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房
張子房

Sad but True

机车歧视、行人地狱?交通事故一律自求多福

正式考试前强制在监理站听两小时课,两小时下来只听到两个重点:

  1. 骑机车会死。
  2. 不要骑机车。

教官特别训诫,机车事故占比最多年龄群是高中生和大学生,即牌龄两年内的族群。男朋友害自己出意外、害死了女朋友、害了女朋友的家人。有一个案例我听到火大,什么人家单亲家庭辛苦把女儿养大读医学院非常漂亮优秀结果把女儿撞死⋯⋯所以活下来的男方比较好过?

算了,台湾的交通问题,个人感觉排除交通规范奇怪以外,主要在于台湾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你快。什么意思呢?在香港每个人都想比别人快。

「想比别人快」会造成:别人打灯转线,你加速抵住他,不让他转。紧贴前车向对方施压,催逼前车驶快一点。不理会前车遭遇,稍慢一点就咇。有一点不会犯:我想比你快,察觉无法超越,不会硬来也不会撞到(尽量)。

「觉得比你快」则是:嗯?我撞到你?我以为自己超过你了。

端传媒:模糊又弹性的道路环境,台湾如何终结「交通地狱」恶名?

前阵子有一则公车驶过行人过路线把行人撞到顺便碾了一下。看了影片是行人进入公车盲区。汽车骑驶员依靠车身各个镜片观察车外情况,镜有死角,车体愈大,死角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内辆差,车子在转右弯时,右则前后轮会出现一个绝对会撞倒的领域。那个领域,司机从座位上是看不见的。

可是,行人明明在横过马路途中,为什么会落入内轮差里?假设情境是路人与司机同时起步。

司机说:我转弯比你快。啊人咧?

被你碾过了。

汽车同样喜欢超越机车、切线,突然右转,一旦转弯就会落入盲区,看不见你就撞了。但此时机车骑士刹车减速更危险,后面跟着可能二三十台车,你要前撞或是后辗?

再补充说明,车子转弯的过程是「入弯减速、出弯加速」。因此当你已经在内轮差里,车子看不见你,一旦加速,那道力量是很大的。噢,不过我常遭遇到的司机是踩着油门入弯,除非遇到红灯。

机车骑士的驾驶习惯同样奇特,以前在台南就见过明明一整条马路无车无人。两台对面线的机车都可以撞在一起。

不骑车的奇怪诉求

既然事故这么多这么危险,不再骑车就就好啦,特别是事故最多的大学生们。这句话真是不了解机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必要,或是高估了公共交通的便利。

骑机车的理由并不是「机车代表自由」、「成年后自以为可以掌控一些东西」那么唯心,满足心灵需要之前,机车对大学生来讲是必需品。

大学生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社交需要。今天我们要家聚,那当然要吃好一点,去远一点的地方,可能机车十五分钟左右。那已经超出脚踏车的范围。

要打工,可能白天要上课,得上大夜班。大夜班要回宿舍没机车要怎么办呢?那你可以不打工或找一家近一点。开玩笑,工作那么好找吗?而且有些人就是要高薪零工才缴得起学杂费。

有些学系还需要到校外上课。可能定期去海滨、沙滩什么的。我记得有同学要去奇美实习,一两位学校不会按排交通。等公车?早上8点一班,晚上6点一班⋯⋯你要等吗?

因为机车事故多,那就不要骑,是很矛盾的。学生们既没有足够金钱买汽车,机车则是家里可能有一台,父母或姐姐在骑,经济水平负担是最低的。

出社会的成年人要依赖公共交通,也不是不可能,除非当日上班下班在同一个地方,一天只去一个点。

你会不会这样?你不会的。上班途中可能要去银行、交文件、见客户。下班后吃饭买便档或顺道去超巿买点东西,或接孩子、男女朋友下班。晚饭后去星巴克或去夜巿,你要等公车吗?一小时一班呢!

