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李怡

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失败者回忆录91:从认同到重新认识中国

我向海外知识人提出,要有否定自己过去错误的勇气,要祛除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不怕自己作为中国人而面目无光。

1980年我在爱荷华访问一个月,之前途经芝加哥,应芝大教授邹谠邀请,作了一次讲座。其间与这位博学深思又谦和的教授讨论了不少问题。到爱荷华后,接到他的电话,他概括我们的谈话,提出了这样一句话:海外知识人现在应该从认同开始转为重新认识中国。

现在的人可能连这句话的涵义都未必清楚。回到当年的时空,是海外知识人对中国全面认同的时代。离开爱荷华的下一个行程,就是去美东参加保钓十年的「国是研讨会」。

保钓十年,实际上钓运早已经渐行渐远渐无声了。但当年积极参加保钓或因保钓而开始关心时局的留美知识人,对十年前的热情投入仍然念念不忘。其后「钓运」转入「统运」(中国统一运动),心系台湾的留学生,特别是本省人,或有台湾官宦背景的人,反对「统运」,就产生了台湾自主派、革新派,等等。文革结束带来的思想震荡使「统运」溃不成军。当年齐心保钓的热情消散了,而一些保钓积极分子还想延续对「国是」的关心,于是约有六十人参加了这个保钓十年的研讨营,并邀我作主要发言者。

经过大半个月的思索,我将邹教授的归纳作讲题,提出「从认同到重新认识中国」的观念。

何谓「认同」,就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政权、一片山河大地的纯感情的认同,它的背景一是从台湾出来的留学生对国民党政权的失望,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尽管有大部分是事实,但也因为用语的极端丑化而产生反效果,二是中共文革的问题仍然被遮盖而没有显露,虚假宣传使海外知识人先入为主地照单全收,三是西方世界左翼思想对知识人的全面渗透,四是中美关系突破掀起中国热,和大量海外知识人的「回国潮」,中共对这些人的刻意以至作伪的安排,使许多人对中国产生好感,许多人在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后,一直未能与大陆亲人聚首,从小在台湾接受的大中华壮丽河山教育,对向往已久的「祖国」早有先入为主的热情和爱意,至于政权和老百姓的生活,他们是没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的。

有一位旅美学者,分离几十年后,第一次回中国,他坐船游长江,竟然双眼盯着长江水,愣愣地看了两小时,朋友问他:你光看着水做什么?他回答说:我没有看长江几十年了,现在看两小时还多吗?

那时是1980年,我读到中国青年诗人顾城写的一首诗·《结束》,其中的名句是:

「戴孝的帆船,/慢慢地走过,/展开了暗黄的尸布。」

一位是历经几十年乡愁,第一次回到日思暮想的山河大地,所引发的纯感情的反应;另一位是1956年在中国大陆出生,在中共洗脑式教育下成长的20多岁的诗人在成长的20多年对现实的观察,深遂的感情书写。同样是看长江,哪一个更真实呢?

《结束》这首诗全首朦胧而深刻,只上引这几句,就蕴藏着多少长江支流嘉陵江的人民的苦难。这首诗发表时引发许多对祖国山河大地一味爱恋的先入为主的争议。毫无疑问,这样的作品也一定不能在文革结束前发表。但这几句诗却在我脑子里盘旋了数十年。

认同的问题,可用盯着长江水两小时这种感情作象征,问题是这种感情把落后的体制、民情、政权、政党,主义,甚而当时的贫穷,都全体认同了。在《七十年代》上有人提出,「丑也罢,美也罢,这是我的祖国,我的母亲」。

这种无条件的「爱国」,等同于放弃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的意识(虽然实际上没有,但意识上应该有),将一张空白支票交给掌权者,让他们将百姓的天赋权利予取予求。这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的出发点之一。

我在演讲中讲到重新认识中国,主要意思是要对当时占相当多数的中国认同、中国热,排除感性的认同,强调理性的认识。我向海外知识人提出,要有否定自己过去错误的勇气,要祛除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不怕自己作为中国人而面目无光。

现在读来,这篇文章自然没什么意义。因为海外只是一味感情认同中国的人已不多。但当时此文在香港和海外左翼知识人中却引起较大反响。对中共来说,等于反转了他们的统战。我与中共的关系也应该是从这里有了扭转。随后我出版了一本书,以这题目作书名,收了那两年写的共十篇文章,写的大都是自己这段期间的思想历程。许多人认为此书标志我思想认识的分水岭。出版前在「自序」中,我说我写这些文章和出版前,一直在思想上挣扎:要不要发表?对自己带来怎样的生活和事业的困境?不过它还是出版了。

这不是成功的标记,毋宁说是失败的标记,是我在左派中被认为成功的典范时的自毁前途。不过,文章发表及出书后,我是从未有过的心情舒畅,一种完全忠实于自己、没有利害考虑的我手写我心的感觉。太美妙了。

《从认同到重新认识中国》书影。

(原文发布于2022年1月3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8. 抉择
  9. 那个时代
  10. 扭曲的历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后一击
  13. 我的家世
  14. 沦陷区生活
  15. 汪政权下的乐土
  16. 沦陷区艺文
  17.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18. 李伯伯的悲剧
  19. 逃难
  20.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21.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22. 古国风情
  23. 燕子来时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树倒猢狲散
  26. 猪公狗公乌龟公
  27.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28.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29. 自由时代的终章
  30.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31. 确立左倾价值观
  32. 「多灾的信仰」
  33.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学的青葱岁月
  35.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36. 谈谈我的父亲
  37.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38. 父亲的挫伤
  39.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40. 毕生受用的礼物
  41. 文化摇篮时期
  42. 情书——最早的写作
  43. 那些年我读的书
  44. 复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50.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51. 归处何方
  52. 刘宾雁的启示
  53.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记忆
  56.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57. 伴侣的时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60. 福兮祸所伏
  61. 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62.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创刊背景
  65. 脱颖而出
  66. 觉醒,误知,连结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则取,无用则弃(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调部与潘静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绝对权力的亢奋
  72. 无聊的极左干预
  73. 从钓运到统运
  74. 那年代的台湾朋友
  75. 统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湾问题的启蒙
  77. 推动台湾民主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体制内的台籍人士
  79. 踩不死的野花
  80. 文革精神
  81. 文革缔造中国的今天
  82. 极不平凡的一年
  83. 批判极左思潮
  84. 民主假期
  85. 裂口的开始
  86. 太岁头上动土
  87. 爱荷华的「中国周末」
  88. 1979年与中共关系触礁
  89. 那几年,文艺的沉思
  90. 爱荷华的平和交锋
  91. 从认同到重新认识中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