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露与蚝油】妈妈抽屉里的千年工艺:东南亚细金珠宝

張蘊之
·
(修改过)
·
IPFS
·
河内有句俗谚是这么说的:「钵场陶、定功银、五社铜」,指的是钵场的陶瓷、定功的金银器、五社的铜器,都是越南最顶尖的工艺品,在封建时代是提供给皇族朝廷的御用品。查到「定功银」的时候,眼前出现用银丝缠绕的精致首饰,我兴奋极了:「这跟妈妈那套神秘银饰是一样的工法!」
「银豆」在越南已是罕见的银饰工艺。

大概三四岁的时候,我常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开妈妈的抽屉。那时候的幼稚园只上半天课,剩下的半天就待在家里,通常是嫲嫲看顾。嫲嫲有时在厨房忙,有时睡午觉,我便趁这种时候去偷开妈妈的抽屉,研究里头有什么宝贝。

小女生最喜欢亮晶晶的东西,妈妈的珠宝首饰并不多,散落在抽屉各处,分别装在不同的盒子里。有两个相同材质的白色纸盒,一大一小,小的纸盒是正方形的,装着花朵状的胸针;大的纸盒是长方形的,装着项链和手链,都是银制品。那个年纪的我最不喜欢这套首饰,觉得像是老奶奶在用的东西,总是拿起来看两眼便放回去。

那组银首饰,妈妈一次也没有戴过。

等我上了大学,妈妈开始「出清存货」,将她用不到的杂物淘汰给我,这组银饰也包含在内。我始终觉得这组银饰的花样太老气,加上年深日久,银饰发黑得厉害,便搁在抽屉里一直没动它。直到最近这几年,慢慢懂得看手工艺品,突然想起这组银饰,便找出来仔细端详,想搞清楚来历,却毫无线索。

银饰是用一条条银丝慢慢缠绕、塑形而成,焊工极精,胸针的花朵姿态灵动优美,真不知道要能工巧匠花多少时间才能完成。项链手环恐怕也不是简单货色,光是用这么细的银丝去缠出花样,所费的功夫就已经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还不只是银丝零件,每一个衔接环也都是人工拗折的细银片。在面积较宽的零件上,焊着「950」字样的小银牌。

问妈妈它的来历,妈妈却完全想不起来:「不记得了。大概是你爸送的。」妈妈想了很久,还是什么印象也没有。

「可能是我去菲律宾的时候买的,那次有被带去一间银工厂。」爸爸说。不过他并不记得自己买了什么,所以也无法肯定这组银饰确实来自菲律宾。

前阵子查阅越南手工艺的相关资料,河内有句俗谚是这么说的:「钵场陶、定功银、五社铜」,指的是钵场的陶瓷、定功的金银器、五社的铜器,都是越南最顶尖的工艺品,在封建时代是提供给皇族朝廷的御用品。查到「定功银」的时候,眼前出现用银丝缠绕的精致首饰,我兴奋极了:「这跟妈妈那套神秘银饰是一样的工法!」

外国人学习银豆工艺(英文字幕)

这种叫做「银豆(Đậu Bạc)」的工艺已是濒危文化遗产。据说从西元七世纪的黎朝就开始发展,是宫廷中很重要的珠宝工艺,法国殖民时期也是深受欧洲欢迎的外销产品。近年来由于市场对银饰的喜好不再,加上太费人工,在努力复育保存下,就连定功村也只有两户艺师家庭坚守技艺传承的岗位,一般市面上已看不到银豆饰品了。

越南银豆工艺纪录片

研究越南文化遗产的越南好友H看到这批银饰,千叮万嘱:「这些工艺品现在非常贵,而且很难买到了,一定要好好保存!」她的提醒让我吓了一跳,记得小时候到处都看得到(我常常在亲友家中玩女性长辈的首饰盒),怎么才二三十年的功夫,这类首饰就成了珍稀物件了?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到中国的「花丝」和缅甸茵莱湖的银工艺,陆续发现类似的细金工艺在云南、爪哇、印度、斯里兰卡都有,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细金工艺在欧洲殖民扩张时期,是销售给欧洲商人的重要舶来品,巴达维亚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一条重要线索。要说这门技艺源自哪里、如何流布,在目前各国细金工艺师都近乎凋零的情况下,知识传承断裂,也难以考据,期待有志者赶紧进行口述历史的记录与传承。

妈妈的这批银饰精致脆弱,不能用拭银布或洗银水处理。我试了各种较不伤损的方法,试图让它们恢复银色,但因为银丝太细,效果有限,可能还是得去越南找专业的师傅帮忙保养吧?希望这门技艺保存得久长些,如此美丽的艺品,就这么消失,实在太可惜了。


原刊于中华日报副刊,2018/02/06,2021/06/19修润增补。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