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ki瓦基
Waki瓦基

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和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創辦人、《化輸入為輸出》線上課程講師。嗜書成癡的愛書人、前台積電技術副理。時常分享讀書心得和書評賞析,喜歡將書中所學加以活用,實踐在職場與生活當中。

《强大内心的自我对话习惯》别再被内心小剧场牵着走

心理学专家教你驾驭内在声音,掌握打倒内心恶魔的七种方法

试着回想一下,你在上台报告之前,心里面会怎么跟自己对话呢?你会这么说吗:「完蛋了,我一定会搞砸!算了,反正也没人在意,我认真干嘛!」还是你会这么说呢:「冷静,我可以的。没关系,我尽力就好!」每个人都会在内心上演这样的对话,但是不同的对话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本书在说什么?

强大内心的自我对话习惯》的作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伊森.克洛斯(Ethan Kross),同时也是情绪与自制力实验室的主持人。他专门研究人类如何控制自己的「意识」,在这本书里,他探讨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心声音,也就是我们和自己「内在的自我对话」。

这种跟内在的对话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带来正面、激励的效果,让一个人充满正向的动力。但是,如果你没有办法驾驭这个内在对话,你内心的声音就很可能沦为「小对话」(即英文书名Chatter)。小对话就像一个人遇到困难、难堪、挫折的时候,内心的小剧场爆发,任由情绪翻滚,负面情绪愈来愈高涨,最后把整个人都吞噬掉。

作者在这本书里,引用许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来辅助说明,带我们探讨这些内在对话产生的原因,如何避开负面的小对话,如何善用正面的内心声音。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驾驭内在对话的书,帮助我们保持专制、清晰思考,不再被情绪毫无来由地左右。

摄影师:Nathan Cowley,连结:Pexels

打倒内心恶魔的七种方法

当我们遇到紧张(上台演讲)、烦躁(跟亲人争吵)和痛苦(表现失常)的状况时,就很容易把注意力都聚焦到这件事情上面,然后内心开始批判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因此情绪受到强烈波动。接着,我们会放大逆境、变得更加忧虑,无法获得更广、更大局的视角。这种内在的声音就称为「小对话」,如同内心的恶魔一样,你愈这样跟自己说话,就愈陷愈深,愈无法爬出这个泥淖。

作者透过长年的研究发现,我们其实可以不要被这种小对话绑架,我们可以拥有另一种声音。他说:「减少小对话、掌控内在声音所需要的工具,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上。 」在书中他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可以帮我们把小对话转向另一个方向,让我们的思路更清晰,心情更释怀,甚至拥有更正面的思想。以下分享书中七个我觉得很实用的方法。

1.从当下的自己抽离

当我们面对一个很棘手、很影响心情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试着和这个问题之间「保持距离」。你可以把自己心理面的想法想像成一个「镜头」,内在声音就是可以操控「镜头伸缩功能」的按钮。第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想像自己是一只停在墙壁上的苍蝇,从远方看见当下的自己。

作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他邀请受试者在心中重演一次,透过自己眼睛看到的不愉快经验。接着,作者请他们描述自己的感受。第一组受试者被称为「沉浸者」,他们被要求用第一人称视角「我」去观看事情。结果,他们回想不愉快经验时,会觉得被惹怒、被背叛、被践踏、很丢脸。

第二组受试者被称为「抽离者」,他们被要求把自己当成一只墙壁上的苍蝇。其中一个抽离者回忆一次跟朋友之间的争吵,他说:「一开始我比较能同理自己,但接着我开始了解朋友的感受。他的感受也许不理性,但我开始了解他的动机。」只是退一步观察,竟然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内心的声音。

2.创造出时间距离

谈到要跟问题保持距离,另一个有效的办法称为「创造时间距离」。这个方法就是当你遇到内心小对话要开始发酵时,你就试着想像一个月、一年、十年,甚至更久之后,你会有什么感觉?你很可能会发现,不论现在你遇到的困扰是什么,在未来回顾起来都会变得没有那么严重。

研究指出,当我们刻意「创造时间距离」,让自己的心智进行时间旅行的时候,就可以创造出更加正面的叙事内容,帮助我们把小对话转向。研究也显示,当人们在经历困难的时候,请他们想像十年之后,而不是明天,会帮助他们切换到俯瞰视角,了解到现在这个经验只是一时的,进而产生正面的希望。这个方法会也会提醒人们,不好的情绪并不会一直持续,它是会改变的。

我自己在工作上时常运用这个方式。例如,当我遇到对方刻意摆脸色,或者做出对我不尊重的举动的时候,与其感到沮丧、想着怎么反击、想着怎么报复,我反而会去思考,十年后我再回头看这件事情,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冲突。那时候的我,一定已经跟他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现在要计较这点心情上的小事呢?

