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本书:装帧会议(书封结构篇)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
IPFS
·

在主文定稿之后,接着可同时进行「辅文邀稿」、「发想文案」以及──规划书籍设计。也就是思考这本书要以何种具体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设计书的「封面」、「装订法」、「内页版型」,用不同的触感与形象,衬托出这本书记载的内容们。

若在读稿时,就能一并想像出一本书的样子,那再好不过。但秉持着「一次做好一件事」的精神,有时候静下心仔细思考、调查、研究手边书稿最适合以什么风貌呈现,也是一种方法。在进行书籍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一本书组成结构,以及它可能会历经的各种工序。

书的结构
传统精装书的结构

书的种类,过去多半依据装订法区分。若从质感与发行量的观点来看,可大致方为「精装版」与「平装版」,何谓精装,自然就变成相对于大量发行的平装版来说,它有何殊异之处。譬如王小苗的《邪恶的纯真Heroin 》就以穿线装订,辅以绒布精装,在封面上更加上可燃的蜡烛──「一本为了成为灰烬而存在的诗集」。

《邪恶的纯真Heroin》平装版/精装版图片来源:https://www.facebook.com/uncannymiao/

限量发行,似乎更贴进「精装」的味道。我认为平装/精装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取决于出版者(或作者)对出版发行的策略与定义。但我们回过头来看,在与出版社、印刷厂沟通时,传统上不同装订法所指涉的是什么:

  1. 精装:以素材包覆大于书页的纸板作为书封,透过蝴蝶页胶合内页,制作出坚固耐用、美观的书本。精装本多用于经典级的著作或图录,利于长久保存,并彰显高贵与内容之价值。精装书依用料、材质与制本方式,分为:圆背、方背、空背、软精装、布面精装⋯⋯为了保护精装书,通常还会加上「书衣」作为外封面。
  2. 平装:仅使用较内页厚实些的纸材印制,并与内页同样大小。为了发行更多册数与降低价格,会使用较差的纸质去印制;然而,现今书市以平装本为主流,并在印刷技术进步之后,平装书已能透过不同的装订法后加工呈现耐用、富有美感的书本。
《动荡:国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转型? 》 时报出版平装版与精装版差异
  • 胶装:最常见的装订法,以热融胶于书背将内文固定住。
  • 穿线胶装:精装书主流装订法,将内文的书背侧用线穿缝后,再上胶固定。
  • 书头布:黏在书背内侧上下两端的布条,兼具补强与装饰功能,通常会选用与封面搭配的颜色。
  • 飘口:书封比内页大时,超出的部分即为飘口。
  • 书沟槽:介于书背与封面、封底之间压制的沟槽,让精装书更好翻阅。
《动荡:国家如何化解危局、成功转型? 》 时报出版平装版与精装版内封

精装书和平装书最大的差别在于其坚固、比内文书页更大的封面,以及更为耐用与易于翻页的装订法。介于硬精装与平装之间的,是流行于大部头著作、商管、教科书的「软精装」 ,书封内不包覆硬纸板,而直接以较厚的铜西卡纸印制,制作成重量轻、但又比平装本更典雅的形式。但软精装的支撑力较差,飘口容易碰撞与变形,并不见得受到读者青睐。

再来回到书籍构造本身,从书的门面看起。

  • 书衣:原为保护精装书的「外套」,具保护、防尘的功能。如今已广泛用于平装书与精装书上,并直接作为封面。在平装本上加上书衣,可以避免封面被折痕干扰,亦可掩饰随着翻页而受损的书背。
  • 内封:书衣底下,真正与书籍相连的封面。分为封面与封底(经常与书背搞混),在有书衣的情况下通常只会简单设计,与书衣封面相互辉映。
  • 书背:书的背部、脊梁处。
  • 折口:书封向内折的部分。通常用来放置书系或作者资讯。
  • 全书封:指的是涵盖折口、封面、封底与书背的整体,也就是书衣整个摊开来的样子。
《雨野原传奇》/奇幻基地全书封及书腰图片来源:https://www.facebook.com/robin.hobb/

书籍的装帧设计是影响陌生读者如何看待本书的第一个关卡。书名使用何种设计、封面配以什么插图、文案搭配什么字体、书腰补充什么资讯,凡此种种,构成读者对本书的第一印象。

至于书封的各个部位要放什么内容,尽管有所谓「常见」的做法,却不见得必须因循惯例,将设计局限于此。在过去,出版社会将书封拆解为独立的单位,个别处理封面、书背与封底,并使用一套标准格式来建构自家的书籍封面形象。

联合文学的书背就足具代表性,长久以来已在读者群中建构鲜明的印象与识别,在侧插书架中更能代替出版社本身说话,远远看就能让人一目了然这排是联合文学的书。

但统一的书背自然消解了个别书的风貌,也无法延续正封的设计元素。在现今的书封设计中,设计师多半将书封视为一个整体,视觉概念从正封延伸到书背、封底,而不只是三个独立的面。

宝瓶出版社的系列书籍

现在的封面设计会将正封的设计要素延伸到书背,但会透过书系、书名与出版社LOGO等元素,建构一致的书背视觉。

正封,作为书的门面,担负起吸引读者、暗示书籍内容、传达风格与气氛的功能。暂且撇开实验性的做法,书封多半会以醒目的书名打头阵,再以鲜明、独特的图像营造氛围与风格。书封同时是影响纸本书「手感」最重要的地方,在平面设计之外,设计师会透过不同的后加工来彰显书的「质感」,而这也是电子书最难以取代的部分。

《财务自由,提早过你真正想过的生活》/远流作者是谁?