兼容并包的道路哲学

说起来台湾马路的包容度异常地高,它们的交通灯几乎可以对应任何情况。在台南还不觉得,来到台中混乱到不行。

回想起来台南的交通情况反而是挺理想的。首先在台南有「圆环」,圆环差不多是回旋处的概念,我记得东门和西门都有一个。如果要转到同一条路不同方向的线道,只要向前直驶,驶到路尽头,圆环绕一圈就可以了。

来到台中,我吓到的,汽车居然在十字路口180度调头。我还想,这OK吗?真的OK的吗?考到驾照后才发现台中没有圆环,至少我没看到过。理解不能的设计。

一来不是每一辆车的长度,都足够在狭窄的马路上回转;二来前方马路可能有违停,原本两线变一线,不足够回转的汽车会怎样呢?入后波倒后。逢甲那边我好几次看到倒后的车和行人擦身而过。三来后面的车也要左转,贴得很紧,一倒后不小心就撞了呀!

交通灯的设计同样考虑了各种转弯情况,复杂到好容易冲红灯。捷运那条路,不晓得叫什么路了,一盏交通灯至少有五颗灯泡。红灯、黄灯、绿灯、左箭头、直箭头。因为机车考试没考,骑you bike时我盯了好久。组合如下:

红灯:全部停
绿灯:全部前行
黄灯:准备停
红灯+左箭头:可左转-> 红黄灯->红灯
红灯+直箭头:可直行-> 红黄灯->红灯
绿灯:可直行可右转可左转-> 红灯

小社区有一个不对称的十字路口,还有点坡度。身处任何一个路口,都无法直线望到左右前的来车,你唯一依靠就是红绿灯,而红绿灯的设计理应是让人相信,当你在绿灯时,其他三方是红灯。确保其他方向车辆不会与你争线,然后,我骑在这个路口上的第一天,我在绿灯前停下来了,因为它的灯号顺序是这样:

红灯->绿灯(1)->黄灯-> 红灯+左箭头-> 右箭头-> 绿灯(2) -> 红灯

我是在绿灯(2)的地方停低,因为我看到前方有大型车正在左转,机车全部在它内轮差范围。如果我加速,我就会撞到它车尾。可是我明明是绿灯。直到现在我还疑惑,那盏绿灯是不是给我看的,抑或是给机车看的。

欸?交通灯不都是给驾驶员看的吗?不是喔!左箭头就不是机车看的灯⋯⋯嘛⋯⋯我也不是百分之百确定。

可是我非常相信,道路设计者用尽他们最大努力,让各个道理使用者都可找到适合的路志。变成好像两个绿灯都适用,两个红灯都该停,红灯加左绿灯好像也轮得到我。

当我还怀疑不对称的十字路口之际,居然给我发现了另一个大Boss:星字路口⋯⋯总共有五个路口,我还在找待转的时候就差点给撞上了⋯⋯

礼让与闯黄灯:狂野的驾驶者

华人开车都有一个习惯:认为其他车一定会避开自己。没有人想撞到。

听过大马人说在新山通往新加坡的桥上,撞车吵驾的一定是华人。香港开车也同样,不知道为什么打灯切线,后面车会加油往前。经过路口奉旨不减速。

台湾同样,个性温和的台湾人一上到驾驶座顿时变得粗暴狂野,释放了内心的怪物,总之老子开在路上你就得给我走开。但唯一不同的是,假如今天在香港追尾了,无论如何根究责任一定是后车的问题。

想冲黄灯但来不及,急刹车后超越白线。刚好完全盖住了机车等停范围。如果有机车在前方全部辗死了


比方说前方车子突然停下,你从后而至撞上了,首先不是追究「前面的车子为什么停下来」,而是后来的你有没有刹车、减速、避开等等。这方面香港人还蛮讲道理的,会说「前车固障」、「有狗有路人」,总之是支持前方车辆。

台湾则会要求礼让。什么意思呢?机车考题有一条是汽车在小路转大路,机车该怎么做?答案是「让汽车先转」。这个逻辑就有点奇怪了!小路出大路永远是让大路车子直行,怎么会大路车让行?明显是预设「大车不会让小车」而设定——现实如此,不让你就挨撞,只好教育机车让路。

