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奧斯特洛夫斯基,具像一條波浪線

序列号不全
·
·
IPFS
·
什麼歌曲或俚語最能代表你的家鄉?在你的故鄉,有什麼民謠、歌曲,是該處的人才會唱的?又或者有沒有發源於這個地方的俚語,只有擁有共同背景的人,才會聽得懂的?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嗎?

大陸推廣國語已經很多很多年。維基梳理,普通話的前身叫國語(關於「國語」又是一長串,在此不贅述),1949年被更名;1956年,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明確普通話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並在文化教育系統中和人民生活各方面推廣這種普通話;1982年,推廣普通話被寫入憲法;2000年10月31號九屆全國人大第18次會議,透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於2001年1月1日正式施行。這段期間及其後,官方還有不少推廣國語的舉措。

等我上學的時候,在學校使用普通話早已是必須的,一進學校就不准使用方言是硬性規定,被抓到在校園裡講方言就會被批評,但規定歸規定,一些老教師還是會不自覺使用方言講課,尤其是我初中的歷史老師,他會在開頭使用普通話,講著講著就開始“洋夾土”,然後徹底放飛。每次他用方言讀課本的時候,底下同學就開始笑,並開始模仿,其實我覺得方言講課很有趣。直到現在我都忘不了他用方言念的《鋼鐵是怎麼煉成的》、奧斯特洛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

我喜歡方言特有的語感,也有不使用這個方言的人聽起來會覺得刺耳,尤其我們方言裡的尾音要么重重落下,要么輕飄飄揚起。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這兩個名字用我們方言念出來的聲調就像一條波浪線“〰️〰️”,這幾個字組合在一起的抑揚頓挫也很像一條咒語,能夠逗我們笑的咒語,這個笑就跟膝跳反應一樣,不由自主就來了。

雖然會說方言,但我有很多土話不認識,俚語更是知之甚少,硬要講的話首先跳出來的是“有吃不吃豬頭三”,一種“教唆”人“佔便宜”的說法。我也始終不怎麼會用方言讀課文或書面語,有一次去看外公外婆,他們正在看電視上播的越劇,不知怎麼開始的,外公將字幕一一用方言念了出來,這感覺也很神奇。語言可以是橋樑,也可以是武器,但我們可否回到最本真的那一種,也就是人生?我喜歡各地的方言,每種都自備獨特韻律,真的很迷人。

但方言也在消逝。表姐的小兒子正在上幼兒園,他的語言系統最初接收的是方言,但如今已自然而然被替換成普通話,他用他尚匱乏的詞彙分享新鮮事,一旦切換方言就卡殼,我被他逗笑的同時,又有點點失落。

看到有新聞報道,202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室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提出到2025年普通話在全國普及率達到85%的目標。怎麼說呢,如果普及是在多元的基礎上自然挺好的,但普及一種驅逐異種就又另當別論。沒有方言的普通話是如此枯燥乏味,更別提如今被異化、被審查的話語,我們已然在語言上流離失所。


CC BY-NC-ND 4.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