书背,置放书籍最重要讯息的地方。有时候正封中庞杂的文案讯息会互相干扰,反而令读者感到困惑。而书背有限的空间,能放的都是识别一本书最为必要的讯息:书系、书名、作者以及出版社名称。当书本摆上书架后,读者往往必须依赖书背的资讯与印象来检索。

《财务自由,提早过你真正想过的生活》/远流封面的作者被书腰挡住了,只能从书背辨识

封底,如果说正封先以视觉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封底则是靠真本事说话的地方。如果是无法试阅的书本,读者就只能透过封底的文案、摘录、推荐语与行销文案来决定是否购买本书。封底同时也是置放书籍条码与价格的地方。

《小人物:我的爸爸是贾伯斯》/天下杂志前折口放置作者大头照与作者、译者简介同时提供了译者的联系方式

折口,在平装书封上的用途为加厚封面、提升书本直立时的稳固度,以及避免封面往外翘起;书衣与书腰一定会有折口包覆内封以避免松脱。

前折口通常用来记载作者、译者资讯,后折口则用来补充其他讯息,诸如其他书籍、内容重点提示、推荐语等等。

有时候也会将封面设计、责任编辑等讯息低调的置于折口下端。

《拒看新闻的生活艺术》/商周出版于折口放置企划、责编与封面设计的姓名,以及封面使用素材出处
《希腊之道》/联经平装书封,封面与书页一体不可分
  • 书腰:环绕于书封或书衣下缘的腰带,被称为书腰。

书腰常被批评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由可无的书籍配件,不仅容易受损,若缺乏别出心裁的设计,往往不只有碍书封的美感,更可能沦落为堆砌广告词的文宣品。

书腰最大的用途是避免将行销文案直接印在封面上,同时可以时常更新。我并不认为书腰不是书的一部分,但也不否认它在读者购入后可有可无的性质。书腰一般用来放置推荐人、推荐语、广告文案、新书活动资讯、得奖讯息等较为市侩与浮夸的讯息。由于书腰通常选用较薄的纸来印制,在经历几次运输与读者取放后,非常容易损毁,有些不打算印制书腰的出版社,便会让文案讯息直接印在封面下缘,形成貌似书腰的「假书腰」风格。

另一种方式,则是印制较大张的书衣,反折后成为书腰的形式。让读者自行选择要保留「带有书腰」的样式,还是将书腰折回去,还原成清爽、素雅的封面。

《湖滨散记》/时报出版以书衣反折的方式呈现书腰讯息

在书的生命周期中,真正能彰显书腰用途的时间并不长──摆在书店平台的时间,也就是新书上市的一到三个月内。小众或非店销书种,更可能从出版伊始都无从以平面示人。书腰的讯息自然难以曝光,仅拥有避免书封加入庞杂文案讯息的功能。

在网路书店来说,书腰的功能更显薄弱。除非使用冲击性的文案,在封面缩图中就能引人注意外,这些行销文案多半可直接列于网页资讯栏位之中。到底要不要印制书腰,要怎么置放行销文案,对经费不足、发行困难的小型出版社来说,更显困扰,也是编辑在思考怎么装帧一本书时,同时必须顾虑的行销工作。

影响一本书销售的有许多不同层面,封面设计是一环,但更多取决于主题、作者以及一些时事周边因素。譬如前文提到的《财务自由,提早过你真正想过的生活》一书,书腰甚至遮住了书封的作者名称,但「财务自由」本身已蔚为话题、成为现在人人追逐的目标。对于台湾读者来说,似乎谁写的并不重要,是否符合生活、工作所需更为重要。

随销售状况更新的书腰

若内容打中读者需求,作者本身实力与号招力兼具,即便书封再丑,读者依然买单(顶多嫌弃几句)。但如何吸引那些潜在读者、初次展现阅读需求的陌生读者,往往得先靠「外在」来打动。随着台湾阅读人口越来越集中在一小撮人身上,加上美学素养之提升,书市里装帧设计的竞争也益发激烈,也出现更多实验性的装帧法。这在已释出版权的经典著作中更为彰显,读者在选择购买哪个版本时,往往是依据封面而非出版社来决定。

不同版本的《人间失格》

装帧设计的费用,会随着印量的多寡去摊提。符合时代的设计美学,是出版社与编辑在作者之外,最容易使力、用心之处,势必得在此做足功夫,以赢得读者青睐。

装帧的整体工作,包含决定装订法、发行版本(制本形式)、开本、是否加上书衣、书腰以及书籍各个部位要放的文案内容。在这个工作阶段,就需要整合编辑端与行销端的意见,将之统合为一份具体的工作指示。由于现在书封的设计工作,多半委托给专职的设计师处理,如何与设计师/美术编辑沟通,并将沟通的成果转化为符合市场需求与作者期待的具体作品,就有赖于执行/责任编辑的转译与安排。

在后续的篇幅中,会继续说明装帧设计如何营造纸本书的「手感」,也就是如何选纸、印刷与后加工,以及内页如何编排。

本文同步发表至方格子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M編,接案編輯,分享與編輯有關的事與其他。 「為乾旱流淚,為涼夏可能欠收而不安踱步,即使被人說自己一無是處、沒人讚揚,也不以為意。我想成為,這樣的人。」宮澤賢治 頭貼 by lulljevic 個人網站:https://editorstw.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校對的範例:校稿會遇到的狀況與舉例

關於「校對」,我知道的事⋯⋯

內容創作者的復健之書──《工作排毒:讓你咻咻咻的工作編輯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