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雁東南西北飛
鴻雁東南西北飛

不入流作家,用文字記人、記鬼、記食、記人生……

漫步在房里的午后

在房里顺天宫前的榕树下乘凉,大概是我这辈子所经历过最舒适惬意还不需冷气电扇的夏日晌午。如果我是房里居民,肯定天天来此,在妈祖与榕树的庇荫下,悠哉悠哉地打个盹……

我年轻时旅行,贪「大」,爱往热门的大景点跑;上了年纪后的旅行,追求「」,向往冷门的小城小镇里的小巷小弄和小店。

苗栗,对于过去年轻贪大阶段的我来说,只有南庄值得一游。至于苑里,是一个只闻其名,不知所在的地点。

今天正中午我和老婆抵达苑里,将车停在天下路附近后,踏上苑里老街。这条老街比起台湾其他过度观光化的老街,仍保有相当程度的古朴风貌,街上的老宅不仅没有过度整容成半新不旧诡异样貌,也几乎见不到迎合观光客的店铺及小吃,只是如实呈现小镇的日常。

位于天下路的苑里老街

来的时间不巧,正好是烈日当空的时刻,我们不知不觉加快脚程躲避艳阳追击,无暇好好欣赏老街。

越过中山路,钻进中山路89巷,迈向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房里古城

中山路89巷旧称「房里街」,乃清咸丰年间的泉州人聚居地,曾建筑城墙及护城河抵御海盗及土匪。光绪二年(1876年),房里城里的泉州人和苑里街漳州人爆发大规模的械斗,导致城里发生火灾,房里街遂逐渐没落。 1922年,苑里驿(苑里火车站前身)开通,商业重心全面转移至苑里街,更加速房里街的衰败。

如今,市场、食肆、行政单位都位于苑里老街周边,人潮密集,往来车辆不断。相对的,房里街的宽度只有它的一半不到,且远离市中心,两排都是民居,进出车辆少了许多,再加上是平日,更显得阒静。

我们在房里福德祠前的凉亭歇脚,才刚坐下来就意外发现这里原来是「北门护城河」的旧址。卸下卫民重责的护城河,其功能只剩排放污水,和臭水沟没有太大区别,现在完全仰赖告示牌上的五个黑底白字昭示往日盛名。

北门护城河旧址

房里街上最气派的建筑莫过于「蔡全盛号」。这栋二进一院的四合院建筑兴建于昭和元年(1926年),是经营席帽的蔡氏家族的古厝。可惜平日没有开放,无缘一窥古厝的内部。

蔡全盛号

古城里的「顺天宫」主祀妈祖,是房里的信仰中心,建于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庙前一棵枝叶丰茂的榕树,犹如替妈祖撑起阻隔烈日的阳伞。我们坐在榕树下的长椅,背靠保护榕树的铁栅栏乘凉休息;身处绿荫下,根本不觉得热,不时吹起的风,还带来阵阵清凉。

房里顺天宫

栅栏另一侧,一位胖大哥双腿盘坐在椅子上,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萤幕追剧,看起来是特地骑车来此乘凉的附近居民。我们两人加上胖大哥,奢侈地享用庙前开阔且宁静的广场,这大概是我这辈子所经历过最舒适惬意还不需冷气电扇的夏日晌午。如果我是房里居民,肯定天天来此,在妈祖与榕树的庇荫下,悠哉悠哉地打个盹。

房里街之名虽然没有沿用至今日,但古城西南方的房里溪仍保留原名。不过,以前房里溪的溪面宽广许多,人们南来北往必须依靠渡船。道光十六年(1836年),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娄云在这里设置义渡,并且立「房里溪官义渡」石碑,右款文「道光丁酉年起建设义渡,由官给发工食,往来行人随到随渡,不准需索分文,如违鸣官严办」--这块石碑,见证一位父母官爱民如子的实际举措。

在前往下一个景点之前,我们不太舍得就此离开这静谧的氛围,又溜进巷弄中转转,沉浸于贴近原始面貌的老宅群中。一边走,一边想像当年繁荣的盛况、械斗的惨况,所有的纷纷嚷嚷,而今俱归于死寂……

走出房里古城,我对于「旅行」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所谓「旅行」,重点不在「旅」,而在「行」,即步行。唯有一步一步走,让视线随着缓慢的步伐细细巡看,才能从「小」中见到细腻处;唯有走走停停,让感觉在停滞中凝神体会,才能在「小」中见到真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