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出国留学的你,是「海归」还是「海废」?

Yi Chang
·
·
IPFS
·
先厘清最初出国念书的动机,或许可以避免成为海废。

第一次看见这词是从一个豆瓣社团「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社团人数目前已达三万多人一起取暖。简单来说,海废指的是多数学子从海外学成归国后,并未得到理想的待遇,所以觉得时不我予,而陷入一种自怨自艾的态度。留学归国后便一直盼望想再出国发展,总感觉自己出国后生活应该会比较顺,远离辛苦的就业与生活环境。

说实话,海废这词并不特别,因为这年头外国学历已经不等于镀金了。以前或许外国学历很稀有,但在今天国外学历真的算满普遍,例如今天每个人都有大学学历,可除非是名校,甚至有是特定学科有突出表现,或是你在学校外有特别花时间投入的爱好,不然其实你跟其他人的差异不大。尤其是在疫情的影响下,一堆人甚至缴了高额学费却只能上线上授课,甚至整年没认识几个人。

虽然我自认,取得外国学历不是万用解,端看想做什么事,很多人都选择去国外念某个特定科系,是因为那门专业对当地来说已经有很多权威研究,所以想去源头的地方取经,若想读时尚,可能就会选美国、英国、法国、义大利之类的。可即便你费尽心力,在当地做了相关市场研究,国外市场与本土市场依然是有落差的,甚至是工作方式也会不同。所以最终国外学历对雇主的价值,可能只剩外语能力吧?

有趣的是,今天多数人都认同拿学位不是为了薪水,而是为了个人发展的同时,大家也同时抱怨花了大笔学费拿了学位后,求职薪水却不成正比。

有时,长久以来在学历至上价值观的薰陶下,自己在思考方面上还是会陷入某种制式的范畴,例如念什么系就应该去做相关领域的工作。或是念名校就应该去做对社会更「有贡献」的工作。

某种程度上,潜意识下会觉得对社会的帮助与工作薪水成正比。可最近我体会到,只要是真心认真投入自己的工作,就会对社会或是你的社交圈产生正向循环。想想看,自己身边有多少人是认真喜欢自己的工作,而通常不喜欢自己在做事情,多半都是因为薪水低,但很少人会提及工作内容是不是自己有兴趣的部分。

努力是一辈子的事,而选对职涯的发展方向,或许能让你比别人少花点力气却走比较快,职涯有多少影响力,取决你对自己做的事情有多少热情与认同感。当然,除了努力之外,还需要认清整个产业的变化、前景,是否能够在持续变动的大环境下不断自我提升。而说到底,这都需要时间。而你有多喜欢正在做的事情,就决定这个影响力的极限值在哪。毕竟热情不是硬技能,有些事情不是多花时间就会变得有兴趣,这点是骗不了人的。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