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派Masses
多数派Masses

诞生于这个大时代,反对一切压迫和宰制的青年平台。关注思想交锋、社会运动,关心工人、农民、女性、全球南方等被损害者的真实处境,也通过写作和实践去想象、去创造别样的社会。网站:masseshere.com

社會|Privilege事件:與高傲一起盡數體現的還有無知與冷漠

privilege事件體現了典型的“精英的傲慢”。他們認為自己接受的教育,讓自己看待事物眼光柔和,而未能得到良好教育的人,就永遠只會吶喊社會不公。在合理化不公平制度的同時,他們還要求受害者不僅接受,而且認同和順從制度。
(網絡圖片)

文|凌淵

近日,一條微博在網絡上引發熱議。雖然博主談論教育和特權都不得要領,但是其言論卻十分典型,尤其體現了“精英的傲慢”。目前,網上的議論主要集中於“雙國籍”、“直升清華”、“博主的道德品行”等方面,關於微博內容的詳細討論較少。所以,我想針對事件進行評論,談論博主話語中的謬誤及其潛在影響。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被漠視的結構性不平等

博主很明顯忽略,或明明知道而認為微不足道的事實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像不僅真實存在,更深刻影響著莘莘學子:城市普高升學率大於鄉村;重點學校持續獲得傾斜性投資;不同省份考生上985、211高校面臨競爭壓力不同……諸如此類的事實,都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表現。在承認這一前提的情況下,思考博主的言論,就會發現其中明顯存在問題。

博主讚許朋友只顧努力學習,而不抱怨社會不公的態度,並且表示網民看待自己的方式是錯誤的,這些強調結構性不平等,對博主與ta的朋友們所享有的privilege持批判態度的網友們甚至令ta“噁心”。博主更進一步“高傲”地指出,並不是結構性的不平等,而恰恰是網友們對不公平的認知,對自身境遇的理解,阻礙了他們提升自我價值。

這套倡導大眾相信、尊重自己,忽略教育不公,依靠個人努力獲取成功的說辭,在現實中屢見不鮮,然而,其勵志表像下暗藏陷阱。迴避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客觀事實,不提環境的重要性,將決定境遇的因素和責任完全歸於個人,是在默許這種社會不公,將責任不恰當地轉嫁給個體和家庭,減輕由稅收支撐的國家及社會機構所應該承擔的責任。

這種思想忽視受害者不但承受著教育不公的命運,而且已經在承擔自我選擇的代價——若沒有文化、經濟資源作後盾,所有的不幸和失誤都會實實在在地衝撞到他們的命運。

更險惡的是,這種說法還要剝奪受害者的話語權,抹殺其自身的努力,讓人將身處糟糕境遇歸咎於自己不夠努力,承受不必要的心理、道德負擔,同時輕視環境影響,難以思考改善環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從而使人成為溫順、便利的工具。

情緒作為“正能量”

博主說特權對人的影響在於讓人學會善良,自己看待事物眼光柔和,不會將人視為競爭者,而那些沒有獲取良好資源,叫囂教育不公的人,內心冷漠刻薄,充滿嫉妒。她認為自己溫柔善良,不會嫉妒和乾預他人,相較網民,在道德、理念、情感方面都更為優越。且不提她的自我認知是否恰當,這段話中評判情緒的部分值得一談。

情緒往往伴隨外部事件產生,弱化或無視事件影響,孤立地評判情緒是不合理的。情緒不能被簡單區分好壞,也不能決定個人品行優劣。在遭遇不公和傷害時,陷入痛苦;在發現他人由於社會結構的不公平而擁有自己不具備的資源時,產生嫉妒;在他人向自己炫耀優勢並表示輕蔑和厭惡時,感到憤怒……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如果你不感到憤怒,說明你沒有足夠關心。這一標語首先在女性主義運動中被提出,並在後來的社會運動中反复提及。對不公平帶來的傷害感同身受進而憤怒是人類可貴的同理心,亦是促動社會改變的情緒動力。 (網絡圖片)

只要存在不公平的現象,人們面對教育話題就會懷有負面情緒。有些人宣稱消除負面情緒可以讓人集中精力改善現狀,獲取更好的生活(這也是許多輿論將批判性論述冠之以“負能量”之名並加以鞭撻的邏輯)。然而,有限的資源輔以不均衡的分配方式,幾乎確保了部分人的落敗,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讓所有人平等獲利。哪怕每個人都樂觀積極地努力學習,也一定會有人在競爭中落選。

