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混成旅團是否是日軍中的“精旅”
8.1步兵旅團與混成旅團
阿部規秀為什麼就任獨立混成第二旅團長?若按《楊成武回憶錄》和《聶榮臻傳》等解釋,理由如下:
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是日軍的精銳部隊, 52歲的旅團長阿部規秀,在日本軍界被捧為精通“山地戰”的“名將之花”。 …阿部擅長運用“新戰術”,頭腦靈活,指揮果斷。 …日軍中的旅團長一般由少將出任,中將夠得上榮膺師團長之職了(聶榮臻傳)。
八路軍參謀長左權在報告《從打死阿部中將說到敵寇這一次圍攻晉察冀邊區》中也稱:
“敵人對與八路軍作戰向來是看得十分嚴重的,…因之對指揮官之選擇格外注意,大龍華戰鬥繳獲的敵華北方面軍司令部所發《關於肅清剿匪與警備的指針》中有謂“剿匪之成功與否,與指揮官關係很大。 (因為需要以小部隊與優勢之敵作戰)因此其指揮官的能力,比大部隊對正規軍作戰還要高度的要求” 阿部規秀以中將資格而拜受旅團長大命(敵人的旅團長一般都是少將…),且擔任由北面進擊邊區的總指揮,在敵酋心目中自然是最能孚和〈符合〉高度的要求,…是最積極,果敢,有獨立行動能力的“俊才” [1] 。
即與戰鬥力強悍的八路軍對戰時,日軍必須使用“獨立混成旅團”一類之最精銳部隊,選擇比對正規軍作戰還要更優秀的,能力超人,擅長戰術的指揮官。以師團長職稱的中將,擔任下級旅團長,就是出於此種對八路軍作戰的人才面選擇,云云。在此,沾了阿部規秀被八路軍擊斃的政治宣傳之光,守備專門的雜軍獨立混成旅團,在此也一躍變成了日軍的“精旅”。
事實是否如此?首先要了解阿部規秀指揮的“獨立混成旅團”並不是什麼作戰專門的“精旅”。而是正規軍編制外的地方守備部隊(有“獨立”二字的理由)。組建時兵源中幾乎沒有一個現役兵,除擔任組建部隊的骨幹(約1/10)外,全員都是補充兵役或後備役。
什麼叫混成旅團?日中戰爭初期,日本陸軍編制上的旅團,一般指師團下屬的歩兵旅團。每一個師團下屬2個步兵旅團(1938年以後出現的三單位制師團,不設步兵旅團,只有一個統合三個聯隊的組織,稱步兵團),每1個旅團下屬2個歩兵聯隊。這種師團制下的步兵旅團本身並不包括砲兵,工兵,騎兵,輜重兵等其他兵種,不能單獨作戰。一面,近代戰爭的特徵是各兵種配合的運動作戰,在日本陸軍中,將各兵種部隊集中在一起的基本作戰單位是師團。除了有兩個步兵旅團(四個步兵聯隊)外,還下屬有野砲兵(或山砲兵)聯隊,輜重兵聯隊(或大隊),工兵聯隊(或大隊),騎兵聯隊等,番號與師團相同。比如被稱為第五野砲兵聯隊的,就是第五師團所屬的砲兵聯隊。
師團編制適合於戰略面的大規模作戰。如之前的日清,日俄戰爭等。但在沒有大規模作戰任務時,小型戰鬥師團並沒有全部出動的必要。或有分別出動的必要。所以滿洲事變後,從適應小規模機動作戰的需要出發,日軍開始將師團臨時分割。以步兵旅團為中心,配屬部分砲兵,工兵,騎兵,通信兵等,組成小型作戰集團,即混成旅團的出現。說明白點,就是半個師團。此時,混成旅團並不是和師團獨立,並立的組織,而是師團一部分的臨時編制。所以混成旅團番號和步兵旅團一致。
比如滿洲事變後,比較著名的有在熱河作戰中攻打喜峰口(1933年3月)的混成第十四旅團(服部兵次郎少將)。是北海道第七師團(北鎮部隊)駐紮滿洲的臨時派遣部隊。即第七師團的一部分。以臨時抽調的四個步兵大隊為主,配置一個砲兵大隊編成,共2700餘名。小於半個師團(實際不足師團編制的1/3)。借用的是第7師團下屬步兵第十四旅團的番號。因為是抽調出的臨時部隊,所以此時國內的步兵第十四旅團編制同時存在。混成第十四旅團赴滿洲作戰一年後解除任務復員,臨時建制同時被取消。
