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16號
澳門學16號

澳門90後|社會科學碩士|財經媒體|澳門研究| 生活瑣事

六个二维码的反思:何为不止于科学的科学传播? |Communicating Beyond Science (附英文版) #投稿07

2022年7月8日,当一幅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发布的资讯图文出现在我的FB动态消息时,我的颈不由自主地贴近了电脑屏幕,眼睛睁大到快要掉出...
作者: Anna Au (公共卫生学者)

English Version

2022年7月8日,当一幅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发布的资讯图文出现在我的FB动态消息时,我的颈不由自主地贴近了电脑屏幕,眼睛睁大到快要掉出,眉头则深锁成一座让疑惑走进我脑袋的楼梯。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六个二维码会同时出现在一幅资讯图文中。这不可能是方便或清晰地向市民传达资讯的方式,因为市民必须多花精力细阅每个二维码下的一字一句,才能识别和扫描到正确的二维码并正确地找到所须的服务和资讯。在这波疫情已造成重重压力的情况下,市民又再承受多一层不必要的压力。

所说的「六个二维码资讯图」(Image: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应变协调中心)

当各种COVID-19的资讯仍不断流通与转发,而这幅资讯图文是想让市民更快地找到正确资讯,六个二维码却同时出现,它达到的效果恐怕只是让市民更眼花撩乱,甚至会令市民扫错二维码,然后紧张地再花时间细阅资讯图文去找出正确的。这不就是反效果吗?

真实和有用的资讯无法被轻易找到时,这些源源不绝的资讯只会让人觉得讨厌与沮丧。试想想,我们每刻都在寻找有用资讯,难得找到相关的,隔天却因过时不再适用,然后又必须重新搜寻。这是一个资讯恶性循环,无法逃脱又无可奈何。难怪每个人都对政府的做法有不少意见。

但今天的讨论重点不是政府的防疫措施,而是政府如何发布关键资讯。进入正题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下何谓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

科学传播

简单来说,科学传播就是向大众解释科学及相关知识的专业。科学传播的四个主要目的是:一、使大众明白日常生活的现象,并令其能自主地根据科学证据做出知情的决定;二、启发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兴趣及相关职涯发展;三、建立开放和理性对话的基础;以及四、巩固民主进程。

因应不同的目标对象,科学传播在内容、格式、语言、语气,甚至科学传播者的类型都需要因应设定目标而改变。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目标对象毫无疑问地包括所有不同背景人士,因为大家都亲身明白要想在疫情活下去,每个人都要依靠现有的最佳科学证据去行动。

我们每天不断地寻找和接收资讯,即使知道这些资讯可能是错误或不完整的(Image: unsplash@robin_rednine)

1980年代期间,不少科学机构或科学家以「资讯欠缺模型」(information deficit model)去解释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在此模型的假设下,社会大众因缺乏科学机构或科学家的重要科学知识而产生相关知识需求,这同时表示资讯只单向地由科学机构或科学家传向社会大众。

资讯欠缺模型受到许多科学传播者的批评,因为它无视了社会的复杂性,并将社会大众仅视为被动的资讯接收者。随着互联网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的兴起和普及,这些对资讯欠缺模型的批抨更显得正确;然后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也续渐普及,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和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亦随之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此后,我们每天不断地寻找和接收资讯,即使我们知道这些资讯可能是错误或不完整的,却几乎没有一个议题是我们完全没有听闻过的。

那么这对科学传播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情境模型」(contextual model)比资讯欠缺模型更能让人了解科学传播中的真实动态。情境模型视每个科学传播活动为不同的「情境」,而因为不同的情境就会有不同的特征,所以科学传播者须视科学传播为与不同受众(如观众、听众、读者等)的对话。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接收到同样的资讯,而他们对同样的资讯也会有不同的了解以及想法,所以单纯地认为有一种万能的科学传播方式是错误的。

「情境模型」强调不同受众应用不同的对话方式(Image: unsplash@tengyart)

因此,科学传播者必须先了解受众间的细微差别,听取受众的意见,明白他们不同的背景、兴趣、需求和对他们重要的事情,进而因应不同的「情境」,有效地使用不同的方式去实践科学传播。

政府应该如何实践科学传播?

