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米索
范米索

野生咨询|内容教练|🎙空无一物/有效失败 亲密关系|多元思维|认知升级|成人教育 DAO/Crypto|🌍 世界公民 B站/公众号:范米索|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如何看待「智性戀」?

前兩天看和菜頭在自己的公眾號跟網友討論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智性戀。

今天,我寫這篇文章一方面是來打自己的臉,一方面也想分享一下我現在對於這個詞的一些觀點。

當然,觀點僅代表本人對過去思考的重新思考,不在於說服讀者。每個人依舊可以保留自己的偏好。

從大學畢業到前幾年,我搜索了自己微信聊天記錄,發現曾經的自己就是妥妥地堅定不移標榜著自己是“智性戀”的人。

以下這段聊天截圖是我在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和朋友聊到擇偶時的觀點說出的話。那時候,還在不斷地和不同人約會,還沒從看標籤的狀態出走,畢竟對於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女生而言,很多想法、經歷、閱歷都還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會理所當然對很多看起來很“高級”的詞,不假思索地拿來就用,甚至還要往自己身上貼一下,以此證明自己並非是一個“膚淺”的人,畢竟對“智”的追求可以將自己的品味與一些人區分,從而彰顯自身的獨特。

那麼什麼是“智性戀”呢?

我看到一些標準如下:

1. 在閱讀作者撰寫的專欄、詩歌或學術論文後,你會發現某人很有吸引力

2. 與提供原創和發人深省論點的人辯論感覺就像前戲

3. 你會被TED Talks 吸引,而不僅僅是色情片

4. 某人的獨特觀點對你來說比他們的外表更重要

5. 你會發現博士非常性感

6. 你會被可以與之進行哲學辯論的人所吸引

7. 你不能忍受閒聊,想要直接進入細節

8. 智力在吸引力方面的排名高於所有其他因素,包括身體吸引力

可是,一路走到這個人生節點,我發現我對這個詞的態度完全改變了。

我曾在自己的文章中表達過好幾次“人是流動的。”人如果不流動,就不會有任何改變,不改變就不會有更多的進步或退步。

而此刻的我,對一些事的態度也改變了,在一些朋友眼里或許是進步,而在一些朋友眼里或許是退步。

衡量標準只是因為每個人所處的人生階段,對自我的認知了解程度及坐標係不同罷了。任何事都如此。

回到“智性戀”這個詞身上,由於這個詞的詞性本身就帶著一種高級感,以至於我在年少無知的時候,因為對這個詞語的天然好感和崇拜,於是就將此作為擇偶的重要衡量標準。

那麼我以前到底是如何將“智性戀”的“智”,和“戀”關聯在一起的呢?

小時候對“智”標準很簡單,喜歡班級裡成績最好的人,中國教育體制的衡量標準很粗暴,雖然一直在鼓吹髮展德智體美勞,但你會發現“智”永遠是排在第一位,而“德體美勞”都可以因為“智”這一長板,做一些邊緣模糊處理,達標就行,至於這些標準到底是什麼?

「體」還能有具體的規則和評判標準,而“德”“美”“勞”的評價標準體系在我的記憶裡就像缺失的數據一樣,根本搜索不到。


因此“智”在那時候的標準就是主科成績好,以至於小學的時候,明明我班裡的籃球隊長外形帥氣還坐在我旁邊,我卻無動於衷,因為他成績全班倒數。

更有意思的是,到了高中,當時有個男生追我,可他成績很差,我直接對人家說,我不喜歡成績差的人,結果他從倒數考到年級十幾名,拿著成績跟我說,已經達到我的期待了,而當時的我,自然還是沒接受,以學業為重搪塞過去了,可另一邊心裡卻喜歡成績更優異的存在。

學生時代的“慕強”,慕得無非是那些校園裡擁有成績頂尖的人的強,因為成績能夠讓他們獲得無數的特權,讓自己眼裡權威的存在“老師”也對他們贊不絕口,而與這種在校園生態位處於金字塔頂端的人交往,更會放大內心的滿足,填補虛榮。