所以,個人抑制負面情緒,既不能保障發展前景,又不能解決現實問題。相反,悲傷、憤怒、嫉妒等一般被認為是不好甚至不正確的情感,在現實中是可以具有效用的,它們可以促使個人思考和行動。從權利、利益及合理性的角度思考,負面情緒都應該被正視而非消滅。當人體會到負面情緒,自然會去回顧情緒來源,分析現存問題,思考解決方法。在此過程中,人可以辯識出外界施加的壓迫,了解自己和外界的關係,產生反抗和擺脫壓迫的意願。就算暫且無法改變環境,一旦產生抗爭意識,人就可以主動尋找涉及問題的信息和資源,持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考慮有效的干預方式,最終可能會做出行動去影響現實。

情緒可以將人引向抗爭道路,這才是既得利益者抹黑情緒的原因,抗爭者往往站在他們的對立面,破壞他們的真實願景——順從平民構成的穩定社會。所謂主流群體,披著溫情正能量的外衣,極力批判負面情緒,指責懷有情緒的人,逼迫其停止表達情緒,讓情緒成為恥辱烙印,就是在抑制抗爭意識萌芽。禁止人們感受和表達情緒,阻斷從情感到思考與行動的通路,是既得利益者及其擁躉實施的文化霸權。

教育何為?

博主認為,自己接受的教育,讓自己看待事物眼光柔和,而未能得到良好教育的人,就永遠只會吶喊社會不公。

如果所謂附帶特權的教育,可以讓人無視社會上不公平的現象,否認其他群體遭受苦難的現實,拒絕理解認知範圍外的事物,那就絕不是好的教育——那不是培養人的教育,只是培養奴隸和勞動機器的教育。教育應該為人提供豐富的知識、資訊和思想資源,讓人可以獲取的滋養不僅來自於環境而是整個世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擺脫環境造成的認知和思維局限。在人了解真實、複雜的世界之後,再去想自己對社會的期望,自己願意選擇的道路,思考狀態和抉擇效果都會和蒙昧時期不同。教育不是人獲取知識和啟發的唯一途徑,但教育理應是非常高效和重要的途徑。

知識壟斷資本主義與大學。 (圖片來源:https://marxistsociology.org/2020/12/intellectual-monopoly-capitalism-and-the-university/)知識壟斷資本主義與大學

或許在具有特權的人看來,他們是完全自主和自由的。他們只需接受和擁護現有的秩序,扮演好自己天生的上等人的角色,就能“自由的生活”,並且獲取最大的利益。但以更廣闊的視野來看,他們是環境的奴隸,他們無法擺脫自身處境和社會現狀去思考問題和選擇思想。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也只是讓他們順從自身所處的環境,而並不是從現有的社會秩序中尋求解放和自由,進行獨立的自我反思和批判。

儘管這些人十分鄙夷和厭惡批判者,彷彿他們永遠隔絕所謂的卑劣情感,但他們也大概不像自己宣稱的那樣純良。一方面,他們可能長期沉浸於自己較他人優越的認知,遇到不認同的觀念,無法拋棄優越感去思考合理性,就只會拒絕它們,並判斷它們是錯誤或低劣的。另一方面,他們依賴既有地位和優勢,幫助其他人群需要放棄部分利益,若不願放棄,他們的選擇就會受限,所以他們或許不能接受其他人表現得更勇敢和自由。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在有意無意的維護自己的地位,維護現存的剝削制度和社會的不平等。

無論是愚昧、狂妄還是嫉恨,亦或是自私,大約都不是他們願意接受的評價,承認就意味著他們本質上不比自己蔑視的人優越。掩飾自身缺陷是人之常情,然而他們攻擊發表異見的人,掠奪道德高地的行為,是應該予以回擊的。

最後需要說明,以博主為代表,運用這套話術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在合理化不公平制度的同時,還要求受害者不僅接受,而且認同和順從制度。表面上,他們污名化受害者,只是因為認為受害者不夠努力和優秀,不配公開表達意見,討論公共議題。然而,他們的恨意還在於,受害者居然敢不思在不公平的結構中脫穎而出,而去質疑結構本身,妄圖抹消他們的優勢和特權,實在是大逆不道。

這是偽善和自負的表象之下,真正的傲慢。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