闯黄灯是另一个极危险的状况,不止一次黄灯时我停下来,听到后方车辆狂按喇叭要我让开,包括小型货车、公车和工程车⋯⋯

黄灯转红灯的时间点没有标准。我见过2秒转红,也遇过0.5秒转红。假设我在压线的情况下转黄灯,我当然是开过去,不然后面的车子来不及反应,撞上我就不好。

黄灯时我距离停车线尚有10m - 20m ,我当然是选择停下来。一来我无法判断尚有多远才能穿跨前方路口;二来既然我停下来,后方的车也能停,不然后车穿过时,灯号很可能已转红,闯红灯了!

可是台湾人会这样吗?不会,看到黄灯他们会加速!

马路上谁大谁恶谁正确,机车依法黄灯停下,后来车辆追撞,准死。我是常常遇到停下来,结果后面狂按喇叭要我让开,但那时候其实已反应不过来,停下,催油门再发动也要1、2秒。都撞到了。

幸好目前没撞过,它们敏捷到切到外线超越过去,而我常常被气流带动,晃了几下——至少50km/h,黄转红呢,不是蓄意闯灯是什么?

闯黄灯的结果只有一种:追尾。

闯黄灯一半责任要追究道路设计。台中巿的灯号和路口密集到令人烦燥。我记得在台南红绿灯大约500-600米一个。台中巿呢?目测平均100米一个,最短的50米也试过。我常走的一段路,200米路经过三个路口,其中两个有红绿灯。

设身处地,今天我开公车,限定我多少时间要到达某个站头却200米给我来一盏红灯。为了赶上抵站时间,看见黄灯你要不要闯?看见车子慢驶前方你要不要咇开它?

修法改变行为习惯有这么难吗?

机车试前讲座教官讲出台湾修法规定戴安全帽是「修得好」的法例。交通事故未戴安全帽致死率较戴了安全帽高8.88倍。证明人们的习惯是可以被法规而改变。

却为什么道路设计的相关规定却是那么的难以调整,甚至是摆烂的程度呢?以下只是毫无根据的猜测:

习惯了。

习惯是最难改变,龙床不及狗窝,当你习惯了一个地方的生活模式,有时知道它烂也不会刻意改变。埋怨嘲笑是最大的包容。

不爽你就走。我们都不喜欢外人批判自己,甚至不喜欢自己人批判自己。啊反正社会就这样,你不会自己适应?

基建非重大议题。基础建设好像民主、法治等等议题的层次不同,不值得公众花大力去讨论和抗争。自自然然就不会想要去改变。

改变很痛苦。改变首先要承认它没那么好,很差,要提出。你会感动痛苦、艰难,别人厌恶你怎么老是说负面话、难听话呢?

为了不惹人讨厌,尽量书写时加插一些优点进去,不然又会像在散布不好的讯息。有时候我们说负面话,可能源自于比较,可能源自于过去经验。但如果你问我的话,我觉得在香港开车比台湾开车压力大好多。香港喔,车子太多,那份不耐烦会一直传染过来。而且像闯黄灯这种事,一旦撞上了就是「危险驾驶导致他人身体受严重伤害/死亡」,不是开玩笑的。

我指出的全是个人经验,除了个人经验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在法例修订之前大家互相照应,小心点。真心,隔了十年交通状况终于受到大家热烈讨论,老怀安慰。社会进步便是从大家认真讨论开始,不然我们都说别管了,难道你要埋怨社会对你不好吗?不喜欢不适应就移民呀!

下一次我想挑战在日本和马来西亚开车,搞不好会有其他新发现。


每周一则城巿故事。突破点对点生活模式。
迈开脚步,划出舒适的平面。
喜欢原地游的内容,请接续以下方关注更多动向:
FacebookInstagramPatreonGunroadPinkoi500PX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