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毒的父母: 读<原生家庭: 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中国有一句古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句话其实是很有问题的, 因为它强行把父母拉上不可置疑的神坛, 而否决了子女质疑和反对父母的权利. 最近刚刚读完Susan Forward博士所著的<原生家庭: 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其中一些部分让我很有感触, 而且相信很多人读这本书都会多多少少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就是Toxic Parents, 即"有毒的父母", 而书中也一再用到"有毒的父母"这个形容, 其实是很贴切的. 因为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带给子女的影响是一生的, 所谓"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们在成年离开家后的很多心理和情感问题, 比如自我怀疑, 焦虑, 易怒, 不安全感等等, 或多或少都可以在自己童年与父母的相处中找到源头. 而且, 大部分有问题的父母, 都不会承认自己的问题, 更不要期待他们在子女成人后与子女的相处模式会发生转变. 不过, 作者写这本书无意让子女去控诉批判自己的父母, 更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直面它, 通过从父母的负面关系中获得解脱来恢复自信和力量, 并收获自由和幸福.
书中描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有毒的父母", 包括不称职的, 操控性的, 酗酒的, 身体虐待的, 言语虐待的, 甚至性虐待的. 其中, 关于操控性父母那一章真的直触我心, 因为我的父母尤其是我父亲就是特别典型的操控性家长, 甚至于书中许多句子就是他直到今天每次跟我通话或发消息的原文. "按我说的做, 否则我就不再理你/不再给你钱/跟你断绝关系" "你这么做, 简直就是在我的心上插一把刀" "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这些句子是不是很熟悉? 操控性父母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子女步入青少年甚至成人后, 仍然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并期望在方方面面都可以掌控自己的子女. 他们对于孩子独立后自己的失落感有一种病态的恐惧, 并会因为孩子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人格而做出与自己意愿不一致的决定时感觉遭到背叛或遗弃. 这样的父母往往宁愿维持孩子的无力感好让孩子永远服从于自己, 并为此使用各种手段. 除了直接通过言语(比如威胁, 恐吓, 羞辱) 来实现控制外, 操控性父母还会采用一些间接的没那么露骨的方式来试图控制子女, 比如通过提供帮助(不一定是经济上, 可能就是来帮你做家务) 让子女习惯依赖自己, 而在子女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时就把这些帮助当成子女对自己的亏欠要求子女服从; 又比如很常见的情感和道德绑架, 当子女没有按自己的要求做时就表现出极端的痛苦甚至伤害自己, 以此令子女感到负罪歉疚最后不得不顺从. 相信在中国乃至东方文化下长大的人对于这一切都或多或少有所体会吧, 直到成年也生活在父母控制下的例子实在太多.
关于如何跟"有毒的父母"相处, 书里提出的一种"非辩护型回应"我觉得很值得参考, 特别是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 当我们听到来自父母的批评威胁贬损时, "少做反应, 多做回应", 即不要因为对方的言词就对自己的情绪产生强烈冲击, 也不要立刻去跟对方辩驳, 而是用一些诸如"噢我知道了/这样啊你当然可以这么想/很遗憾你不赞同/不好意思让你伤心(生气, 失望)了"的话去回应父母. 这样做, 不仅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也是为了锻炼让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被父母掌控. 我们必须要明白, 如果想要摆脱父母带来的"有毒效应", 我们首先要学会不把自己的幸福快乐和自我价值建立在父母的认可上, 同时也不要把改变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作为自己获得良好感觉的途径. 这一点我觉得不仅适用于跟父母的相处, 在许多人际交往的场合一样有用.
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让子女去对抗父母, 事实上也没有必要, 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问题与自己跟父母的关系有关, 那么我们还是应该自己去解决, 毕竟, 作为独立的成年人没有谁能够或是有义务来为你的情绪和感受负责. 因此, 也不要去期待通过跟父母的几次对抗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转变, 因为父母的思维早已固定, 到了这个年纪也几乎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变化. 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就是与父母的关系这辈子也不会有更好的转变了, 我们期待的与父母的良好沟通或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理解关爱支持永远也得不到了. 我们能够做的, 就是自己去完成那个心理"解毒"的过程, 必要时也许重新规划与父母的相处模式, 同时明白这一点, 就是无论作为父母还是子女, 都是独立的个体, 没有谁最终要为对方的人生负责.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