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沿革
思想史沿革

哲学专业编外人士小破号,日常更新古典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关的内容。对哲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History_of_Ideas”哦,微信公众号与本账号同名。

【哲學史綱】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

米利都學派:

古希臘第一支哲學學派,以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為代表,主要關注自然哲學中的本體論問題。總體看來米利都學派並沒有突破此岸世界的束縛。

泰勒斯:

泰勒斯是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他認為,“萬物生於水,萬物復歸於水。”“水”是組成萬物最基礎“一”。因此,“水”作為本源不同於其他感性物,“水”同其他感性物之間是“一”與“多”的關係。此概念被其助手阿納克西曼德繼承,並發展為“無限”的概念。

泰勒斯之所以選擇“水”作為本原,由以下兩點主要原因,一是正如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所記載的那樣,“促進萬物生長的東西都是潮濕的...而水則是潮濕事物的本性的起源。”二是本源的性質是無規定的,也就是我們要在後面提到的無限(不定/無定形)。本原一旦被認定為是有規定的,那麼本原就不再是開端,也就不是本原了。因此“水”的形式是不受限定的,它更符合本原所要求的無規定性的性質。

阿那克西曼德:

阿納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助手,阿納克西曼德第一次提出了“始基”與“無限”的的概念。一切萬物以始基為開端並複歸於它。無限的內涵是無限定,無規定性,在後續埃利亞學派的解釋中被理解為無界定的,無邊界的含義。

首先“無限”概念的相對於“水”而言是更具由普遍性的。 “無限”並不是直接來源於自然的感性物之中(這一點是對“水”與其他感性物之間的區分的進一步發展)。其次,無限是不斷運動的,無限在運動中發展出有定型的感性物,從而無限並不是一個靜態僵死的物,而是一個不斷運動的活物。

阿那克西美尼:

阿那克西美尼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助手,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原。首先“氣”具有唯一性,氣不同於“無限”是一個過程,氣區別於其他“偽無限”的感性物(比如說水)。其次“氣”具有中介性,“氣”稀釋時變成“火(最不定的)”,凝聚時一次變成“風”“雲”“水”“土”“石”,氣作為中介的運動具有永恆性。

無限問題:

無限問題的提出源自於米利都學派無法調和無限(無定形)作為始基與有限(有定形)之間的關係。換句話來說就是無法解決無定形的“一”如何派生出有定形的“多”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三位哲學家所處的階段中被討論。

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達哥拉斯不同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畢達哥拉斯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創始人。畢達哥拉斯學派是一個及其分散的宗教政治組織,其學派內部是相互獨立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觀點於公元前5世紀被菲洛勞斯(Philolaus)集中整理而成。

“無限”與“有限”,“形式”與“質料”:

畢達哥拉斯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了形式,從而確立了“質料”與“形式”的關係。前蘇格拉底哲學中,“形式”並不對應著“一”,“質料”並不對應著“多”。它以一種相反的形式呈現出來。阿那克西曼德所提出的“無限”是實體,其所對應的恰恰是成為“一”的“質料”,而畢達哥拉斯學派所提出的“數”(有限)是超越感性物的實在,其所對應的恰恰是成為“多”的“形式”。

數:

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數”的理解是基於對幾何的理解之上的,“數”是畢達哥拉斯學派在對幾何進行研究中發現的,換句話來說就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發現了形式(數)與質料(感性物)之間的關係(量度,秩序,比例),因此數的性質同時也具有幾何的性質。

例:琴弦的長短(幾何性質的數)決定了琴弦振動所發出的音調。


因此,畢達哥拉斯學派也就確立了“一”組成“數”(多),“數”(多)組成點,點組成線,線組成面,面組成體,體組成元素的這種由數學向物理過度的創世說。從而畢達哥拉斯學派取消了無定形(無限)的本原地位,而用有定形(有限)的“數”來解釋無定形(無限)的感性物。因此“數”也就是萬物的尺度。但是“數”也存在著問題,“數”靜止的性質決定了數無法被用來解釋運動。這個問題,將會通過赫拉克利特對“數”的改造來解決。赫拉克利特將會繼承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數”與感性物之間的關係的理解,來提出羅格斯(Logos)的概念。


“奇數”與“偶數”:

“奇數”是有限(有定形)的,而“偶數”是無限(無定形)的。 “一”既是“奇數”又是“偶數”,因此一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奇數的無限相加會構成平方數,而偶數的無限相加會構成矩形數(如圖1)。因為平方數的“長”“寬”比為1:1,所以平方數象徵著穩定,也就是有限(有定形)。而舉行數的“長”“寬”比是不確定的,所以矩形數也就像徵著不定,也就是無限(無定形)。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