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李
孙李

野生网络作家。主要写散文随笔和文艺评论,偶尔写小说。

觀鳥奇遇記:讀喬納森‧斯拉特的《遠東冰原上的貓頭鷹》

喬納森·斯拉特是一位鳥類學家,作為博士學位課題,他從2006到2010年在俄羅斯從事毛腿漁鴞研究項目,這本書是他的研究記錄。雖然歸類為科普書籍,這本書更像是冒險遊記,包含了引人入勝的荒野探險、描繪自然風光的優美散文,還有數不勝數、妙趣橫生的奇聞異事,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

毛腿漁鴞是一種分佈於俄羅斯遠東、日本北海道和中國東北的大型貓頭鷹,成鳥體長六七十厘米,翼展將近兩米,重量足有三四公斤。毛腿漁鴞是瀕危稀有動物,估計全世界只有一千到一千五百隻。毛腿漁鴞不是明星物種,遠沒有熊貓、東北虎那麼引人注目,人類對此所知甚少。作者在2007年開始捕捉毛腿漁鴞時,甚至不知道怎麼區分其性別,只是模糊地知道雌性體型更大而已。在這本書結尾處,作者寫到他在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俄羅斯計畫任職,而學會的工作重點一直是東北虎和遠東豹,「這些年來我對鳥類的研究興趣一直被大型肉食哺乳動物的工作需求淹沒了」。如果這本書能喚起對毛腿漁鴞的關注,絕對是件意義非凡的事。

我原本以為這樣碩大的貓頭鷹應該雄壯威武,沒想到網路搜到的照片都怪模怪樣。因為經常下水捕魚,漁鴞的羽毛濕乎乎、亂糟糟的。按書中的說法,「它顯得過於龐大和滑稽,根本不像一隻真鳥,彷彿有人匆忙中在一頭一歲的熊崽身上粘了把羽毛,然後把這只呆獸支到了樹上」 。它下水的樣子也很好笑:「它目不轉睛地盯著魚,脖子伸得老長,一副猛虎即將撲食的架勢。然後它一躍而起,雙腳先離地,翅膀在頭頂展開,彷彿是鷂俯衝時的架勢。它只往前跳了一步的距離,落進剛剛沒過腳深的水里。這個動作很滑稽,像是高台跳水運動員做了一系列的起跳動作,最後卻只是走下兒童泳池。漁鴞還喜歡情歌對唱,雌雄齊鳴,能連唱兩小時。

這個計畫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訓練,需要兩到三週;然後是確定漁鴞的研究族群,大約需要兩個月;最後一個階段是捕捉漁鴞和收集數據,需要四年時間」作者一開始信心滿滿,還說「這有什麼難的?」讀完全書,這句話聽起來很諷刺,事實證明這個計畫異常艱辛。

漁鴞生活在荒無人煙的森林,「選擇研究漁鴞的人,免不了要被荊棘刺、樹枝戳,一不小心就會摔倒。」遠東天氣惡劣嚴寒,常有暴風雪:「一場猛烈的暴風雪在短短兩天內就傾倒下厚達兩公尺的雪。之後雪變為大雨,像砲彈一樣猛烈衝擊著大地。暴雨來得太猛,雨滴穿透雪層到達地面,在雨勢減弱之後結成厚厚的冰。」這裡的小鎮被河流環繞,在凍結的河流上行走很危險:「不幸掉下冰面的人可能都沒有時間掙扎就被吸入激流,很快在寒冷和眩暈中喪命…在河口下游偶爾會發現人骨:多年來葬送在薩馬爾加河的人,歪歪扭扭地纏絆在木頭、岩石和沙子之間。」冰面是唯一的道路,很難判斷泥水深淺,一不小心就掉到河裡:「當我們猛然掉入水中,瞬間喪失了所有動力時,才發現泥冰碴其實有一公尺深。雪地摩托車沉入水中,噴出黑色的廢氣,而雪橇則陷進了冰沼,淹了一半,懸浮在泥淖中一動也不動。」此外還有馬蜂、野豬、熊、老虎,都不是好惹的。當然最厲害的要屬俄羅斯人:「要贏得俄羅斯男人的尊敬有兩種有效方法:一是牛飲伏特加,透過酒後吐真言來建立友情;再就是面對面蒸桑拿。」這兩樣我都吃不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適應力。順便一提,我看了作者的照片,滿嘴鬍子超像俄羅斯人,連外表都融入當地了。