日中戰爭初期的混成旅團,還可見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又稱蒙疆兵團,或東條兵團)中的混成第二,混成第十五旅團。混成第二旅團(本多政材少將)即第一師團(東京)步兵第二旅團的混成部隊,此時第一師團的一半駐紮滿洲境內擔任守備(步兵第一旅團,阿部規秀少將),另一部分,以步兵第二旅團為中心,進行了混編,派遣到蒙疆察哈爾協助支那駐屯軍,後北支那方面軍(9月1日以後)作戰。此部隊是1937月8月在張家口作戰的主要部隊,之後也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太原攻略戰(崞縣,忻口戰役),屬於關東軍精銳部隊之一。
察哈爾派遣兵團中還有一個混成第十五旅團,是以第二師團步兵第十五旅團為主,於1937年8月於哈爾濱編成的部隊(篠原誠一郎少將)。和混成第二旅團同時被編入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是攻打天鎮,大同的部隊。平型關戰役期間擔任包抄茹越口,鐵角嶺的任務,並沒有和八路軍接觸。後在第五師團長指揮下參加了忻口戰役,太原攻略。是攻打原平鎮的部隊。當然也是精銳中的精銳。
此時關東軍的混成旅團由於沒有經過戰時動員(盧溝橋事變前被派到滿洲),規模都不大,編制上滿員時也不過4000餘名左右。比起盧溝橋事變後派遣的經過戰時動員的國內甲師團步兵旅團,規模小得多。也為其戰鬥力一半。比如在平型關作戰的第五師團步兵第21旅團,若加上配屬砲兵(混成)總數要超過一萬名。
8.2 獨立混成旅團的變遷
以上是混成旅團的解釋。日中戰爭爆發後,由於戰鬥規模擴大,戰鬥多由軍,師團為單位進行。在大陸戰場,若關東軍外,被稱為混成旅團的部隊名逐漸減少。但戰鬥時,步兵旅團為單位的混編形式仍然存在,但因為不是獨立作戰部隊,又經常改編,經混編後的部隊名多稱“支隊”(如瀨谷支隊(步兵第三十三旅團為基幹),國崎支隊(步兵第九旅團為基幹)等。支隊還有一層意思是為了保密的稱呼,不讓敵方了解部隊規模。不僅獨立的旅團單位稱支隊,同樣的大隊,中隊也可稱支隊。即在大陸戰場,以前的以機動作戰,獨立行動目的編成的,在第一線作戰的混成旅團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即是1938年以後出現的守備專門的“獨立混成旅團”。
“獨立”之意,可以理解為正規師團編制外部隊。屬於不受正規編制約束的臨時部隊。比如前面介紹的混成第二旅團是第一師團步兵第二旅團的臨時混成部隊。而獨立混成第二旅團,則是與正規軍(步兵第二旅團)毫無關係(獨立的)的新部隊。為什麼出現“獨立”編制?主要是因為發生了新的作戰、用兵需要,為適應此特殊需要而組建的新部隊。這種新需要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滿洲事變後的新作戰方式的試行,摸索。另一則是1938年之後大量出現的地方守備需要。前者之例可見1934年編成的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和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
