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y@Web3
Matty@Web3

Matters web3 官方帳號 Official account of Web3 matters in Matters For general announcement in Mandarin, go to Matty: @hi176 For general announcement in English: @Matterslab

客厅沙龙文字稿|Web3 时代,内容媒介的型态

2022年8月,Matters Lab 在美国洛杉矶、湾区和纽约,分别与在地团体合办了三场沙龙活动。本文为汇整「706洛杉矶沙龙」与「湾区文化沙龙活动」的纪录与提问讨论,由修远、明翰整理成文字稿。
706洛杉矶|客厅沙龙:Web3 时代,内容媒介的形态


客厅沙龙:Web3 时代,内容媒介的型态

讲者:
Matters Lab 创办人、资深记者– @张洁平
Matters Lab 共同创办人、CTO – @刘果| Guo Liu
RSS3 创办人– Joshua
Planet 创办人– @Livid

对于Web3时代到来,内容生产能呈现什么面貌,将会如何转变,媒介资讯的传递和使用能有何新的想像?

此文将从七大提问切入,并精选沙龙的QA讨论,四位讲者分享在业界中对这些问题的观察及发现,以及现场对谈的精采火花,对于Web3世界的成型,可以有更多元的了解。

对谈内容

“ Web3 的资料形式跟Web2 有何差异?

@Livid:
在传统Web2网站里头,要从一个域名去找到里面的内容,实际上取决于该台伺服器所提供的东西。在Web3里头,它背后的内容实际上指向的是这个内容本身,像现实世界的书号、ISPN等等,有这独一无二的依据,就可以从整个网络中直接找到指向的内容这东西。

此找寻过程跟传统路径不同的是,传统上会经过域名、服务器操作,而域名跟服务器本质上是在某一家公司的数据库,属于特定公司的资产。 Web3不同的是它从域名到地址,都没有被掌,握在单独公司手中。它是在区块链的基础架构上,不被任何单独的机构所拥有。

@刘果:
Planet是个很好的例子,纯Peer to Peer(P2P)的应用,每个application都是一个节点,所有数据都是P2P分发,它也可以用来直接读Matters.News上的内容,因为我们P2P存储内容的机制是共通的。所以其实Matters.News有点像Etherscan,我们scan网络中的内容、接入网络并读到index当中的内容,同时也带了自选的存储功能,你发在其他地方,但还是可以在Matters.News看到。

“ Web2 和Web3 资讯本质上的不同?

@Joshua:
地址跟URL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个URL锁定就锁住了,内容就在URL上面,直接去拿就行了。但是地址不同,一个地址可能在十个网络上有交易,或十个网络上有动作,在十个不同地方就有十个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标准,要取得数据是非常困难的。

把Web3 的资讯转换成可读的形式,存在很多瓶颈,比如数据太散、量太大、结构性数据太多而干扰整个数据本身。我们预计他应该会有相似的发展过程,从搜集资料,变成可读的资讯发布,到现在逐渐发展到搜索。对很多人来说,推荐就是网路的一种原罪,把用户打包卖给庄家,让用户不断去看广告或各种能够变现的东西。所以我们不确定推荐会不会在Web3世界继续发生,但可以确定的是基本讯息的规划内容还是能出现,不管是搜索或是时间线的讯息流。

“ 从Web1到Web3,资料、产权、内容定义都发生改变

@Joshua:
Web1到Web3的典范转移当中,许多事情正发生变化,变得相对复杂,并不能像Web1的思考方式,订出一套标准来制定规范。就像资料存取的所有权,Web3世界不像Web1一样,所有人的资料都存在大公司手里。不过Web3还是像Web1一样有个问题:资料的处理还是掌握在开发者手上,如同在Mirror里写文章,资料存在在Mirror那边,而不是输入端这边。结果是资料属于用户的,或是去中心化的,但又却不全然是。很难像过去指定必须一个规则,等待规则传布到其他地。

在大环境里,规则制定者首先要应付流通,而控制流通之前,能做的就是尽量结合其他的东西。因为在Web3里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要可以被查到,而不是只把资料锁在某特定的平台。

过去Web1和2的世界,内容创作就是为了消费而产生。 Web3不同的是,其中产生的资料不完全适用于消费,例如转一个比特币给其他人,不一定是为了消费,不过也会被记录下来,而产生内容。所以我们不断在扩张对于内容的理解。在整个Web3世界当中,内容生产的方式在逐渐变多,在去中心化的网络里面,对用户而言,是进行一场智慧财产权的革命,认为私有产权跟数据都应该归属自己;对工程师或开发商来说,这是集体主义革命。对开发者来说,以往谁帮助他创造的内容,数据就归谁;现在则是所有人共享数据。

706洛杉矶|客厅沙龙:Web3 时代,内容媒介的形态

“ 谈商业模式前,必须先了解过去的模式为何?

