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my
Tommy

Tommy Chen。關注各種社會議題,興趣廣泛但淺嚐即止。支持各種以台灣為本位出發的思考觀點。

《潜水时不要讲话》

过去一年半,取得潜水的证照之后,就很着迷于那个昵称为「内太空」的水平面以下的世界。比起期待与各种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生物相遇,我更享受透过呼吸的控制,让自己停留在一个middle of nowhere同时又被海水包覆着的状态。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上市的时候,就非常期待能够看看这本书。作者栗光是一位报社编辑,也是一位进阶潜水员,这本书是将他过去与潜水有关的文字集结成册的作品。作为迷恋海洋的读者,很想看看其他潜水员对于海有什么样的看法,不只是对于装备使用的心得,或是要爱海洋就要重视保育之类的题目,更想听听别人关于潜水的心里话。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让我看得不断点头,有很多相似的经验和想法,当然也有不少不同的事情。印象最深的,大概是那句最洒狗血的句子吧:

每支气瓶都有一个课题

每一次下到水中,都好像是进入镜面或是颠倒世界,在水下的异世界,不管是水流、地形、装备或是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起水上有更多难以掌握的状况,而每次大约一个小时的水下时间会遇到的生物,也常常挑战自己想像生物样貌的界线。

第一次下水就感到慌张,一直想要回到水面,试着把这个慌张传达给教练,但水底无法交谈,又拉不到教练的防寒衣、气瓶甚至蛙鞋,过了两分钟只好开始努力调节自己的呼吸和心情直到渐渐冷静。现在回想起来,假如当初教练有发现并且带我回到水面上,说不定就会这样跟海底世界断了缘分。

刚拿到证照后不久的一次潜旅,潜伴的气瓶松脱了,看着一支不小的钢瓶在他背上飘啊飘,心里也为他感到紧张,却又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办法处理。幸好这次知道透过发出声响的方式通知导潜,导潜回头重新把气瓶固定好,,状况也顺利的排除了。

又某次潜旅在一天之内排了四次岸潜,第三次下水的时候,半路上小腿抽筋了,当下没有感到特别慌张,很快的转换姿势抓到蛙鞋顶端往自己扳进行一个拉筋的动作。很庆幸自己的冷静,但也又度过了一个关卡,考过了一个课题。

每一次潜水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事情,每支气瓶都有一个课题。

但我吐了又吐,倾倒整个生命在海里

喔不,我不是会晕车晕船的人,当然也没有在船上或海里呕吐的经验。但是透过每一次轻重长短不一的呼吸,我能感受到我把一部份的自己留在海平面以下的世界了。在水面以下,人类无法像鱼虾一样自在呼吸,也无法像海龟鲸豚一样憋气许久,所以你能够多有效率的利用那11公升200大气压的笨重气瓶,就能够在水底生存多久。而随着每次吸气呼吸,身体比重的改变让自己持续浮沉,而如何透过每次呼吸让自己能够维持在自己所想要的深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

于是每次呼吸都变得如此重要,每一颗在水底吐出的气泡,仿佛都是具现化的生命从自己身体离开。


关于遇到的海底生物,我大概缺乏栗光那样的行动力,但也很想要去认识所看到的每一种鱼虾生物,栗光会翻遍书籍去寻找他看到的每一种生物的名字,我很可以理解这种「我知道你的名字,于是我终于认识你了」的心情。但那些俗名,在菜市场会用的名字,比起学名甚至更生猛有劲,光是听到名字就几乎可以想像鱼的样子。

在沈船的小窗口遇到它,却来不及按快门它就躲了一半

对于有潜水的人,这本书很容易找到共鸣,同时共享那些共有的在内太空的经验,又勾起那些虽然不相同但属于自己的潜水经验。对于没有潜过水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内容也许会相当新奇吧~

第一次的潜伴还有小琉球的明星─海龟

是说,潜水也是个人员折损率相当高的运动呢,当初一起考初级潜水员证照的三个人,现在剩下我还有继续潜水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