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越
羅越

日文譯者、撰稿人,自稱“日劇愛好家”。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職日本時尚雜誌《with》、《美的BITEKI》中文版編輯。每週更新,歡迎追蹤。Notion頁面➡️ https://luoyue.notion.site/adabf4a190044417b01f803edf92b7b4

Roam Research好在哪里?对比Evernote、Notion,电子手帐「御三家」及Roam实际使用案例分享

寻常人生里,大人、小孩的分野通常是有没有成家。当然与性有关。

小时候不免痴想只要没结过婚,过年或儿童节便可一直收红包,不用给出去。人生中,这种跨越式的进阶时刻还有很多。会外语也可列入,毕竟语言公认是一扇丰富人生的窗(假如要界定如何才算「会」,梦境全说外语吧)。近年来,大概只有Roam Research的出现如此改天换地。




有一则消息广为流传,芬兰取消了中小学科目,不再有语文、数学之类的区分。这显然是个误会。基础的科目不会消亡,芬兰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试图从传统科目(Subject)切换到以主题(Topic)、现象(Phenomenon)为主轴的教学。那么何谓主题、现象教育呢?以「芬兰独立100年」这一课程为例,在传统教育中,它通常被归入历史课的范畴。重新构建后,学生不仅能通过课程学习历史、地理知识,还将练习语言文化、音乐戏剧、烹饪手工、视频剪辑等多方面的技能,寓教于乐的同时也更务实。 Roam的颠覆性也与自下而上有关。

在Roam出现前,Evernote、Notion是最具代表性的两款「笔记」应用,在我看来,它们都是数字时代的「手帐」。 2020年9月,Notion正式向Roam Research宣战,Evernote也携10.0昭告天下「大象」回来了,电子手帐「御三家」火药味十足,「资料室vs生活操作系统vs第二大脑」的战争正式打响。这3款应用分别有什么特点?擅长何种使用场景? Roam的优势又在哪里呢?

先说Evernote(简称EN)。在EN这头大象出现前,大多数人还在使用系统自带的文件体系,即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或Mac的「Finder」。当我们需要处理转瞬即逝的灵感、随手记下的备忘、书上抄录的好词好句等轻量化内容时,EN的确是利器。打个比方,层层叠叠的文件夹就像大房间套着小房间,里头等距码放各色物件;而EN所做的相当于在房间里预先安装好资料架、文件柜。

EN的优缺点相当明确,所谓的祸福相倚吧。它易于接入,不少平台、APPS都与EN联通,一度使其成为信息的中转站,这也带来臃肿、延迟高的顽疾。在2011年开始使用EN后,我从未付过费(每个月卡着60M精打细算),先后尝试过Simplenote、Zoho的Notebook、Agenda等替代品,Ulysses、Bear等书写工具也是与EN一脉相承的。

终于,EN推出全新的10.0版,界面焕然一新,编辑、搜索功能重做,底层代码的调整也让操作感更轻盈。在多年的低潮期后,那头大象说它回来了。 EN的未来仍然值得期待,毕竟任何住家、公司都需要一间资料室,定期粉刷墙壁、清理灰尘也是必要的。可惜的是,资料室以外的区域,早就被Notion全面接管了。

一开始,我以为Notion(简称NO)是Evernote与Google Docs的结合体,NO跟上了多人实时编辑的浪潮,使其能胜任小团队的协同作业与沟通,与Trello、Slack等平台分庭抗礼。关于产品定位,NO官网给出了一个相当准确的定义,NO的目标是成为你的「LifeOS」生活操作系统。

如同一台智能手机,NO的模块化设计好比在手机里安装特定功能的软件。数十种预先订制的模板鼓励用户发挥创造力,从中挑选、修改、优化,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操作系统。一时间NO几乎无所不能,只要用好数据库,记账、备忘录、TODO……绝大部分「效率APPS」的功能都能在NO中实现。

推特上有人一针见血指出不喜欢NO的原因:我只想拿一张纸、一支笔写点东西,你却硬塞给我一架宇宙飞船。完全同意! NO固然机关精巧,给了用户乐高积木般的无限自由度,却并非所有人都以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看待生活。 Roam Research(简称RR)恰恰是反过来,用一种自下而上的态度,野蛮生长起来。 NO宣布支持反向链接、用「+」或「」新建页面。这明显的「借鉴」行为迫使RR创始人展开反击,他说2019年冬天曾经因为资金枯竭找NO谈投资(似乎开价30万换1成股份),NO拒绝时说他们不缺点子。如今,大量用户愿意每月支付15美元或直接付500美元购买5年使用权,NO的出手更像是在防守,阻止用户外流。