摄影师:Startup Stock Photos,连结:Pexels

3.练习书写日记

除了在心里跟小对话面拉开距离之外,你还可以把自己的负面经验和情绪,透过书写的方式写下来,用第三人称的角度去描述自己的经验。心理学家佩内贝克(Pennebaker)透过学术研究的方式,去证明了当你花十到二十分钟,写下让自己难过的负面经验,创造关于那件事情的故事,都可以让他们的感受更好,更不需要看医生,免疫功能更健全。

书写的好处,等于是创造了一个我们跟自己经验的距离,让我们不会那么深陷其中。我自己也对这个方法非常有共鸣。自从我开始使用「子弹笔记」的方式,写下每一天对当天人事物的感恩,以及对当天行为的反省时,我会感受自己很容易从当天的情绪抽离开来,改从一个第三人称的角度,来检视当天我受到了谁的帮忙,以及我当天做错、出糗、失误的事情,在未来可以怎么改善。

4.用自己的名字跟自己对话

前面三个方法,都会需要你耗费一定的心力和时间才可以做到。但是,作者有一个最强大的法宝,那就是「用自己的名字跟自己对话」。这个方法,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完全把你跟当下的问题拉开距离。有些人则习惯用「你」这个词来称呼自己,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作者亲自找来实验者,请他们在观众面前公开发表五分钟的演说,题目是证明他们自己为什么有资格取得梦想的工作,但是只给他们五分钟的准备时间。其中一组沉浸者用「我」的主观观点,来描述准备期间自己的感受。另一组抽离组则改用「自己的名字」来称呼自己,想像另一个人在跟自己对话。结果发现,抽离者的情绪表达比较和缓,观点更有建设性,评审也认为他们的演讲表现比较好。

还有一个实验,是请小孩子假装自己是某个「超级英雄」,同时交给他们一个很繁琐的任务。实验要求不同组别的小孩用不同方式称呼自己,一组用「我」,一组用「超级英雄」,一组用「自己的名字」。例如超级英雄组的小孩,他们会跟自己说:「钢铁人有认真工作吗?」结果发现,使用后面两种称呼方式的小孩,更能够坚持执行那件繁琐的任务。

5.接触大自然环境

要摆脱小对话的纠缠,除了从内心出发自外,我们还可以透过外在的环境来达到效果。作者提到注意力有分两种,帮助人们专注的「自主注意力」和「不自主注意力」。自主注意力会耗费精神,不自主注意力则可以补充精神。研究指出,接触大自然的环境,就像是在不自主注意力的状态下,类似让脑袋随机漫游,被动地享受大自然的细节带来的刺激。这种情况下,会补充人们的精神。

有一个实验,要求受试者在听到一组数字之后记忆下来,然后倒过来复述一次。接着,实验人员请其中一组去「植物园」散步一小时,另一组则去拥挤的「市区街道」散步一小时。然后两组人回到实验室在做一次测试。

一个礼拜后,两组人再做一样的测试,只是散步的地点互相对调。实验结果显示,只要是到植物园散步的那一组,在回到实验室之后的表现有明显的提升,但是在市区街道散步的那一组则没有变化。这个实验发现大自然的环境有让人感到精神「充电」的效果。另一项实验更指出,即使是虚拟的大自然电脑桌布、大自然虫鸣鸟叫,都可以让人感受到这种充电的效果。