當然,這種“智性戀”的好處就是對方作為一個標杆在你前方杵著,反而會激勵你倒逼自己也要努力學習,這樣才和對方“般配”,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結束學生時代,初入社會後,這種智性戀的標準就開始延展出了更多元的評價體系,說是多元,實則也沒能逃脫出原本的思維,只是一種變體和單一標準的延續罷了。

“智性戀”的“智”就演化成了大公司、大企業、國企、央企、年薪百萬、xx崗P8、P9以上……

除了這個維度外,另一個維度是根據對方腦海裡的知識體量來評估,如果對方詩詞歌賦如數家珍,信手拈來,胸有點墨,學富五車,你也會認為這是“智”的體現。

總之,任何你難以企及高度的人,你都會認為他們具備這“智”,一個詞概括就是符合“厲害”標準的人,就是“智”。

“厲害”這個詞能把很多說不清的概念給一口氣全部包含了,還能展露誇獎人崇拜的情感。總之,別問是智商高還是怎樣,他們就是能力強,很厲害就對了。

戀這樣的人,理所當然。

因此,最開始的時候,我根本沒認真思考過“智性戀”的“智”到底是什麼意思。

“智”究竟在指“智商”,還是在指“智慧”?

智商和智慧在我眼裡是截然不同的兩個詞,一個人智商高不代表ta有智慧,而一個人擁有智慧,也不等於ta智商一定高。

在我眼裡,智商具有先天性,而智慧則具有後天性。智商在於先天生成及後天培訓,智慧則全在於後天的學習與思考而成。智商是一種人腦智商的量,智慧則是一種人腦智商的質。

智慧,是在後天的學習與思考之中能形成的一種哲理體系的人,他們是能看透事物本原及一般規律的哲人。智慧者俱有極高參悟宇宙事物及法則的能力者,即悟性及靈性。

如果想明白這一點,那麼接下來我們在來想一下,大家所“戀”得“智”,到底是如何呈現出來的?

最顯而易見的思路是「有智的人一定是“強者”。」

那麼“強者”該如何定義?

智商能否與世俗定義的成功直接掛鉤?從而推導出智商高就能成功?又或者跟學歷背景掛鉤,從而推導出高學歷就是“智”?可如果ta依靠的是記憶和做題技巧從而獲得高分進入好的學校是否可以認為是“智”?再或者賺錢能力很強,爬上更高的權力位置的人是否也是“智”的象徵?

如果是,那麼戀得到底最後是什麼?

是戀Ta的廣覽詩書,肚中有墨?還是戀Ta的財權傾朝,隻手遮天的本事?

後來我就逐漸意識到,關於“智性戀”這一詞的邊界非常模糊,甚至很大程度上是不成立的。

這更像是一種自身並不具有,卻企圖將自己的期待加諸於他人身上,希望通過與他人產生深度的親密關係來變相獲得所有滿足自己期待的「智」的標準。

當然這種想法無可厚非,畢竟曾經我也踩過類似的坑。

我在二十出頭的年紀時,“喜歡”那些年齡和閱歷比我大許多的人,完全不介意外表,甚至還要和那些外貌協會的人劃清界限,表達自己的另類品味。

那會兒我剛踏入社會經常遇到比自己厲害的人,遇到一個就跟我媽興奮地分享說誰誰誰好厲害,我很喜歡對方。

我媽當時給了我一記白眼,對我說了句: “你就是這山望著那山高,遇到一個優秀的人就愛一個,你這樣下去怎麼行?”

