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ing
javaing

努力去做但不在意結果

昆德拉与唐诺

端午连假去看了米兰昆德拉的纪录片, 对他只有模糊的印象,<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也没看完。导演由于昆德拉不给访问是出了名的,他找了很多周围的文友, 剧场导演,剧场演员,文学评论者,甚至哲学家访谈。原来昆德拉是信仰作者隐藏论的,他觉得作者要说的话都在作品里,而在伽里玛七星文库他的书没有作者生平,只有作品表列。

原来在他流亡之前,就已经是布拉格里闪耀的存在,里面有一个旧识讲,有这样一个人光是和他相处,知道其存在就能够影响自己,看到这段还蛮感动的,让我想起我的瑜伽上师Yogi桑,光是在他周围心就已经是开着的。

用小说来思考


看了之后有点惭愧,之前捷克议长来台,我只知道用捷克啤酒感谢,也知道哈维尔,天鹅绒革命,还有可能从马芳那听闻的宇宙塑胶人(原来他们来过台湾,还跟阿扁总统会过面)。我没联想到,媒体报导也没提到。

原来对昆德拉而言,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象征一个西方小国落入坏的一方之手,西方国家不应该久而久之习惯下来,捷克跟西方是共享文化,精神价值的。让人想到近期俄罗斯又把坦克开进邻国。

唐诺文章也多次提到昆德拉,而且感觉本地读者有点太早盖棺论定,并没有跟后来的作品,太过武断的认定。

"内举(或内毁)不避亲,这里想起来某个晚上---我的小说家老友张大春极惊讶我还读昆德拉,我(以及在场的林俊颖)则惊讶他已完全不读昆德拉,包括他日后「规格」较小但稠密度准确度更高的小说和<帘幕>,<相遇>等文论,林俊颖还极郑重的跟大春保证,这是比<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更好看更厉害的昆德拉。但我知道大春是「对的」,这是当前阅读选择和文学评价的主流看法(可不只限于一般读者),而扮演大春临门一脚的,我猜,一定是<布拉格精神>这本书(凑巧是只大春敷人叶美瑶主选主编),这书有水准不错的年轻人意见和可想而知质疑,还援引了某种国族正当性,受苦者受难者的正当性,有额外的道德力量汇进来,也因此,昆德拉稍后更远离布拉格,但更深入文学共和国的作品便不只是老衰颓弱而已,还隐隐指向虚矫和败德,这提供了我们一个「正好可以不必再读昆德拉」的舒舒服服理由。 "
~<求剑>, p.125

"当然不只台湾,台湾只是更明显些罢了。从关心的东西到阅读的方式,习惯及其结果,处处显现着年轻的性格倾向及其偏好,不仅反映于不同书写者的关怀选择上(比方大我十岁以上作家的书不读),也呈现于同一书写者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纪作品的评价选择上--更多时候,阅读止于书写者较惊动世界(大声讲话),也比较虚张声势的那部作品,但往往也是他尚未抵达自己书写巅峰时日的作品。像托尔斯泰,当然是战争与和平而不是更好的,好得如此明显的<安娜.卡列妮娜> ,同理,昆德拉止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求剑>, p.12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