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櫥。Sho 的路上觀察手記
私櫥。Sho 的路上觀察手記

日台文化研究者,個人旅遊愛好者。廣告人,行銷人,(希望成為)作家,譯者。 主要出沒地:方格子 https://vocus.cc/user/@midnight Matters 的更新會比方格子慢,因此歡迎優先追蹤我在 Vocus 的連載喲!

台湾广告业的新创路(1):开始做自己的嫁衣

在国外,广告业的服务范畴早就脱离纯广告,走向以设计新服务/ 产品的思维,帮品牌达到沟通目的。这种「脱广告」的表现手法,有时甚至会创造沟通以外的惊喜,为品牌带来莫大助益。能做到这种服务的公司不一定把自己定位成「广告业」,有些会定位在创意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我在前任广告公司时,每每对客户做简报,也很喜欢这样介绍当时任职的公司,觉得公司多了些高度和未来性。

不过说归说,在台湾,这条路真的很难走。我们都是在起跑线上死过的那一群。

或许台湾市场小,特意做这种创新操作,未必能获得足够回报,稍加计算就会令人却步。而正因台湾市场小,就算是国际品牌,分配预算也小,根本做不起产品。在ROAS 当道的年代,最后客户拍板的投资大多花落成效型广告。

来自甲方的限制并没有让乙方的工作变得更加顺利,反而日益艰难。预算持续下修,唯有对品质和成效的期待不变,而且还时不时希望能看到点「新东西」。乙方利润本就不高,这种风气兴起后,对许多财力不雄厚的公司造成冲击,甚或导致关门。

然而此等焦虑也不只影响独立公司,只能说他们首当其冲。拥有富爸爸的大公司们也会紧张。当获利变薄工作量没变薄,如何支撑得起大规模的团队?

于是这几年,许多公司开始寻找新的出路。不论做媒体,做内容,做AdTech,他们希冀着用「社内创业」的方式,找一条新的获利之路。

我曾看过、或置身在这种「社内创业」的环境里很多次,遗憾的是,9成5都会失败,0.5则缩小成比当初预想的规模更小,但还可以勉强活着,算是最好的结局。但是为什么呢?通常会被调度做「社内创业」的,都是老手中的老手。难道「新创」就真的是「年轻人」才玩得起的玩意?

本篇系列文,我会把过去从旁观察、或亲身经历中发现过的错误,条列出来,并说明如果重来一次,我会怎么调整。

当然,即便是基于错误经验上的学习,感觉好像比较靠谱,然而市场变动太快,也未必就能够成为致胜秘笈。成功除了建立在前车之鉴上,更建立在如何将知识内化后优化成适合自己团队的版本。创新如果没有来自全团队的自觉与支持,那么这条路将会更加难走。我也期待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可以分享更多失败心得和故事给我,让我们一起扩展知识圈。

接下来的文章我会谈几个主题:

1.社内创业时的常见误区:取舍困难的idea 与MVP
2.可能会压垮你的行销和营运问题
3.要借力使力,而不是狂练臂力


敬请期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