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片段| 还听歌吗?
确诊新冠康复后的一天,为作为隔离的房间进行大扫除消毒。在一个大书柜上面发现一叠的唱片CD,里面有已经解散的日本偶像团体“Arashi”、胡夏及林宥嘉等的CD等。我顺手就将这些CD装到另外一个收纳盒子里面。
记得胡夏的CD是我买的最后一张CD,那也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我不止没买唱片CD,连歌都少听了。但以前的我却是个爱听歌的小孩,还是学生的时候,空闲时、做功课时会霸住收音机听电台广播。
听广播是一个我很享受的时间,准时收听每天的听众来信寄语点歌环节,以及每星期一次的金曲排行榜。
当时除了重金属、重摇滚音乐,还有黄梅调这类歌曲不在我听歌范围外,我大多数曲风都能接受。那时候听歌杂,是因为没有太多闲钱一直去买唱片,都时听电台。
那时候,爸妈给的零用钱不多,就每天1令吉马币,当时还未吃素的我,习惯上午10时学校休息时间买1粒1令吉的火腿面包,或者五角钱的米粉来解馋。
如果想买唱片,就要将零用钱一点一点的存下来,很多时候存了两个月才能买到一张歌手的卡带,所以通常会买一两片空白的卡带,用卡带收音机录下电台播放的歌曲,虽然录下的音质质量并不好。但可以一直循环听自己喜欢的歌曲,而且听厌了之后,又可以重覆录下新歌曲,一直到该卡带坏了。
可以一次过买很多片卡带,是在新年拿到红包以后。那时候会一次过买三四片的卡带。老实说,比起想要买的卡带,三四片不算多,所以在买之前要做功课,看那个歌手的新专辑最值得买,十首歌曲里面起码要一半是我会喜欢的曲风,不然一整张专辑只有主打歌好听,那就太亏了。
那时候可说是一起床就是打开收音机,放学回家一样第一时间就是打开收音机,到了电台没有节目听的时候,就放卡带,整天就沉醉在各大歌手的歌声中。
没有固定喜欢什么曲风,但偏向轻快以及抒情,一直到有一天在电台听到一首让我耳朵一亮,是我从来没有听过的曲风,歌手的歌声有特点以及辨识度,而且第一次听到一首歌里面有那么多真假音转换,特别而且能捉住我的耳朵。
那首歌就是陶喆的《飞机场的10:30》。
电台DJ介绍这是R&B曲风。我从此就爱上R&B了。 《飞机场的10:30》应该是华语R&B的开山之作吧?而且我相信,这首歌放到现在也不过时,也可以独领风骚。
在网络还不是那么发达的时代,我靠“慢”的可以的连线上网(那时候是每分钟都在算钱,不像现在一个月吃到饱)上网去了解R&B曲风,R&B就是Rhythm & Blues。中文是节奏蓝调。
一首《飞机场的10:30》满足不了我的耳朵,所以我将每天的零用钱存下来,三个星期后终于存了足够的钱到唱片行买下陶喆的第一张专辑《陶喆》。听了后,我就觉得陶喆是音乐奇才,除了《飞机场的10:30》,我也喜欢专辑里的《 爱,很简单》、《沙滩》、《望春风》还有《流沙》等。
听完整张专辑后,我深深爱上了R&B。陶喆成功后,华语乐坛涌现一批唱R&B的歌手,包括成为天王的周杰伦、王力宏、才子方大同,还有马来西亚的张智成等,让R&B成为主流音乐。这些歌手的歌我都听,早期最爱陶喆,后期就喜欢方大同。
R&B的歌词都写的很感官、很直接,尤其陶喆的歌很抓心,比如《飞机场的10:30》,很直接简单的字句在述说一个故事,让我很有代入感。
出来社会工作后,有一些金钱上能力后,我开始买CD,买了多张方大同专辑,陶喆从《黑色柳丁》后的专辑我都不太喜欢,所以都没买了。
但当我越来越有能力购买唱片的时候,我的兴趣由听歌大幅度转去阅读,大量买小说、书籍,杂志等。我慢慢不再买唱片,听歌趋向出门、上班或者载送妹妹驾车时听电台广播,而最近几年因为不需要载妹妹、疫情关系不出门、上班的地点离家里不到五分钟的时间,连电台广播都不听了。而在家里因为有太多东西要做、比如看电视剧、电影,看短视频。而我在阅读或者写作的时候,前面是电影上网播放电影或者综艺节目,几乎都不播放歌曲了。
我也不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慢慢的一点一点转变而来不再听歌,我想了想,问题是我年龄大了,现在歌曲不在适合我了,也听不到好听的R&B歌曲。现在有什么新歌手、有什么新歌、现在的歌坛巨星是谁我大致懵懂的!
虽然如此,我偶尔还是听歌的。有几个歌手的歌曲我一直保持听着,而且都不是属于R&B派的。比如两位台湾超级星光大道的冠军,“迷幻王子”林宥嘉和“清泉王子”胡夏的歌曲我一直在听,听他们的歌也超过10年了,两人不管是歌曲质量,演唱水准,都保持在高水平。
他们两人一有新歌,我都会找来听听。最近林宥嘉的新歌《完》我就很喜欢,一听就爱上了。
偶尔我还会听台湾歌手谢震廷和李友廷的歌曲,两人都是才子,可以自己词曲创作、制作专辑,曲风也特别多样化,才是唱得之人!
我在想,接下来没有让我惊艳的歌手或者曲风出现,我听歌的指数会不会越来越少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