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對話00後、80後:年齡增長意味著什麼

林安
·
·
IPFS
·
邀請了兩位分別出生於1983年和2000年的女性朋友,回顧並展望了已經逝去的20歲與還有一段距離的40歲。

想錄一期播客聊年齡增長這個話題很久了。上個月以播客錄製為契機,邀請了兩位分別出生於1983年和2000年的女性朋友,回顧並展望了已經逝去的20歲與還有一段距離的40歲。

我們聊了不同年齡階段女性的職業選擇、與網路有關的記憶、年齡焦慮、婚戀關係、獨身養老等話題。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圖片收聽這一期節目。

嘉賓介紹

Sarah,一個非典型女博士和大學老師,平日爬講台,週末爬山頭。熱衷體驗平行人生,斜槓職業實踐者:翻譯了300萬字的《賈伯斯傳》譯者/獨自旅行10年+的旅攝撰稿人/體脂常年保持在19的馬拉松選手

讀不完萬卷書,偏愛行萬里路,希望在多元經驗中不斷修正對世界的偏見。一起觀察遊戲人間,來微博&小紅書找「法拉學姊」。

羅明朗,00年女生/自媒體部落客/極簡主義者。

喜歡各種各樣的人生體驗。雪山重裝徒過步,武功山頂工作三個月,大理旅居徵過短期男友,國際青年旅舍當過義工,也做性教育,組建性技巧交流群,玩出租自己陪伴他人的遊戲。

在陸續讀過一些書,接觸過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之後,愛上了獨立思考,複盤、反思,在過著自己喜歡的、不被定義的人生。

公眾號:羅明朗


破除30歲緊箍咒

今天的文章不是播客文稿的整理,而是我藉這個主題產生的一些碎碎念。身為一個對年齡無比敏感的人,回顧我這10年不同階段的心態變化。


作為一名出生於1992年的第一批90後,我們也到了即將30歲的年紀。

今年29歲生日剛過,父母就迫不及待給我扣上「30歲」的帽子, 「你都30歲的人了」成了他們的口頭禪,用來數落或調侃我的「30不立」。

以前對30歲這個數字恐懼到會起生理反應的我,這次卻能內心毫無波瀾地坦然接受它。

這背後經歷了怎樣的心歷路程與自我掙扎,還挺值得分享的。

我天生對年齡增長無比敏感,敏感到哪種程度呢?

16歲的時候,我極度厭惡虛偽複雜的成人世界,在日記裡偷偷寫:希望自己的生命永遠停留在18歲,停留在最美最單純的青春時光。

20歲出頭的時候,我覺得25歲就是長大成人的分水嶺,似乎人一旦邁過25歲,就要過上沒有理想,柴米油鹽的生活了。那時自詡「文藝青年」的我,怎麼能接受向現實妥協的自己呢?

畢業第一年北京的冬天

即使在無限逼近25歲的年紀裡,我也覺得27歲、28歲就是所謂的「大齡」了,30歲則是大人中的大人,成熟中的成熟。

這套觀念根植於社會一直以來向女孩灌輸的思想:女孩兒的生命是有花期的,過了絢爛綻放的年紀,之後的時光就是等待枯萎與腐爛的過程。

他們也為花期定了一個開始枯萎的節點: 30歲。

於是女孩們害怕極了,把人生中的許多重大決定,壓縮在了25歲到30歲這五年時間內完成,再用剩下的幾十年時光去修補這些錯誤決定帶來的人生裂痕。

我身邊有為了讓父母開心而過早步入婚姻的女孩兒,十年後說「當初的決定都是為了滿足父母,其實自己並沒那麼想結婚」。

也有趕在30歲前匆忙相親結婚的女孩兒,1年後離婚陷入了中度憂鬱。

在東亞社會,過了25歲,女孩兒們的社會時鐘就開始了30歲結婚生子倒數。曾經,這滴答聲也日日在我耳邊縈繞,我沒有享受過25歲以後的任何一次生日。

改變在什麼時候發生的呢?

勇敢來自更豐富的人生樣本

在我最焦慮的那段時間,認識了很多30歲+依然按照自己的步調生活的女性,她們告訴我:年齡只是數字,30多歲和心態和20多歲時沒差。

真正讓一個人變得成熟的不是年齡增長,而是人生中經歷過的事情。

播客裡,2000年出生的明朗說,她大學時就知道了人生中對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知道女性不應被外界眼光和年齡束縛。

她還不懼在社群網路大膽談性,建立了一個性技巧交流群,在那裡,一群20歲出頭的年輕人在解答40多歲中年人的困惑。

我問她為什麼年紀輕輕就想這麼清楚?她說因為自己見到了足夠多正在這樣生活的「人生樣本」 ——40多歲還在約會年輕男孩的獨身女性,60歲選擇出國留學的奶奶,80歲在異國獨自旅行的爺爺.... ..

