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索隱 hidden story
島嶼索隱 hidden story

探索台灣山、台灣海、台灣人

人定必胜天? --变成半岛的社子「岛」

(编辑过)
从1960年中横公路通车后,台湾一直弥漫着「人定胜天」的氛围,许多建设也相信着透过人的努力我们可以改变天地所带来的不便。然而结果真的是好的吗?

谈起社子岛,你会想到什么呢?是台北市罕见的乡村景色?基隆河与淡水河交汇的壮观河景?抑或是最近沸沸扬扬的土地征收问题呢?不过这次要谈的都不是这些,而是为什么社子岛的地名中,有个「岛」呢?明明此处与陆地相连,不符合岛屿的定义阿,究竟真相为何呢?


如各位所想的一样,社子岛「本来」确实是座岛,从日治时代的堡图可以看到,基隆河流经中山桥后分成两条,一条拐个大弯后沿着今天基河路走,经过双溪、洲美等地最后在关渡与淡水河相连;而另一条则是继续向西行经今日台北交流道,在福德抽水站一带与淡水河相连。而两河道与淡水河所隔出来的陆地,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社子岛。

日治时期的基隆河,三脚渡所在的区域便是社子「岛」

而社子岛变成半岛要从一项改变台北市都市计画的水利工程谈起。基隆河下游进入平坦的台北盆地后,因为弯曲处的流速不同,造成曲流发达。 1963年葛乐礼台风侵台,豪雨导致台北地区大淹水。灾后,政府将致灾原因归咎于基隆河旺盛的曲流以及汇入淡水河的关渡河道太狭窄所致。

葛乐礼台风对台北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于是,后续推动相关「淡水河治本计画」,先拓宽干豆门(关渡)河道为15公尺,疏分洪流,然后再整治河道,将圆山中山桥以下基隆河截弯取直,称为基隆河基隆段(或基隆河西段)截弯取直工程。

黄色处便是当时的工程范围

计画从1965年开始,政府将环绕剑潭与士林的旧河道填平,在社子岛后港墘西侧开凿一条挖出一条长1,828公尺、深5公尺、河槽宽150公尺、底宽120公尺的新河道,并在新河道上建造了百龄桥以利两地之间的交通。

不过截至此时,社子岛依然是座岛,未与任何的陆地相连,直到1970年代初期,建造中山高速公路时,为了填固路基,便进一步将横贯基隆和与淡水河之间的番子沟填为陆地,基隆河水流全数由截弯取直河道流入淡水河,而社子岛也从此与台北市相连,不再是独立的岛。

1974年的航照图,还可以大致看出河道与水域(红框处)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在河道改道后,东边基河路沿线的土地渐形荒芜。台北市政府便于1979年提出「基隆河废河道改善利用计划工程」,将原本残存的河道填满,改为住宅用地使用。过程中也拆除了原本联络士林、社子两地,建于1939年的士林吊桥。这座吊桥本是当地民众往来基隆河二岸的重要联络通道,对于士林人而言,意义非凡。也因此在北捷剑潭站兴建时,刻意将站体建成吊桥的造型,兹以纪念。

士林吊桥与致敬的北捷士林站

回到社子岛,如今的社子、士林一带仍有不少遗迹可以见证旧河道的存在。例如环河北路三段与国道一号交叉口的北端,仍有一段原本番仔沟的河道作为抽水站与排水系统的水道使用;通河东街与承德路四段二巷的交接口一带则有个名叫「三脚渡」的地名,这里是过去剑潭、大龙峒以及社子岛的渡口,因为通往三地而被称为「三脚渡」。

三脚渡一景

除了这些遗迹外,看似光鲜的基隆河改造计画事后诸葛来看也不算成功,关渡一带拓宽工程反而导致淡水河有了海水倒灌的问题,五股乡洲后村(今五股湿地)首当其冲,大潮一来就变成沼泽,肥沃的良田变成盐化的烂地,旋即被划分为禁建的一级洪水管制区。此外,原本弯曲的曲流间数百公顷的河川地是可以当成洪泛区滞洪的,虽然截弯取直创造了大量的新生地,却也让水更快的冲到下游,对下游的人们造成财产生命的威胁。

五股湿地曾经是洲仔尾聚落

从1960年中横公路通车后,台湾一直弥漫着「人定胜天」的氛围,许多建设也相信着透过人的努力我们可以改变天地所带来的不便。然而结果真的是好的吗?我想从小小的社子岛变半岛以及大台北水利的改造计画,可以细细的省思这四个字的意义与对错。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