捕捉漁鴞也是困難的挑戰。漁鴞非常警覺,幾十公尺外就能察覺人類靠近,所以只能提前設好陷阱,然後在戶外熬夜埋伏。因為環境惡劣,有的儀器耐不住嚴寒,完全不管用。他們在漁鴞身上安裝發射器來偵測行動,可是發射器天線會被漁鴞咬掉,只好換成GPS資料記錄器,需要定期重新捕捉漁鴞讀取資料。無數次捕捉讓作者成了經驗豐富的高手,也發表了一篇用圍欄捕捉食魚猛禽的科學論文。

在五年的時間裡,作者遇到了無數怪咖,令人捧腹大笑。

有個人本著「來都來了」的精神,無緣無故被醉酒的醫生割掉了闌尾:「他搭直升機南下去看身上的老毛病,結果醉酒的值班醫生十分肯定地叫他切掉闌尾… ……當他暫時離開時,護士們噓聲說我簡直是瘋了,趁著他還沒要了我的命叫我趕緊走,但我都已經到那兒了,你知道吧?所以他就把手術做了,我這塊兒就是這麼來的……他撩起法蘭絨襯衫,讓我看闌尾手術留下的巨大傷疤。」可是這麼粗曠的人,也不敢吃作者助手謝爾蓋放長霉的香腸,謝爾蓋用溫水把香腸洗一洗就吃了。

唯一不喝伏特加的人,戒酒的原因很奇葩:「他跟我說,幾年前他到阿爾泰山區串親戚,野餐時喝多了。他斜靠在草地上,望著頭頂的藍天,心裡但盼著下雨。就在這時,雨滴開始往下掉,他驚呆了。托利亞幡然了悟,原來他是可以控制天氣的,所以決心從此戒酒,因為他得擔起這個危險的重任……每當你覺得某人頭腦還挺正常,他們就會說出這種話。」

還有人是奇特的嗜尿癖,喜歡在風景優美的地方撒尿:「探險家阿爾謝尼耶夫曾寫道,20世紀初,濱海邊疆區的中國獵人登上山頂是為了接近神明;而卡特科夫呢,爬到山頂只為排空膀胱。」這個人睡相極差,鼾聲如雷,所有隊員都受不了他,最後把他派到另一個觀察點的帳篷睡覺。

在濱海邊疆區搞研究也有好處,除了能欣賞到獨特的自然景觀,還有當地的美食:「新鮮的麵包、黃油、香腸、西紅柿和炸魚,簇擁著一大碗紅鮭魚子;一個大盤子裡面堆滿了蒸好的帝王蟹腿;還有一個寬碟子,裡面堆滿了調好味的駝鹿肉塊。這些是阿姆古附近的海洋、河流和森林中的尋常之物,但對我們這些外來人而言簡直是人間美味。」

一個美國人,跨越半個地球,跑到俄羅斯遠東冰原研究貓頭鷹,這是什麼精神?書中的俄羅斯人也發出了同樣的疑問,有的以為他是獵人,有的以為他是保鏢,還有人以為他是到鄉下給人拍X光的醫生。即使作者解釋了他是鳥類學家,當地人還是一頭霧水,難以理解有人不遠萬裡跑到窮鄉僻壤只為了看鳥,還問他怎麼不在美國研究。我是一個缺乏探險精神的人,從來沒有過到荒野冒險的衝動。但我知道世界上確實有這麼一群人,擁有純粹的、無法抑制的好奇心,不在乎任何艱難險阻,一心一意探索大自然。我很感激這些人的存在,為人類發現新知。

(譯文摘自任晴譯本)

觀鳥奇遇記:讀喬納森‧斯拉特的《遠東冰原上的貓頭鷹》

CC BY-NC-ND 4.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個支持了這篇作品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