@刘果:
现在很多的内容农场,系统都是把内容像染料一样塞进机器里,搅出来以吸引注意,最后给到阅听人。

与此条线平行的还有另外两种方式。一种是论坛、小组型、BBS,他的基本逻辑是:一群人,且每人都可以发文章,每个人看到的文章内容是基于一些规则,比如热度高的、关注多的。这种模式下,有人在探索广告,但这种商业模式大多是行不通的。完全是公益性质的一条线。

另一条线是专业类媒体,如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端传媒。他是一种组织、一群人、一个机构。你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流推送,并获得优质的信息流,且你需要为之付钱:解锁付费墙或捐款。这种是一直以来存在的形式,核心是一群活生生的人帮助筛选讯息。这样的内容是价值最高的,独立于互联网的竞争之外。

Web3的另一面向,是他的power来源于定义一种新的资产形式。在此情形下,内容发现可以有什么新的可能、方式?

我们都知道,商业价值都是建立在信息流的发现上,你抓到注意力,控制人们看什么,商业价值就会产生。当Web3带来一种创造资产的新模式诞生,我们因而能够创造新的东西。

这是机会也是问题,在Matters 刚起步时,也是一个模糊的想法,不断探索这件事,现在我们逐渐能看到一些轮廓,并且演进设计去应对所观察到的轮廓。

举例来说,四月之声在微信上被封锁后,有人把它做成NFT,他就因为这样作为一个实体,存在于网络之中。这便是其中一种方式,我们接下来说的探索,就是如何让内容实体化。


“ 让创作者活下去,真的是最大的痛点吗?

@张洁平:
我刚开始做Matters时,以为让创作者活下去这件事,对大家来说是有共感的,结果发现在找融资、合作的时候,常被质疑的不是方法能否发挥效果,而是他们会问:「创作者活不下去吗?我看你们活得挺好的啊!」。遇到的第二种质疑是:「这一类(比较严肃、重要的,或者对公共性有帮助的)创作者活不下去,是个问题吗?」质疑者通常说,这样的内容不是用业余时间去创作,就是千百年来都是有钱人养起来的;所以活不下去是个问题吗?我好几次都被问倒了,因为他们的理由也很有道理。确实比如新闻媒体行业,在民主国家真正大家依赖有品质的、有稳定输出能力的,不是国家政府养、就是靠大型基金会,其实都是缺少市场机制解决的。

一个写长篇小说的人,如果在网上发起众筹,想要二十万港币写篇长篇小说,这会令大多人很却步吧,会质疑如果你要有钱才能写的话,大概是写不太好。这些质疑者的论点似乎也有道理,但我又觉得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因为我的经历就是一直在做记者、编辑、媒体,做这些活不下来的媒体,并且想方设法让他活下去。我后来意识到有一大类创作者活不下来,其实是有结构性的不公平在背后;就像有人说穷人活不下去是因为不够努力,一部分可能是对的,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还有我长期在媒体产业感受到的结构性不公平。


“内容创作市场结构失衡,Web3又能如何挽救?

@张洁平:
结构性不公平是什么呢?简单来说有两点,就是在网际网路的体制里,及现实世界的体制里有两种不一样的形式。

网际网路体制是我们过去20-30年非常习惯的流量经济,或说注意力经济,但这注意力是怎么分配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成算法集中分配的“the winner takes it all”,这会导致注意力经济的世界,产生极度贫富不均,是一种结构上不公平。这件事情如果有办法被改变,便能让很多新的创作能量被发挥出来,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这点正是Web3特别有机会去创造的。

另一种是华语世界的创作者,跟其他国家是没有站在同个起跑线的,首先就是没有一个民主国家愿意长期支持,纳税人的钱不会被分配到这一部分;另外是没有大型基金会或地方部门敢长期支持这片土壤。也就是说支持网络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巨大的不公平。

所以当Matters自己去找资源的时候,网际网路上的不公平,对投资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他们知道长期结构上的不公平其实就意味着低效,贫富悬殊会导致效率降低、让创作的动力下降,而经济的总量也会因此降低。

还有很多非营利机构都对Matters感兴趣,问说做媒体为什么要去碰币圈的东西?我都会跟他们说因为我们没有其他路可以走。在华文传统体制下是这种状况,目之所及还会持续下去,不只是在中国,还扩散到了香港、台湾,我们除了去中心化没有别的路走,但去中心化要能够活下来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必须在这一天到来前,先找到其中的韧性。

706洛杉矶|客厅沙龙:Web3 时代,内容媒介的形态

“Donation机制为何重要?