獨立混成第一旅團,1934年3月17日在日本內地編成(藤田進少將),赴滿洲後司令部設在公主嶺。此部隊是日軍設立的第一個各兵種聯合作戰的機甲部隊。由於是試行中的新建部隊(建制外),其下屬的步兵聯隊,砲兵大隊都冠有“獨立”二字,稱獨立步兵第一聯隊,獨立野砲兵第一大隊。編制上有一個步兵聯隊,兩個戰車大隊,一個野砲兵大隊,一個工兵中隊。人員約4700名,各種機動車輛達700台以上,包括戰車71輛,是名副其實的最精銳部隊。當時日本陸軍的運輸手段主要是使用馬匹。自動車,戰車還在開發,試用階段。可以說此部隊的編成,是以實戰試用為主要目的。盧溝橋事變後,該旅團進入支那駐屯軍指揮下參加通州作戰,之後(8月17日)被編入關東軍察哈爾派遣部隊,參加了南口等作戰(酒井鎬次中將)。 1938年8月後解散,其中的戰車部隊被後繼第一戰車團吸收,改編。太平洋戰爭中1942年,又以此為母體改編為日本陸軍的戰車第一師團。
獨立混成第一旅團解散後,1939年7月,同名的獨立混成第一旅團作為地方守備部隊,在華北第二次編成、隸屬北支那方面軍,擔任河北方面的警備治安。雖沿用的是獨立混成第一旅團的番號,但裝備,任務,質量皆非,可稱有天壤之別。
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1934年10月編成),也是關東軍隸下的一個編制外的特種部隊。由兩個獨立步兵聯隊,兩個獨立砲兵大隊(後改為聯隊)編成。 (獨立步兵第十一,第十二聯隊,獨立野砲兵第十一,山砲兵第十二聯隊)。特徵是具有雄厚的砲兵實力和全部隊,全砲兵的機械化運輸。日中戰爭初期稱鈴木兵團(鈴木重康中將),與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同樣,也是是盧溝橋事變,清河,南口作戰的主力,也是最精銳部隊。此部隊1937年9月後,改編為駐蒙疆的第二十六師團(三單位制師團)。成為駐蒙軍的主力部隊。阿部規秀時代的駐蒙軍,主力作戰的部隊是第二十六師團,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是以地方守備治安為目的雜軍。配合作戰出動時,也僅僅充當配角。
此外還有一個在編制上“獨立”的支那駐屯混成旅團。盧溝橋事變前稱支那駐屯軍。由支那駐屯軍在1936年5月擴編而成。下屬一個步兵旅團,(兩個步兵聯隊),一個砲兵聯隊,一個戰車大隊。還有工兵,憲兵隊等,都是獨立部隊。砲兵也多數是機械化砲兵。當時還在試用階段的最新銳九六式15榴火砲8門,就是最先配備給支那駐屯軍使用的。盧溝橋事變後,1937年8月31日,改編為“支那駐屯混成旅團”(山下奉文中將),1938年3月12日,又新組建了一個步兵聯隊,改編為“支那駐屯兵團” ,後於1938年6月,改組為第二十七師團,一直也是精銳部隊的血統。
從以上可見, 1938年前以前,冠名“獨立混成旅團”者(共三個旅團),都是賦有專門任務的特種部隊,機械化部隊,可稱為是精銳中的精銳。
此種以特殊作戰能力為目的的獨立混成旅團的編成形式,在1938年以後發生了巨大轉變。由於日軍開戰後佔領了華北,華中的廣大地域,戰局不久也進入持久戰階段,出現了鞏固後方守備,加強地方治安的新需要。今後的“以確立佔領地治安為作戰形態的非正規戰應怎樣實施?建立何種部隊?(當時的北支那方面軍)研究參考了關東軍獨立守備隊的剿匪作戰實績”後產生的準戰略單位,或準作戰單位構想,即是之後開始大量出現的,以守備為專職的獨立混成旅團[2] 、還有此為樣本,發展組建的治安師團(番號30以上名稱的師團) 。
獨混旅團出現前,北支那方面軍已經存在有為第一線師團作戰進行後方支援的各種後備隊組織,多為從國內徵召的後備役,補充兵員充當。與八路軍在雁門關(近衛後備步兵第五大隊),陽明堡作戰守備的部隊(第七師團後備步兵第三大隊)等,都是此類編制外的後備部隊。統一由北支那方面軍兵站監部管轄。 “從此形態更進一步,確定兵員的補充擔任(原隊)作為完整的治安專職部隊所誕生的,即是1938年2月編成的獨立混成第二至第五,四個旅團” [3] 。
