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iya
saliya

凡有所相,皆为虚妄。

比起一群人的狂歡,我更愛一個人遠走他鄉

刪掉了微博、QQ,每天無意義地點開太多次,是為了獲取什麼呢?

你談起自己跟自己的矛盾時,太難回答了,所有選擇沒有標準答案。

拋硬幣的時候,你能聽見自己的心。

一閒下來,偶爾我還是會獲得很多的恐懼。可忙起來,這些恐懼無法追上我。

《太傻天書》裡有一段話“當一個人陷入比較、懷疑、追逐、批判,還有得失的恐懼的時候,他的麻煩就是無窮無盡。”“如果你是在未知的未來的恐懼下去追尋,你會什麼都找不到,只會找到束縛和更多的恐懼。”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經常會問自己:我到底要什麼?

停頓思考了很久,給我爸打錢去了,讓他替我存著我的出國備用金。

比起一群人的狂歡,我更愛一個人遠走他鄉。

聽著同事們的談論,那些所謂的恨,傳遞著民族主義的情緒,我低下頭閉口不言,我越來越不喜歡這裡。

我最近會被自己無意識的話語震撼到,室友去樓下取外賣,她問我需要帶什麼飲料,我說“小罐的蜜桃“,她提起有那種大瓶的要不要?

“多少錢”,當下立馬意識到這句話太過世俗,一瓶飲料而已,能值多少錢?後來我立即補上“口味一樣嗎?”

“是蜜桃烏龍口味的。”

“都買吧。”

近來,我越來越能察覺到一些“無意識”的話,不是來自大腦的,也不是來自我的內心。

“威廉·歐文在他的書《慾望:為什麼我們想要那些我們想要的》裡寫道:“類似於此的實驗表明,我們的決定並非產生於意識或理性。恰恰相反,它們生成於我們無意識的心智,當它們上升到意識層面時,我們就據為己有,認為是自己產生的。 ”

“零狀態下無物存在,無問題存在,更無意圖存在。”

關閉朋友圈,等於關閉自己的內心,不打算對誰敞開。這是一種自閉,更是一種對自我的珍惜,不期待任何人、不打算迎合任何人。

網絡時代,任何的話語都在被審視,自我的和他人的,都無所逃離,沒有漏網之魚。

和他人、與過往、未來的自己,對一件事情理解不同步,以前對人與人的關係專注過多、期待過多,最終只落下失望失落的後果。

昏昏睡睡,最近熱愛做的事情是在b站看live,藍牙耳機的音效刷新了音樂的美妙,24歲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是那麼值得。把錢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花錢真快樂。我積極緩存那些震撼的音樂,將之視作傷心的自留之地。分享,是為了什麼呢?於我而言是為了求得理解。但是,我現在什麼都不想要了。期待是因為缺乏,終於,我,不期待別人的理解與共鳴。

什麼對我來說很重要,是自我的成長,是一次次智識的飛越。當我這樣想時,這件事也成為我的障礙;當我這樣想時,便默認了對智識停留原地的不滿足。

近期變化:我終於不那麼好奇別人的生活了,我不想攤開自己,讓別人觀看了。

將以前自己寫的這段話作為結尾,“偶爾的,我覺得自己是那種可以孤獨終老下去的人。想去一個深愛的城市生活,然後成為音訊全無、自得自樂的人,安安靜靜地活到自己消失殆盡之時,這是我內心很真實又非常渴望的狀態。”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