可無知如我,哪裡聽得進去我媽的話,只想著和一堆聰明優秀的人約會,畢竟我追求「顱內高潮」的感覺,每次都讓我酣暢淋漓,以至於我誤認為那就是愛情。

每次聽他們高談闊論分享自己的經歷心得,就能讓我兩眼放光,充滿崇拜。

當時,跟比自己年長八九歲的人約會,天真以為自己是真心喜歡人家,可沒多久你就明白,你當時以為的“喜歡”,其實根本談不上“喜歡”,你只是愛慕那些你沒曾擁有的東西,被蒙蔽了雙眼罷了。

回憶青少年的時光,忍俊不禁。對她的想法我也無法多加指責,畢竟她的經歷和閱歷都不足夠讓她理解到底何謂“戀”。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驗閱歷尚淺的自己逐漸明白來了一個道理,與其把期待加諸與對方身上,不如把對“智”的修煉放在自己身上,因為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在未來的戀愛中避開一個坑——因為對方的“智”而選擇對方。

舉個具體點的例子,如果你本身學歷背景都不錯,社會地位、經歷、閱歷、財力都不錯,那麼在擇偶上,你內心對一些東西的慾望和訴求反而可以被打到最低,而是從一些更純粹真實的緯度上去思考是否要和對方相戀。

你戀得大概率不是Ta對外呈現的一些東西,而是更關注對方的靈魂和內裡,關注對方是否跟你聊得來,有默契等等。

所以“智性戀”在我看來,並不是一個百分百的好事,相反,可能存在比較大的風險,尤其是當你對“智”的理解如我上述那般。

更壞的結果可能是,當你年少時選擇了一個符合你對“智”所期待的人,與之步入婚姻,得到了你想要的一切後,意外出現一個讓你重新認知“情感”的人,這時候在情感上的痛苦可能就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我在上一篇「黃金年代」寫過,在20~30歲的階段,我不考慮婚姻和生育,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得逐漸去學習和感悟大量我在課堂上根本學不到的知識。

比如愛情到底是什麼模樣的?

我和不同人在一起時的狀態究竟是怎樣的?

我對一個人有好感,這種好感因何而來?

如果有一天ta一無所有,我還願意陪伴ta嗎?

我喜歡的,到底是對方的什麼?

我的大腦會時常出現一個人嗎?

我會為怎樣的人傷神落淚?

我會不求任何期待只要看到對方就很開心嗎?

我會為一個人無條件的付出,不計後果的愛ta嗎?

……

愛情的命題會貫穿人的一生,這個命題難道不值得花時間去認清嗎?

那麼,談完“智”這一個單一緯度,我們再圍繞“愛情”去展開聊一下。

事實上,我喜歡也欣賞擁有“智”的人,無論是“智商高”或是“有智慧”,但如今我非常分得清楚我對於這類人的情感沒有任何男女之情,更沒有原始的衝動,那種喜歡之情是更願意與對方結識並成為朋友,而非戀人。

走到這個人生節點,我所接觸過的形形色色且擁有智慧的人實在是太多太多了,每次跟他們對話聊天我也能酣暢淋漓,顱內高潮,我依舊很享受大家在交流對話中無數靈感和思考外溢的瞬間,可那些美好的感覺和體驗和荷爾蒙無關,更和愛情沒有半分關係。

而愛情需要的是什麼呢?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

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慾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

親密是指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

承諾指維持關係的決定期許或擔保。


你會發現這個愛情理論裡,沒有一條是和什麼“智”所相關的,那麼我們不妨再思考一下,當你說你愛對方的時候,你到底愛的是什麼?

是對方身上一切吸引你的閃光點,還是你跟對方在一起時說不清道不明的一種感覺?又或者你可以在對方面前很輕鬆地做自己? ……

“智性戀”有一個最大的陷阱就是放大了“智”在愛情中的佔比,從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人成績拔尖,智商高,可對方傲慢自大,人際關係一塌糊塗,對人情世故一無所知,那麼你是否願意與之相戀?

如果一個人在智慧、智商上都非常出色,但在性能力上有缺失,性冷淡或者性無能,或者跟你性生活完全不和諧,那麼你是否願意與之相戀?

如果一個人頭腦聰穎,滿腹經綸,但性格孤僻,不願與人往來交談,情緒時常不穩定,那麼你是否願意與之相戀?