2MBs(本部張家口)擔任察哈爾,5MBs(本部濟南)擔任山東膠濟線,4MBs(本部平定)擔任山西,3MBs(本部順德)擔任河北南部治安守備。主要是輔助同在佔領區剿匪的,百字號的幾個乙師團,如第110D(河北北部) 第114D(山東南部),第109D(太原),第108D(臨汾)等,同樣也是北支那方面軍管區內的後方部隊。此種新部隊的創建和敵方守備實踐,取得了一定治安效果,之後以獨混旅團為樣板,又誕生了番號30以後的治安師團。雖裝備差,人員素質不佳,番號序列屬於帝國陸軍師團的編制內部隊(如三十番治安師團),而獨立混成旅團屬於編制外,直接上司是方面軍,或駐蒙軍等,並不受陸軍大本營的直接運籌管轄。
這種擔任治安的第二線部隊,隨著持久戰深化和占領地的擴大,之後不斷增加,如同雨後春筍。 1939年1月14日,又新編成了獨立混成第六至第十四旅團,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編制番號增到第二十一,太平洋戰爭末期,編制番號更增加至第百三十六(包括空號)。此類迅速增編的背景,同樣是為了滿足後方守備。都是精簡了武器(主要裁剪砲兵),利用後備役,補充兵員臨時湊成的低質量部隊[4] 。按研究者藤井非三四的評語,“都是老齡後備役軍人的集團,被看做戰場上的累贅部隊” [5] 。裝備也十分落後,從雁宿崖戰鬥中被八路軍繳獲的四門火砲的型號看,有兩門是日俄戰爭中使用的1898年式山炮(三一式。而建製表中出現的卻是九四式(1934年式)。可見根本不能按編制要求轉備部隊。相互比較看,第一次編成的四個獨混旅團,由關東軍的骨幹協助組建,比起之後出現的混成旅團要正規一籌,但稱其為“精旅”的說法並不正確。
8.3 阿部規秀為什麼就任獨立混成旅團長
就任前的阿部規秀,職為步兵第一旅團長(下屬第一,第四十九聯隊,此時駐守黑龍江附近中蘇邊境的孫吳縣),從裝備,人員,素質上都比起獨混第二旅團要精銳得多。同為旅團長,從精銳第一旅團到雑軍的獨混第二旅團,到底是升任還是降格?可以說從作戰指揮層面是降格,而仕途面卻是在開闢升職之路。為何出現此種奇異現象?其中還有軍人仕途面內部的奧秘。
日軍的將校,一般按年功序列,約2-3年一晉升。只要不死,沒有大過失,陸大出身者大多最後能晉升為中將,而非陸大出身的優秀者,也有一定晉升可能。阿部規秀非陸大出身,能成為步兵第一旅團長可以說已非尋常。特別是其忠厚,篤實的農家出身的人品面,受到了軍部上層賞識,屬於有晉升可能的“非陸大組”的少數幸運者。但若晉升,要有相應的職位變動。中將的確是師團長職,但不是所有的中將都可以擔任師團長。也幾乎沒有從旅團長直接升到師團長的先例。晉升同時,作為過渡期間,需要先調動到一個師團長級別,但並不重要的崗位任職。其中有能力的優秀者,一、兩年後能成為中將師團長,而安慰晉升者(日軍內稱”名譽晉升”),升任後則被編入預備役退休。
從晉升中將時的年齡看和非陸大出身看,阿部規秀已52歲,屬於後者的“名譽”晉升,沒有升任師團長的任何可能。比較一下第十師團1938年攻打滕縣的指揮官赤柴八重蔵(當時聯隊長),陸大畢業,49歲時晉升中將同時擔任第二十五師團長,51歲時又擔任近衛第一師團長,52歲時晉升為第五十三軍司令官[6] ,這是屬於被重用者的一例。