@刘果:
一个思路就是,我们发现在内容创作的过程当中,产生了一种curator的角色。 Matters.News 的主页讯息流,背后不是推荐算法、不是Follow、也不是人工策展,而是用户决定的,最关键的方式是用户的支持。支持可以是很多种形式:赞赏、围炉订阅这个作者。当我支持这篇文章,就能让它被更多人看见。有趣的是,我们发现用户也会因为这件事情而更多的去donate,有点像是帮自己喜欢的内容打广告,找到了一个双赢的点,一方面透过这个机制让创作者拿到钱,另一方面是如果内容真的不错,就会累积越多的观看时数。

意思就是公众注意力是可以被变现的,感觉很像把传统的媒体拆散了,作为token holder就像一个小股东,在想的是哪一个编辑我比较信任,我就把票投给他,让他来决定怎么样产出好的内容。它某种程度上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创作者可以拿到经济上的收入,读者也能高效出需要的有价值内容。


沙龙讨论

Q:若Web2和Web3的内容,都仍需要争取人们注意力,那它们本质上的差异在哪里?

@张洁平:
大部分的推荐机制算法是根据你喜欢的、看过的东西就给你常常看。背后的逻辑是你喜欢我就一直推给你。

而Matters想做的一点差异是,把donate作为策展(curate)的核心机制,因为它比看见还要更重一点,是真金白银在里头,虽然以cryptocurrency的价格来衡量可能非常少,但那是真的价钱在运作。

在Matters的观察里,有些很有趣的事情,比如有一类文章,收到的打赏很多但观看时数却很少,通常是严肃的文章,或是非常认真的时评。大家会觉得这篇文章值得respect,但不一定会花时间去看完它;但有些文章是反过来的,大部分性感题材的文章都是这样,特别长的浏览时间,但是零打赏,因为大家不好意思打赏。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强调donation,因为注意力这件事在产品上可以分得非常细,不同的细节会对应到很不同的价值观,并影响最后的结果。

@刘果:
确实我们可以说价值都归到注意力,但注意力的价值是什么,需要去细拆。最常见的注意力会导向的其实是广告。还有一个注意力是可以把价值直接导向作品本身,有了这种注意力就可以找到更多合适的读者,这些人来了就更愿意直接为内容付费,不管是透过donation还是购买。从创作者生态的角度,如果能把注意力往后者分配的话,对大家都更好;创作者可以找到更铁杆、愿意付费的粉丝,而读者能够阅读更有兴趣的内容。 Web3能够尝试的是把它从以广告模式为经济的方式,尽量往直接付费的方向去落实。

@Joshua:
从Web3讯息分配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一篇文章,可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找到其他内容。但我们必须知道他到底是什么,能用还是不能用,你这样帮我排序我接不接受,这是Web3的差别。重点在于说我必须知道它是怎么运作的,就逻辑就跟区块链是一样的,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懂算法,但只要一个人发现这样子做是错的,他就可以告诉大家。也就是自己可以有选择:要不要让他给我推播讯息。

Q:若今日大型的Web2平台,比如说Meta,也采用了像Matters注意力经济再加上算法驱动的模式,有没有可能产生一种更高效更恐怖的机制,演变成Attention Merchant 的模式?

@刘果:
我自己目前的感觉是,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他们打的市场比较是时代广场,注意力最密集的地方,如何最准确target每个人,这是我们做不到的标准数据。但我们能做的,是每个小区当中,参与者有很高的黏性跟信任度,像是个小区公告栏,你在这种地方也无法投放跟小区不相干的东西,否则人家会把你踢掉的。后者的市场是更原生也更在地化,像市场中邻居们彼此交流。若要从Meta或是Google的角度来做的话,他抓到那些额外的讯息可能不太有用,将市场总量单个细分,对他们成本太高。

Q:发在Web3 上的内容,真的有办法做到完全的抗审查、抗监管吗?

