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李怡

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失败者回忆录77:推动台湾民主的特殊角色

翻看《七十年代》总目录,自1972年以来,台湾话题每期都占相当篇幅。在批判蒋政权的政治压迫和报导党外的抗争方面,我们几乎对每一事件都没有缺席。

1979年翁松燃说在香港谈统一问题才可以畅所欲言,由此点出了殖民地香港在言论上推动两岸进步的重要性。在那个年代,台湾问题绝非只有统一前景问题,而且那根本不是主要问题。台湾当时,是处于党外人士争取民主争取言论自由的关键时期。立法院和国大代表增额补选的政治对抗,县市选举,特别是以自由民主法治人权为诉求的反威权政治的言论,是当时台湾向自主转型的推动力。在言论上,香港《七十年代》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

翻看《七十年代》总目录,自1972年以来,台湾话题每期都占相当篇幅。在批判蒋政权的政治压迫和报导党外的抗争方面,我们几乎对每一事件都没有缺席。陈映真、柏杨、台大哲学系风波,雷震、余登发、陈明忠、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林义雄案、陈文成案、郑南榕自焚……我们都大篇幅地反威权,和支持台湾人为自主权利的勇敢抗争。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么多贴近现实的来稿呢?原因之一,是台湾留美欧的知识人,许多都是我们的读者,他们既有台湾内部的信息来源,又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或者早有许多洞见蕴藏胸中,《七十年代》提供他们发表的园地。原因之二是有所谓「外转内」言论,就是台湾党外及自由派的论政者,委托一些支持台湾民主的外国人,把他们写好的报导与文章,带到香港,交给《七十年代》发表,然后在台湾的党外杂志再以转自《七十年代》的名义刊登,推动台湾的民主自由人权。支持台湾民主的外国人中,最重要的一人,就是长期致力于台湾人权及民主运动的美国人梅心怡(Lynn Miles,1943-2015),他主动跟我联络,把许多台湾党外人士的文章带给《七十年代》发表。他有两三个拍档。

印象较深的两次,一是《雷震回忆录》的出版。 《自由中国》负责人雷震因言致祸,十年牢狱中所撰的《回忆录》被没收,他出狱后重写,但被禁制不能出版,于是他将手稿交陈菊,再辗转送到在日本的梅心怡手上,由梅亲自带到香港交给我,《七十年代》杂志社于1978年12月出版了这本书。

另一次是1979年12月10日,美丽岛事件发生后,施明德被通缉,他的美籍太太艾琳达(Linda Arrigo)被强迫离境,先到日本,后来香港,由华裔英国人黄世雄(Dennis Wong)与我联络,于19日接受《七十年代》的长篇访问,详细谈「美丽岛」的背景,事件经过,和她自己的经历。这是台湾官方对美丽岛事件报导之外、作为被镇压一方的说辞。这篇报导震动海内外,也传回台湾。

在台湾民主运动开始活跃,并掀起一波一波浪潮的七、八十年代,为什么在香港众多传媒当中,台湾的党外人士,和支援台湾民主的梅心怡等人,要选择供稿给《七十年代》呢?原因是香港媒体左右分明,右派的不敢得罪台湾掌权的国民党,而左派因为摸不清党外民主人士的底细,不是怀疑台独,就是怀疑「外国势力」,所以对台湾党外的抗争,不敢大篇幅报导,更遑论发表评论了。而香港一般市民不关心台湾政治,也使电视新闻不怎么报导。

我当时秉持着反专制、反威权、争民主、争自由的意识形态,也因为长期形成的对国民党的莫名恶感,又没有正统左派那种怕这怕那的心态,因此在台湾党外运动风起云涌的时期,就抓住时机大量报道了。

台湾其后走上民主之路。我们的「外转内」言论,是否也起过推动作用呢?我虽不愿意妄自菲薄,但也必须承认,若有推动台湾民主化的功劳,这功劳也首先属于台湾提供信息和评论的党外人士,其次属于支援台湾民主的外国友人,而其三,是属于香港这个靠近海峡两岸的自由法治的殖民地保护伞。

2017年台北市长柯文哲说「香港很无聊」。现在,或许是的。但在四、五十年前,在海峡两岸都缺乏言论自由的时代,许多台湾的知识人、党外人士来香港,如饥似渴地到图书馆看资料,看香港报纸,买香港杂志,对他们来说,香港不仅不无聊,而且十分有聊,甚或是全世界最有聊的地方。

现在回想起那个时期《七十年代》对台湾政治的报导和评论,固然有推动民主自由的作用,但对蒋政权的批判则未见公允,特别是只看到专权政治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还有好的一面,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及在中共的威胁下,不得不严密防范渗透,而且即使在这样的地缘环境下,仍然逐步开放人民的自由。我想,这是我那时的左派思想意识根源所导致的偏差。

柏杨出狱后,于1987年访港,与编辑邱近思合摄。

(原文发布于10月20日)

《失败者回忆录》连载目录(持续更新)

  1. 题记
  2. 闯关
  3. 圈内圈外
  4. 杀气腾腾
  5. 煎熬
  6. 伤痛
  7. 动荡时代
  8. 抉择
  9. 那个时代
  10. 扭曲的历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后一击
  13. 我的家世
  14. 沦陷区生活
  15. 汪政权下的乐土
  16. 沦陷区艺文
  17. 父亲与沦陷区话剧
  18. 李伯伯的悲剧
  19. 逃难
  20. 愚者师经验,智者师历史
  21. 战后,从上海到北平
  22. 古国风情
  23. 燕子来时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树倒猢狲散
  26. 猪公狗公乌龟公
  27. 《苹果》的成功与失败
  28. 怎能向一种精神道别?
  29. 自由时代的终章
  30. 清早走进城,看见狗咬人
  31. 确立左倾价值观
  32. 「多灾的信仰」
  33. 最可爱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学的青葱岁月
  35. 被理想抛弃的日子
  36. 谈谈我的父亲
  37. 父亲一生的辗转挣扎
  38. 父亲的挫伤
  39. 近亲繁殖的政治传承
  40. 毕生受用的礼物
  41. 文化摇篮时期
  42. 情书——最早的写作
  43. 那些年我读的书
  44. 复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最终篇
  50. 没有最悲惨,只有更悲惨
  51. 归处何方
  52. 刘宾雁的启示
  53. 徐铸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记忆
  56. 左派的「社会化」时期
  57. 伴侣的时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历史的转捩点
  60. 福兮祸所伏
  61. 香港辉煌时代的开始
  62. 我们是什么人?我们往何处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创刊背景
  65. 脱颖而出
  66. 觉醒,误知,连结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则取,无用则弃(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调部与潘静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绝对权力的亢奋
  72. 无聊的极左干预
  73. 从钓运到统运
  74. 那年代的台湾朋友
  75. 统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湾问题的启蒙
  77. 推动台湾民主的特殊角色
(《失败者回忆录》此前在《苹果日报》连载,现正在Matters持续更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