當然,我舉的例子聽起來極端,但都是在現實世界裡真實上演發生著的,並非杜撰。

說這些,只是希望提醒“智性戀”的朋友,想明白一些問題:

1、當你說自己是“智性戀”的時候,你所理解的“智”到底是什麼意思?是否可以有更具體的對該詞語的描述?

2、你在擇偶上的第一需求優先級真的是“智”嗎?如果不滿足這一點就不再考慮任何其他優勢了嗎?如果滿足這一點,就可以為此降低諸如“外貌、身高、性格、性能力……”一系列額外因素嗎?

3、你是否認為愛情發生最重要的因素是對方必須有“智”?

4、你曾日思夜想怦然心動過的人,你認為ta具備你所需要的“智”嗎?你對他產生感覺的一剎那是因為ta的“智”在起作用嗎?

5、如果你是“智性戀”,且與符合你期待的人相戀,那麼在什麼情況下你認為會有分手的可能性?如果這是你不可忍受對方卻無法改變的,你是否可以為“智”而遷就妥協?

以上問題,都可以認真問一下自己。

回到我自身,決定我喜歡一個人的因素,反而不再是“智”優先,我更遵從自己的本心和感受。

當你和一個人相處在一起的時候,即便對方沒做什麼,你天然就很開心,情不自禁地咧開嘴笑,內心緊張如同小鹿亂撞一般,理性甚至都已經下線,你會對ta產生大量思念和幻想,那麼這種情感本身就是最原始的、本能的一種情感反饋。

如果對方恰好幽默有趣,能把你逗得哈哈大笑,又能跟你聊得來,或者能額外帶給你很多的知識和思考,那麼這些都只是在情感形成時的加分因素,讓我對這段感情更加著迷罷了。

後來我意識到自己是個“膚淺”的人,因為會讓我怦然心動想要戀愛的人真的都是別人眼裡的帥哥,只是以前我不願意承認,不對自己誠實罷了,所以我肯定不是什麼智性戀。

那是否到了另一個極端呢?我覺得也不是,畢竟我真戀愛也不會把外貌放在最高的位置。

比如Ai,他的確不符合我的審美,可也不醜,當初match他的動機反而和外表無關,相反我很欣賞他性格里的幽默風趣,喜歡他面對困境抱有的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而更重要的是他能接住我最低谷最糟糕的模樣,並向我提供極大的能量,他對我包容度超過我的想像,否則如果我純粹用一個維度衡量,那我們是沒戲的。

因此,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很簡單,我認為一個人可以“智性戀”,把“智”作為第一優先級去擇偶完全沒問題,但如果直接把對“智”的偏好和崇拜粗暴歸同於愛情,就容易掉進一個巨大的陷阱中。

“智性戀”是個美好高級的詞,可它不等同於愛情,不要身陷囹圄被這個詞蒙住了雙眼,一味追求而因此錯過真正的“愛情”發生。

如果愛情可以單一歸因,那麼世間就不會有那麼多為愛傷神的男男女女了,也恰恰是因為愛情的發生簡單又有著令人捉摸不透的複雜,才使得這世間存在那麼多關於對“愛情”的思考與形形色色的愛情故事。

不過,恰恰是因為“愛情”的存在,才為生而為人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意義。

沒有體驗和經歷過愛情的人生,多少是有缺憾的,無論在愛里,苦澀折磨或是甜蜜美好,都值得不計回報的去大膽體驗和嘗試。

去愛吧,就像從來沒有受過傷一樣;

唱歌吧,就像沒有人聆聽一樣;

跳舞吧,就像沒有人注視一樣;

工作吧,就像不需要金錢一樣;

生活吧,就像今天就是世界末日一樣。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Dance, like no one's watching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

Sing, like nobody's listening

Work, like you don't need money

Live, like you're on heaven on earth

《去愛吧,像不曾受過傷一樣》

——艾佛列德.德索薩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