是否能在崗位,職位上受重用,陸軍的判斷標準主要看是否具備作戰指揮能力。當然學過高等用兵學的陸大出身者要有利得多。農家出身的阿部規秀,以忠誠崗位和篤實的人品得到上級賞識,所以退役前,被上司安排了名譽晉之路途。即在緩衝崗位乾一年,晉升中將後轉入預備役。此時,最合適的緩衝崗位即是任獨立混成旅團長。此外還有某某要塞司令等,都屬於同樣的緩衝職。師團級待遇,但不是重要崗位。獨立混成旅團因為是正規軍編外的獨立組織,按關東軍獨立守備隊建制創建。因為是“獨立”組織,長官級別比正規軍要高一級。從最初的“特種精銳部隊”的編成構想,產生經緯來看,高一級也是應該的。獨混中出現中將旅團長(如鈴木重康,酒井鎬次、山下奉文),大佐大隊長的理由即在此處。問題是1938年以後,獨混旅團從“特種精銳部隊”演變為“地方守備隊”之後,此官制並沒有發生變化。所以不管水平如何,到此地仍存在官升一級的可能。此為將阿部規秀從精銳的步兵第一旅團,調動到雜軍獨立混成第二旅團的理由。
下面看一下利用“獨立混成旅團”官制,達到晉升目的的獨立混成第二旅團的前後幾位旅團長的經歷。獨立混成第二旅團第一任旅團長是常岡寬治中將(在職期間1938.3-1939.3)。此人是陸大畢業者,前職是豐橋教導學校校長,少將。由於有此經歷,轉任同時晉升中將,擔任旅團組建任務和初期守備配置,可以說不是名譽晉升,而是最初組建部隊時的重用。此人也和八路軍打過交道。楊成武在回憶錄中,或八路軍的多種史料中,都稱此人在戰鬥中被八路軍擊斃,實際並不正確。常岡於1939年3月,升任“留守”第九師團長(第九師團的國內留守部),不久被編入預備役。第二代旅團長上野龜甫少將,和阿部規秀一樣前職是精銳第十二師團步兵第23旅團長。從精銳到雜軍理由同樣,為的是安排退役前的名譽晉升。不巧的是上野因多病,身體狀況不佳,就任僅三個月即卸任。 9月被編入預備役,沒有達到晉升目的。之後6月14日接任其職的,既是第三代旅團長阿部規秀少將,從精銳步兵第一旅團轉任,目的同樣。阿部在職4個月後圓滿晉升成功,遺憾的是在職中死亡。繼阿部擔任旅團長職的人見與一少將,前職也是精銳步兵第24旅團長(第十二師團),就任旅團長8個月後晉升中將,任職兩年後,被編入預備役。
此制度後來被活用,以“名譽晉昇”的方式來照顧,安慰那些年歲偏高,學歷不夠,水平不佳,但忠誠,篤實,或有特殊貢獻的安慰賽選手。可以考慮阿部規秀(少將)和辻村憲吉(中佐)一樣,就是這樣受到特別庇護被分配到獨混任職的。結果辻村到部隊4個月後,於1939年8月1日,滿50歲時晉升大佐,而52歲的阿部規秀,也在任職4個月後,於10月2日平穩晉升中將,如此,非陸大出身的凡庸者二人雙雙走到了仕途終點,下一步就是等待圓滿退役了。辻村在雁宿崖慘敗後調回國內任閑職一年(北海道大學勤務)52歲退役,所以能平安地生存到戰後,遺憾的是上司阿部規秀,晉升僅一個月,便“散華”在太行山。最終給與其“名將之花”,“山地作戰專家”等種種榮譽和評價的,不是他一生效忠的天皇,而是敵手中國共產黨的宣傳策略,和喜歡抗戰神話並對此信以為真的中國庶眾。
從以上可看到,1938年以後出現的獨立混成旅團,並不像左權所言,是精英將校幹部的任職場所,而是能力不及,人事面又受到上司庇護的部分幸運者的晉升途徑。辻村中佐受到賞識的理由是他的記錄,整理等卓越的事務能力,而阿部少將被稱讚的則是他來自農民的篤實,忠厚的人品。
[1]左權《從打死阿部中將說到敵寇這一次圍攻晉察冀邊區》《八路軍軍政雜誌》1940年第3期。
[2]藤井非三四『知らざる兵団、帝國陸軍獨立混成旅団史』、國書刊行會、2020年、104頁。
[3]同107頁。
[4]參見「支那駐屯兵団及獨立混成第2及至第5旅団編成要領、同細則の件」JACAR:C01005747100
[5]藤井非三四『知らざる兵団、帝國陸軍獨立混成旅団史』、國書刊行會、2020年、1頁。
[6] 『赤柴八重蔵追悼錄』、追悼録編纂委員會、1977年,539頁。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