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爛是個什麼東西
擺爛這個詞用來形容人或事貌似很難聽,很多人就覺得,「啊這件事看起來是好事,是正確的事,為什麼不努力看看?」像這樣用「正確」與「不正確」的二分法邏輯評斷事實過後,被評判的人放棄「正確」的事,就自然而然地變成一種怠惰。似乎只有「努力過」的失敗才能讓這些旁觀者滿意。藉此他們終於有機會跑上前安慰你說,「啊沒關係啦,至少努力過了嘛,不努力怎麼知道不行?」嗯,又用二分法多插你一刀,告訴你沒做到是因為你能力不足。
但事實上,假使我做一件事中間就認識到,這件事即便做完,對自己的收益也並不大;或者當初自己訂立的目標並沒有考慮很全面,致使目標的其中某些屬性變得不可能實現。那相對於這些在自己得到新的經驗或知識之後,還依舊在堅持當初沒有這些經驗或知識時構想的目的,此時的動機到底是為了實現自己價值,還是為了讓自己在旁人看起來在努力?如果不想活在別人眼裡或口水裡、去一直按照別人的想法做自己的事,那擺爛這個行為用來取消後者就很管用。
如果說做事的動機是為了自己要完成這件事更多,那所謂的擺爛,就是要去除掉這些原有目的裡面,那些已經不符合改變過的經驗和知識的那部分。比如說一個人十歲時的夢想是像郭台銘一樣有錢,但二十歲的時候發現,在現行的經濟制度下,沒有背景沒有後台,不耍手段不違背正義,想要靠純粹的投機達成原本的目的幾乎是不可能的(比如需要連續中彩券或者自己本來就是郭董失散多年的私生子)。那這個時候是要選擇擺爛把自己的目標降低到切合實際的程度或者過去十年已經有了其他更有興趣的事情想要完成,還是說不惜作惡也要堅持十年前的目標呢?
所以這種接受現實的擺爛,其核心問題是,你自己想要什麼,而不是別人想看到你要什麼。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很正確的事,比如把自己感動到不行的「努力」或是在旁人口中很厲害、背後卻罵這人有夠傻的「堅持」,這些強加給自己的「屬性」到底是自己在別人眼中只做為一個故事該有的樣子,還是自己緩解遺憾的一種社會化方式?如果不放棄中間的某個過程,這就會變成兩種難題:前者做事的起始、過程和結果的主體都是自己,但夾在起始跟過程中間的前提,主體就變成對自己指指點點的旁人;後者則是不願承認經驗或知識對行事動機的影響,堅持要完成一個不如現在自己的那個十年前的自己所訂立的目標。講真,想要完成後者,先去著手改變社會脈絡甚至比較靠得住。
當然,這類擺爛建立在認清事實的基礎上,不是講說看身邊的別人都沒完成目標,自己就跟著一起接受無聊到爆的中年危機。所以就還有另一種擺爛,就是明明知道怎樣做能達成目的,但就是貪圖安逸選擇放棄行動。比如一個很清楚鍛鍊能改善體態的三百斤胖子,寧願每天花六個小時滑手機看沒用的貼文,也不願意抽出一個小時去鍛鍊。這就屬那種,不斷在接受自己變糟的現狀,同時在不斷淡化自我價值的擺爛。但其實這種也沒什麼不好,畢竟這個世界就是需要很多很多不願成長的廉價勞動力,這種廉價勞力越多,只要還沒突破某個合理的閾值,我們的生活成本就越低,讚喔~
真的沒有用的後記
明天再看文章回留言吧……這幾天每天都提前好幾個小時就醒,早上就容易腦霧嚴重。昨天強迫自己睡一個回籠覺才恢復一點~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