Roam Research的出现与德国学者Niklas Luhemann的Zettelkasten卡片盒笔记法紧密相连。实际上,RR这类大纲式APPS早就有了,WorkFlowy是其中的佼佼者。大纲式书写通过层级厘清思路,简洁的界面帮助聚焦特定段落,操作极其迅捷。 RR在大纲基础上融合了Bullet Journal子弹笔记、卡片盒笔记的优点,更贴近大脑网状的运作方式。试想每一段话、一个想法都是一张卡片,卡片不仅存在于时间序列中,同时也被归入不同的主题,卡片间可相互进行关联,这一切在Roam中极为便利。

Evernote大家多少听过、用过,无需赘述;Notion比较两极,轻度使用场景太多APPS能取代,复杂的进阶功能三言两语说不清;Roam Research出现最晚,最小众,以下是我的几个实际使用案例,希望借此抛砖引玉。

1)备忘录是效率APPS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开发门槛极低,Roam当然也能胜任TODO、备忘。今天,我把自己的「日剧开播时间备忘录」从Apple Notes转移到了Roam。苹果自带的备忘录(图右)一直是我的「草稿本」,存放无需备份的文字或图片,转移至大纲Outline式的Roam后(图左),层级更分明,追完一季后可将「[20秋]」下的子条目收起。

2)另一个用例是,「阅读清单」。我用Roam的大纲层级将待读的书籍分成畅销书、语感、进修、专业等几个大类,大类「语感」又分中文、文体等小类。每个小类中有多少书待读一目了然。点击「[]」中的书名将跳转至该页,类似Wiki百科。

3)为了记录每天的三餐、饮水与睡眠的多寡、心情的起伏等等,我曾经尝试过不下10款APPS。尽管这些应用的UI界面设计精美,还会自动生成数据图表,「热度」却很难超过「三分钟」。起先总是「不小心」忘了记那一笔,接着便会产生怀疑,直到不再用它们。如此循环往复。 Roam的另一大特点是默认的每日视图,如同常见的「一天一页」纸质手帐。我的用法是,每天早晨贴入一套预先写好的模板,在「朝花夕拾」栏目下做「日常记录Lifelog」,接着记录当天阅读、追剧、看节目等的收获。点击「#天气」后,打有该标签的内容将全部列出,便于追踪回顾。

4)我从来不写日记,小时候得到一本特别漂亮的笔记本,也不过坚持一两个月就放弃了。意想不到的是,每天按照模版用Roam进行记录使我变相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 Roam几乎是我连续使用最久的应用,超过任何一款致力于培养好习惯、记录日常点滴的APPS。

对比这三类应用,有人说:偏爱Evernote的是图书馆员,他们望著书架上整排整排的书,怡然自得;偏爱Notion的是建筑师,他们已在心中画下蓝图,跃跃欲试;偏爱Roam的则是园艺师,每天感受着花园开花结果的过程,浇水松土。我想,如果EN是一间资料室,NO是一套生活操作系统,那么RR就是数字化的「第二大脑」吧。

太多APPS止步于收集信息、资料,无法帮助人们思考。 Roam鼓励卡片之间的「对话」,与过去的想法、笔记对话,与自己对话,通过书写发现差别,令思维得到深化。正如《How to take smart note》一书作者所说:

「You might want to write the note already in dialogue with pre-existing notes, so really treating your system as a dialogue partner and answering to the note you're connecting the new one with,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to just collecting. 」




最后,让我们回到芬兰的教育改革。从前的教育带有浓重的自上而下、层级制的烙印。 Evernote等上个世代的应用复制了现实世界中的文件、文件夹和资料柜,它们自上而下,先设定主题,然后进行填充。如今,我们不再需要频繁地打印、传真文件,为什么还要依赖于A4纸般的页面呢?

语言或许是线性的,但人的思维不是。

RR更接近大脑、思维的真实运作,彻底颠覆了文件,将内容打散形成网状结构,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帮助你组织自己的想法,并使其充分碰撞、关联,最终汇流到一起。 Roam Research突破维度的创见就在这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