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是个什么东西
摆烂这个词用来形容人或事貌似很难听,很多人就觉得,「啊这件事看起来是好事,是正确的事,为什么不努力看看?」像这样用「正确」与「不正确」的二分法逻辑评断事实过后,被评判的人放弃「正确」的事,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一种怠惰。似乎只有「努力过」的失败才能让这些旁观者满意。借此他们终于有机会跑上前安慰你说,「啊没关系啦,至少努力过了嘛,不努力怎么知道不行?」嗯,又用二分法多插你一刀,告诉你没做到是因为你能力不足。
但事实上,假使我做一件事中间就认识到,这件事即便做完,对自己的收益也并不大;或者当初自己订立的目标并没有考虑很全面,致使目标的其中某些属性变得不可能实现。那相对于这些在自己得到新的经验或知识之后,还依旧在坚持当初没有这些经验或知识时构想的目的,此时的动机到底是为了实现自己价值,还是为了让自己在旁人看起来在努力?如果不想活在别人眼里或口水里、去一直按照别人的想法做自己的事,那摆烂这个行为用来取消后者就很管用。
如果说做事的动机是为了自己要完成这件事更多,那所谓的摆烂,就是要去除掉这些原有目的里面,那些已经不符合改变过的经验和知识的那部分。比如说一个人十岁时的梦想是像郭台铭一样有钱,但二十岁的时候发现,在现行的经济制度下,没有背景没有后台,不耍手段不违背正义,想要靠纯粹的投机达成原本的目的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需要连续中彩券或者自己本来就是郭董失散多年的私生子)。那这个时候是要选择摆烂把自己的目标降低到切合实际的程度或者过去十年已经有了其他更有兴趣的事情想要完成,还是说不惜作恶也要坚持十年前的目标呢?
所以这种接受现实的摆烂,其核心问题是,你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别人想看到你要什么。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正确的事,比如把自己感动到不行的「努力」或是在旁人口中很厉害、背后却骂这人有够傻的「坚持」,这些强加给自己的「属性」到底是自己在别人眼中只做为一个故事该有的样子,还是自己缓解遗憾的一种社会化方式?如果不放弃中间的某个过程,这就会变成两种难题:前者做事的起始、过程和结果的主体都是自己,但夹在起始跟过程中间的前提,主体就变成对自己指指点点的旁人;后者则是不愿承认经验或知识对行事动机的影响,坚持要完成一个不如现在自己的那个十年前的自己所订立的目标。讲真,想要完成后者,先去着手改变社会脉络甚至比较靠得住。
当然,这类摆烂建立在认清事实的基础上,不是讲说看身边的别人都没完成目标,自己就跟着一起接受无聊到爆的中年危机。所以就还有另一种摆烂,就是明明知道怎样做能达成目的,但就是贪图安逸选择放弃行动。比如一个很清楚锻炼能改善体态的三百斤胖子,宁愿每天花六个小时滑手机看没用的贴文,也不愿意抽出一个小时去锻炼。这就属那种,不断在接受自己变糟的现状,同时在不断淡化自我价值的摆烂。但其实这种也没什么不好,毕竟这个世界就是需要很多很多不愿成长的廉价劳动力,这种廉价劳力越多,只要还没突破某个合理的阈值,我们的生活成本就越低,讚喔~
真的没有用的后记
明天再看文章回留言吧……这几天每天都提前好几个小时就醒,早上就容易脑雾严重。昨天强迫自己睡一个回笼觉才恢复一点~_~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