错过了。 (关于这套书: https://tysharon.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13.html )

将军出版的《格林童话》封面及内页

在接受纯文字的小说前,我有过一段无理取闹的过渡期,既希望故事不是浓缩版,又不能没有插图。家人拗不过我,只得陪我到书店挑书,在世界文学分类的书架上,找到了商务出版的《小妇人》,和一般的书不同,它用插图来补充注解,重点还是彩色的呢。不过后来焦急知道女主角乔和罗礼到底会不会在一起,追续集时,已经不管有没有图画的原则了。

除了《小妇人》,后来也搜集了台湾商务其他书

直到现在,每个月总会选上几本书来读,但一忙碌,买书也只得网上订购,书店和图书馆反而成为久久才去的奢侈休闲。而书的形式也不断改变,从演算法关联到网路推荐,以及有声书和重点评书的兴起,像这样能对书有的回忆,有天会随着纸本不在而消逝吧?


最后,付上一首好听的歌,是部和书有关的电影《The Bookshop》配乐。

LA LIBRERÍA - FEELING LONELY ORCHESTRAL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