让我以文章开头提到的官方资讯图文进一步说明。这幅资讯图文的目的是让市民在网络上找到所需的服务,但市民实在需要花太多时间去细阅图中字句,才能从六个二维码中找出正确的一个,再以手机扫描才能被引导至所需服务的网站。明显地,它既不简洁又不易明,市民也不能快而准地获得资讯;相反地,好的资讯图文是简洁的,并能让受众在看到它的那一刻就找到资讯及指引。

要改善这一幅资讯图文,设计者应减少二维码的数量至一个,而这个二维码应引导市民到一个页面,让他们选择原图提及的六项服务中的所须服务。此外,用手机或电脑屏幕上参阅资讯图文的使用者经验(user experience)与参阅贴在墙上的海报大为不同。如果要透过社交媒体发布资讯图文去展示步骤和过程(例如:正确使用各种口罩和正确洗手的步骤),可因应情况将每个步骤的图片制作成适合屏幕显示比例的个别资讯图文。

KN95口罩风波,是另一个突显政府资讯说明不足的事件(Image: unsplash@sushioutlaw)

另外,每当实施新的预防措施时,政府应同步发布相关的详细指引。 6月期间,市民已经可以购买到KN95及相等级别口罩。在大概一个月后,因应社区爆发,政府要求市民佩戴KN95口罩。但新规定推出不久后,它的严重缺陷便一览无遗。

在KN95口罩开始大量发售及社区爆发之间大概有一个月时间,政府却没有把握如此充分的时间制作及发布容易明白的内容向市民解释此种口罩的科学性,于是市民只好自行搜寻关于KN95、N95、FFP2及KF94口罩的资讯。当政府终于推出「进一步指引」时,市民早已经根据自己参阅的资讯决定了何种型号的口罩最适合自己,所以政府的「进一步指引」实际是对市民生活的「进一步干扰」。

如果政府在6月时有把握时机发布资讯,让市民为社区爆发做好准备,市民目前的「进一步不满」也大概不会如此强烈。

另外,由于澳门有不少移工,所以另一件官方应该做的事情是以其他非官方语言同时发布资讯,使不同的社群能够同步接收到关键讯息。目前为止,大部份的资讯仍然是以中文为主,而将资讯翻译成其他语言,对官方来说,似乎仍然是一件后知后觉的事,或者得依靠相关社群的自发组织进行翻译。

有媒体统计发现,官方的疫情资讯语言包严重失衡(Image: Error451)

在这种资讯不平等的情况下,未能流利使用中文的社群就不可能像本地的中文使用者般,快而准地根据预防措施行动,所以若预防措施要成功,预防资讯需以多种语言发布。

科学传播的秘诀

当然,理解并能够解释科学现象是其中一个必要条件,但良好的科学传播远不止于此,本文仅能浅谈这门错综复杂的专业。诚然,良好的科学传播毫无疑问必须以人为本,所以其第一步非为制作内容,而是主动去咨询及听取受众的意见和了解他们的难处,然后根据对他们的了解,用同理心来制作内容以回应及解答人们的需求与疑问。

最后,我希望大家能记住科学传播的秘诀:聆听和同理心。

#文章篇数:1️⃣2️⃣3️⃣


🔴 Patreon |👍脸书专页|👂 Podcast📣 征文启事|📨电子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在帝國邊陲講故事

澳門學16號

四個社會科學和歷史背景的作者,嘗試訴說一座名叫「澳門」的看不見的城市。它的故事不止關乎自身,也關乎背後的帝國和邊陲。 👇我們的故事|Podcast|免費電子報|Patreon https://linktr.ee/macaology_empire

43252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