我突然想到就是這個字— 「人生樣本」 ,是它將我從被社會時鐘困擾的女性繭房中解救出來。

很多時候,我們對脫離主流道路充滿了恐懼,是因為看不到主流之外的“人生樣本”,人總是對未知的選擇充滿恐懼,而我們一旦看見那條我們想走的路有人走過,就會瞬間充滿了力量與勇氣。

有些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鼓舞與力量。

我對年齡恐懼的脫敏,好像就是在看見了那些勇敢無畏的「女性樣本」後慢慢發生的。

正是無數個沒有遵循社會時鐘也依然活得瀟灑自在的女性,給了我按照本心生活的勇氣,也是那些把年齡增長視作禮物的女性,教會我換個角度看待衰老。

本集播客的另一位嘉賓——出生於1983年的Sarah,在某種程度上也緩解了我的年齡焦慮。

她在大學當教授,業餘時間跑馬拉松、攝影、翻譯書稿、獨自旅行,物質精神雙富足,還保持著看不出年齡的健康容貌與身材——而維持這些的不是醫美技術和昂貴護膚品,而是堅持運動健身。

她說這是她生活中為數不多的正向回饋——付出了多少就有多少回報。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35歲+女性的另一種可能性。

適應年齡焦慮,就像適應流行病

我很羨慕現在的00後,他們從出生的那刻起就能看見人生的多樣性,世界在他們眼中不是單一的非黑即白,成功的定義也不只一種。

但明朗說,網路的開放確實讓他們看見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但它同時也加劇了00後的內捲與焦慮。

當你看到這個世界上有人年紀輕輕就實現了不可企及的成就時,焦慮感也油然而生。

我們該如何平靜地看待他人的成功,並堅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呢?這是網路時代每個人都要面對的課題。

2017年在長灘島

5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現在的年輕人,都在焦慮些什麼》,那時我蒐集了很多年輕人的焦慮,並在文章裡告訴他們:那些你焦慮的事情,大概率一件也不會發生。

5年過去了,我已經忘記了24歲的自己在焦慮什麼,但已經學會了與焦慮和平共處。

如果焦慮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流行病,那就努力增強免疫力,學會與它共處。

今年即將38歲的Sarah說,過了30歲以後,她常常記不得自己究竟三十幾歲,年齡於她而言真的就變成了一串數字。有時看到年輕漂亮的小姑娘,也能不帶羨慕地調侃自己「老」了。

不在乎才意味著真正的接納,而接納往往源自於自我肯定。我們只有正視年齡增長帶來的好處,才能放內心深處那個不肯長大的小孩離開。

如果能夠回到20歲,我想對那時的自己說:別焦慮,你將來會長成一個還不錯的大人。所以,好好享受年輕,多去體驗參差百態的生活吧。

如果重新回到30歲,Sarah也想對那時的自己說,別焦慮,沒必要

「我也很想感謝20多歲的自己,我覺得在當時的環境下,她已經做了能做的最好選擇。如果沒有她,也沒有現在的我。」Sarah說。

2015年在北京

那麼年齡增長毫無壞處嗎?當然不是。很多時候,我們的不安全感來自於身體的變化父母的衰老

當你發現自己不再能像年輕時那樣熬夜,當你發現自己身邊的朋友同學開始有人因為猝死而離開這個世界,當父母的身體開始出現大大小小各種問題,再怎麼不在意年齡增長的我們,也會產生一種「不甘心」。

真正讓我們變成熟的,反而是這些不甘心的時刻。那意味著,我們要以一個成年人的姿態,為未來做一些準備了。

接近40歲的年紀,Sarah和身邊的閨蜜朋友開始每年修改自己的小型遺囑,互相告知郵件密碼,並約定如果有一天自己發生意外,要按照遺囑裡的內容幫助自己的父母。

她們也認真探討過共同養老的話題,無論有沒有家庭與孩子,如果有一天自己到了必須被人照顧的年紀,希望閨蜜和親戚的孩子可以提供幫助,哪怕把自己所有的遺產都留給對方。

這是一位接近40歲的女性,在認真思考的話題。

我不禁想到我在播客裡問明朗的一個問題:人生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今年21歲的明朗說:愛與自由

我和Sarah感到意外,這不是我們活到現在才漸漸想清楚的問題嗎?

是啊,人這一生,無論年輕時經歷過多少榮耀,遭遇過多少磨難,面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拷問,大家殊途同歸。

我們想要的無非是自由獨立地行走在天地間,愛他人,也被人愛。

人生太短,越早看清年齡增長的本質,越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活在每一個無悔的當下,就是最無憾的人生。

2016年在日本東京

所以,你還害怕年齡增長嗎?不如留言告訴我答案。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會客廳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個不上班的人」,持續研究追蹤自由業、數位遊牧者、遠距辦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眾號/小紅書/b站:林安的會客廳

作者保留所有權利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

还债、买房、转行自由编剧,亲人离世后,她如何继续体面地追求自由?

自由职业的不同阶段,他们过得怎么样?

5月复盘|反内卷,从做一些不用坚持的小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