摄影师:Nina Uhlíková,连结:Pexels

6.让自己心生敬畏

让自己心生敬畏是一种学术上称作「缩小自我」的方法,当我们看到令人发出「哇」的宏大事物时,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进一步让自己用更远、更大的视角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声音。研究显示,当我们看到绚烂的夕阳,高耸的山峰,还是美丽的景色,心中就会产生一种「敬畏」的感觉。这是一种像是超越自我的感受,比起自己追逐的世俗渴望还要远大的感受。

而且,这种发自内心的敬畏心情,不只是看到大自然景观会发生,当有些人看到《蒙娜丽莎》的画作,或是看见自己的宝宝踏出了第一步,都会产生这种心情。当我们碰到广大、难以情形容的事物时,就比较不会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我曾经在加拿大班夫(Banff)国家公园旅游时体会到这种心境。当时我在工作上非常忙碌,而且压力巨大,好不容易忙完专案后,请了两周的假去班夫游玩。开着车看到那壮丽山川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一句「这才是人生的样子」!自此之后,只要我遭遇一些工作或生活的不如意,偶尔就会想起那时候令人敬畏的景色,感叹自己的困恼是如此渺小,然后继续抬头面对问题。

7.建立属于自己的仪式

有些运动员在上场之前,会做一些奇怪的仪式。像是我最喜欢的NBA 篮球员奈许(Nash)就习惯在罚球之前试投两下、舔一下手、运三次球,然后才投出罚球。这些动作乍看之下很迷信,可是在心理学上是站得住脚的。进行仪式,其实有助于我们克服内心的小对话。

作者提到,有一个实验就要求受试者在另一个人面前演唱一首歌曲。在开始唱歌之前,有进行仪式的人,焦虑程度比较低,心跳也比较慢,最后唱得也比较好。反而,没有进行仪式的人,表现就比较差。作者建议我们可以设计自己的仪式,在面对一些特定情境时派上用场(例如报告和演说前)。

仪式有两个具体功用。第一,会将我们的注意力从困扰的事情上转移,当你在进行仪式的时候,内心的焦虑和小对话就没有容身的空间。第二,仪式可以提供我们一种内心的秩序,让我们获得一种事情在我们掌控之中的感觉。最重要的是,如果你相信这个仪式对你有用,它就真的会对你有用。

摄影师:Anete Lusina,连结:Pexels

后记:我跟自己的对话

强大内心的自我对话习惯》是一本行文流畅、贴近生活、充满具体方法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慢慢解答了我自己心中的问题。从小到大,我有一个很奇妙的习惯,我喜欢用「英文」和自己对话。会养成这样的习惯,是因为用英文来跟自己说话,感觉有一层距离感,不会像是用母语中文说话时有一种「太过亲近」的感觉。原来自己这样的自我对话方式,就是作者所说「创造距离」的方法。

这个方法帮助我度过了很多难熬的情绪,例如工作专案不顺利的忧虑,跟亲人之间争吵后的不愉快,我会让那个说英文的声音出现,就好像另一个人在跟我对谈一样。可是,我常常在面对喜悦的时候,反而也让自己太过抽离。往好的方面想是情绪波动不大,往坏的方面则是缺少了乐在当下的感受,太过抽离的结果,让我的喜悦感受很不强烈。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面对痛苦和喜悦的方法。首先是痛苦,我们会感受到痛苦是有原因的,这是身体发出信号要我们采取行动。他说:「内在对话不是「尽管」会造成痛苦依然珍贵,而是「正因为」会导致痛苦才珍贵。 」因此用抽离的方式面对痛苦是很好的解决方式。接着是喜悦,他说:「碰到令人喜悦的事情时,我们的反应应该完全相反,要让自己沉浸其中。 」作者认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充分感受到生命中最珍贵的时刻。

或许,这正是内心声音有趣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持续练习的一件事。希望我们都能驾驭内心的声音,别再被小剧场牵着鼻子走,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让自己欢庆最好的时光,什么时候能从最坏的情况中找到前进的意义。


您可能也会有兴趣的其他文章


若喜欢《强大内心的自我对话习惯:紧张下维持专注,混乱中清楚思考,身陷困难不被负面情绪拖垮,任何时刻都发挥高水准表现》这本书可透过此连结购买,你不会有任何损失。本站获得的回馈金,全额捐款给家扶助学金,详见本站公益计划

原文连结阅读前哨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