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ine
Sunline

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从方格子的浏览数看起:追剧的我们一定要跟上话题吗?

「浏览数」存在的意义!它不一定能代表「一篇文章写得好与不好」,但它可能可以透过使用者的点击,观看一些数位时代的端倪:有些东西是历久弥新的,有些共鸣要在对的时刻才会敲中人心!那么那些不在潮流上的话题讨论,也必然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分众时代中,会不会有那么一小群人,在关心那些没我们都以为没有人关心的事!如此,每一个人心里存在的声音,都不应该因为「没有话题」就没有意义了!

这是一个颇有趣的数字观察,但需要从matters上周(20230817)的一场语音活动的内容说起;那是matters改有「选集(分类)」功能之后,邀集用户对新功能以及「期望功能」的讨论(给建议或干谯大会XDD)其中一项「被期待的功能」就是「文章浏览数」这件事。

关于matters早先最容易被拿来互相攻击的就是「拍手数」这事,这真的不免要提到2020~2022虚拟货币币值在高点时的盛况:越是有利益、价值的对等关系,数据就容易被拿出来讨论它的公平性,或者其意义为何? (谁的文章写得好可以被拍?谁的是因为人气充数?)

数据的存在,就行销的角度而言,其实是「有得到真正的获利」那个「获利数值」才真正的有意义。拿出版界来说,一个认真经营社群的出版社,可以得到很多的分享、按赞数、留言数,没有办法反应在「销量」,那么很多时候那种「经营」就很容易是「做白工」了!但也不能因此就不做了,因为越不做就越容易被埋藏在别人的数字之下,于是得换个方式思考「数据」这件事。

那些人为的、背后操作的,或者「分析数据」而推演出来的经营策略,可能影响选举结果,可能左右世界趋势潮流,可能创造出某种雷声大雨点小、万人按赞一人到场的「假象」(譬如:台剧每次好像声量都很大,但不一定好看XDDDD;活动总是很多人在网上声援,但每次现场都小猫两三只)。

于是有人会发现「数据」在某种程度是一种行销工具,不能「完完全全」「反映真实」(就选战来说,网路上的空战很会打、声量很大的候选人,也需要现实上勤跑地方的陆战实力,毕竟「走出去投票」跟「网上嘴炮」还是两码子的事!)

从Covid-19后,因为长期窝居在家中,让「追剧」这件事取代了本来要出门打发时间的那些事,也许连同「去电影看电影」这事也被改变了!网上不只是多了更多「剧情分析」「十分钟带你看完一部剧」这些短影音,或者总是有人卯足了劲抢在剧集上线第一时间(八或十六集一天看完那种)写出那些在话题上会被讨论的文章,好像「不跟上话题」落在人后就变成被放到世界的角落那般孤单寂寞;也有些人为了在同侪间能跟上话题,快转给它按下去,咻咻咻地就能追完一部剧。

这也许是不上班、不出门、没有同事的我没有的困扰,剧或电影可以慢慢看,落在人后也不要紧;没有人讨论的时候确实有点孤单,但遇到能与自己畅谈某部「好久以前」「没有人知道」「没有人提起」的剧的人时,还是会感到某种「找到同类」的兴奋感!

在matters这场语音活动里,多数人期待可以看见自己的文章被浏览数,这个功能在方格子有,在过往matters每周寄给用户的「数据周报」里也看得见,且其中还分了「站外」与「站内」的浏览数,也另外将「从Facebook及google而来的点击」独立出来,在数据里也可以窥看Facebook的使用者习惯:多数按赞的人,不一定会点开「显示更多」,更不会打开贴文附上的连结阅读。

这是使用者习惯:按赞了只是代表「我有看到这一则」 ,说不定「从google搜寻而来的更多」,以我最后一封数据周报看来,站外浏览数最高的是这篇〈去麦当劳自备容器装食物也可以集点换可乐! 〉 (现在不能换了喔!这是2020写的!)不晓得是因为可以「换可乐」吸引人读,还是因为「减塑」这件事就不得而知了!但这都是「数据」可以呈现的事,在没有「被刻意操作」的状态下,就变成了有趣的网路观察!