@刘果:
假设今天最极端的情况,像Brave每个浏览器里都有一个IPFS的节点,理论上其实还是可以封锁,但这个成本会高非常多。

而Planet根本性地改变了游戏规则,这不光是P2P的传数据,也在于纪录数据的方式是用content addressing,我们是用内容的哈希值去纪录和引用,与内容存在哪并没有关系。这件事情变得非常好,因为控制一个讯息源,要比控制里面的讯息容易得多。内容的哈希值可以从任何一个地方调出来,不仰赖任何一台具体的服务器。

举例来说在北韩,北韩是完全与外隔绝的,但在这局域网内,content的Peer to Peer 传输仍然能运作,有点像他让这数据变成超级多孔的传递方式,像你存在随身碟,网路上找不到,有天你把随身碟重新插回电脑里,这数据又会重新出现在网路上。虽然说实际上还是会变成一个猫鼠游戏,但是这个游戏规则,极大地倾向了讯息的通畅,而不是取像于讯息的控制。

@张洁平:
像在Matters.News上,有一批俄语社群,这群用户当初来用,抗审查是最初使用的动力,但我必须得说,我相信真正可持续的不是反抗一件事情,而是要去建设一个东西,这是我们从抗审查的经验里面得到的。经验是自下而上的,小范围的有机的生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真要抗审查,是没有绝对的方法的。我们必须重新省视所反对的系统,在这个系统的建设才是重要的,而不是对抗审查本身。

Q:Web2到Web3,怎么样确认用户的体验是更好的?

@Joshua:
很有趣的是,一个新技术或类型刚出来的时候,其实发展好的都不是那类型的项目。比如说我今天弄一个Web3项目,但我什么都用Web2的,你根本感觉不出来,最后告诉你我上链了你能查到。对很多用户来说可能认为差别不大。

如果往下走的话,体验一定要做得好。不过从早期一路到现在都还运作比较好的,还是那些明显让用户感觉到Web3差别的,在开发初期不让用户觉得不一样是不行的。

@Livid:
如果一名用户现在在任何platform,能够遇到最恐怖的事情,就是整个帐号没了,可能是忘记密码,或可能在审查机制下,追踪了一些关键字,整个帐号被删除了。但是用Web3技术所创作出来的内容,文字或视频,现在可以做到没有任何人能把你的东西删掉。虽然我们不能肯定说它会更好,但它会更安全。若你的内容今天是发在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hosting上,它的安全性取决于你的钱包安不安全。这是在用户体验上Web2和Web3非常不一样的事情。

还有另外一点不同,是我们现在(Web2)不太需要记密码,很多时候就用手机扫QRcode验证就能登入,但如果他的密码记忆也是储存在一个datalink上面,那就是灾难性的事情。在Web3世界里核心的一点,就是所有的事情归结到自己必须掌握好私钥。这前提是如果去构建一个服务,是让大家更好的去保护私钥,或是更好的使用私钥,将会是很有影响力的事。未来很有可能是用指纹或扫脸,就能登入钱包地址,这样可能就真的能忘记密码这件事了。

Q:目前Matters的站上有很多高质量的内容,若今天他越变越大,开始出现参差不齐的人和用途,那这套支持模式还可以运作吗?

@刘果: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是curator在挑内容,所以那些奇怪的人只要curator不去挑他,你还是看不到。也就是这个网络当中不管再多广告的内容,还是有curator做所谓的品质把关。所以这个系统其实可中心化、可去中心化,取决于所谓的权利是否集中。

@张洁平:
社群的分流最终是需要发生的,因为内容高下是很主观的看法,当不同用户进来,会自然去选择欣赏他们的curator,加入他的小区,这是理想中能看到的情况。

大学当年BBS论坛是最早期的互联网产品,且是最多人用的。美国的Reddit和台湾的PTT至今都还是流量很高的地方,能存活过网路所有时代,从搜寻引擎到算法推荐,所有的时代我们都发现,需要一个这样的广场。

对Matters而言,就是用新的方法再造一个广场,因为显然传统的方法在中文市场是造不出来的Reddit这个产品的生命力,验证了市场上对这样产品的需求非常大,可以再细分非常多Subreddit。

结语:内容创作者的生存与商业机制的健全化,或许在Web3出现后能有所转机,先是看见改变的可能性,不过真正普及实践,恐怕还要一段时间。

在被大量采用之前,必须不断的扣连各种服务,串连各式资源,最重要的是内容创作的信念是能够持续下去的。期许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社会上看见极富公益性的严肃内容,被大众所尊重及保护,让内容生产越发多元并为社会发展所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