话说回来「方格子的浏览数」,让我稍微感到心安了一点,关于「追剧」这件事。

Netflix和Disney+都会在新上架和下架上做一些公告,以公告的那天开始,就会不断地看到新上架且新剧的话题炒作,也有人拿这些片单来写文或发在社群跟着话题走,等到新剧上架时,就会有排山倒海的文章出现,不外乎那些用标题骗你进去的:TOP5的韩剧是哪部,哪部只排名第三,第一是谁;盘点某某剧最OOXX的剧情,你不知道的是;台剧XXX为什么会红到OOOO,教你一次看得懂(但其实常常没报导里说得那么好看!关于台剧,改天再写)⋯⋯

有趣的是,人们不是说都不阅读了吗?倒是很爱读那些农场标题和话题上的文章啊!

这些剧和文章,如果是「一次上架」的话题性几乎都只能维持上架后的半个月内(比起政治、社会口水的三天到一周,剧还能撑到半个月以上的都算好了。)但说每周更新的剧集的讨论度会持久一点吗?也不会太久,像是金泰梨的《恶鬼》7/29最后一集,大概也是八月的上半个月甚或八月的第一周之后就没什么人在讨论了,这应该就是现在的趋势了!

从去年(2022年)才开始看大量的韩剧的我,多半都在爬某个演员的旧作,只偶尔跟着话题追着金泰梨的《二十五,二十一》 ,从卞约汉去追《未生》没看完,一直到看了《机智医生生活》 ,才又从金大明再回头看了《未生》,之后才又追了大家已经看完田美都和孙艺真演的《三十,九》 ,再看了孙艺真的《爱的迫降》 ,以及艺真所有的电影⋯⋯(改天来写韩剧菜鸟的观影笔记!XDDDD,我累积一年多的片单应该可以超越很多看韩剧的人了吧!只是很可惜早年的平台没有就看不到了。)

很意外的是从方格子的浏览数据发现:会点开旧剧集的心得文来看的人说不定加总起来比看新剧文章的人还多呢! (因为新剧很多人写,所以会稀释阅读点击,多数人会挑「比较火热的那几篇读」)

这件事让我颇感意外也惊喜!

在影视串流的时代,能有很多「旧作」能看,是件非常幸福的事!特别是对影剧非常热爱的人来说,这些无尽的资源,都能满足自己对于戏剧、表演、编剧的渴求!早年为了要看很多经典老片、电影院上了一周就下片的电影,或是那些只有影展看得到,甚至没有人要播、收视不好没有重播的好剧、好电影,都要昧着良心、冒着风险上 驴子、上论坛用BT找片源下载!

在matters那场语音活动里,我们讨论著「数据」这件事究竟有何重要性?对于「文章发表」的用户来说,这些数据可能只是「我的文章被多少人打开了」 ,但若细看这些数据的变化,也许能观看出藏在那些声量很大之外的使用者习惯,就像是旧剧文的浏览数总是高得让我怀疑「真的有人在看这些没有人讨论的剧吗?」或者我其实也相信应该是有谁帮我转分享去其他地方了吧!不然像《监狱医生》《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我的大叔》《爱的迫降》这些根本不在话题上的剧集文怎么还能有两三千的浏览量? (我自己看过出现在手机chrome分页下的文章页面)

但不论是被转分享或是自然在方格子生成的浏览数,反映「旧剧」还是有人会想要阅读其他人的心得,都是一件好事!时代虽然「快」,但我们所拥有的「资讯/资源」是「宽广的」,除了追求与他人一起讨论有话题外,还能让更多网路提供我们的这些无穷无尽填满生活,在「新的事物」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旧的」创作,可以填满我们的生活或者多有启发!就不用事事跟着流行的话题,跟不上还觉得心慌了!

也用以回应matters语音活动中「浏览数」存在的意义!它不一定能代表「一篇文章写得好与不好」,但它可能可以透过使用者的点击,观看一些数位时代的端倪:有些东西是历久弥新的,有些共鸣要在对的时刻才会敲中人心!

那么那些不在潮流上的话题讨论,也必然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没有人知道,在这个分众时代中,会不会有那么一小群人,在关心那些没我们都以为没有人关心的事!如此,每一个人心里存在的声音,都不应该因为「没有话题」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你正巧看了什么没有人要讨论的旧作,也许我有写过,也欢迎你来读我写的文啰!

图:20190401首尔STARFIELD LIBRARY,河正宇的书! Canon EOSM50。话说那年我几乎不看韩剧的XD

@Matty@自由精灵|多比@映昕(这里@一下三位)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