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個光
就是那個光

借用文字觀察思考、探索生活中,也許理所當然的無聊煩惱。 習以為常的,很多事沒有懷疑過,怎麼說怎麼做,如何定義,又是誰曾經說過。 重新認識,用幾句老中二,希望啟發你,或是誰來啟發我。

关于美I 寻常艺术的感知与实践

这篇在谈论我的一些关于「美感」的一些想法虽然标题下了美、艺术这些字眼,但我的重点更在「寻常」,没有要谈论那些深奥的艺术作品,只是想看看,审美的机制如何在普通行为上运作。

旧文搬运. . .

由于杂讯多到爆炸,本人也很难长时间专注在同一贴文,不过您的贴文确实是有吸引到我的眼球!很难得能看完这么一篇长贴文^ ^ 。 」

这是在我上一次发表文章时,底下别人给我的回覆,除了难得看到回应的愉悦,这样的回应让我想到,会不会我其实做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效果─ 「美感」

嗯~感觉还满跳的,虽然是从事设计相关的工作,总觉得在一般生活中要距离谈论美感还远着,平常买东西会找顺眼的选,妹子要找正点的......欣赏,但要说这就是有美感,是不是也有点肤浅,像那种看见艺术名作、或是沉浸在自然奇景之类,感受就是有差......有点废话,在生活中会有那种会让人「喔~~~~啊斯」的感受吗?

来用这篇讨论几个跟美感大概有点关系的想法。

------

何谓美?

就别带到艺术专业的领域,单纯来看怎么样的感受会让人说出「这是美的」。

是感觉和谐令人舒服愉悦的东西吗?那一张空无一物的白纸,没有丝毫冲突元素会让人感觉到美吗?还是冲突矛盾给人丰富刺激的事物?像是长辈图之类,视觉张力饱满,给人的感受想必非同一般。

虽然说艺术是主观的,我想真正厉害的东西,多数人还是会感受到相同的魄力,为什么会这样呢?

审美的机制有多种,不过我在这边想提到的是一种「反思中得来的审美」*

来自挪威卑尔根大学的罗尔夫·雷伯(Rolf Reber)、来自密西根大学的诺伯特·施瓦茨(Norbert Schwarz)以及来自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彼得·温克尔曼(Piotr Winkielman),这三位心理学家从心理加工的角度解答了什么是美。
他们提出,「美」是由「审美的感受过程」所定义的,当感受者越是能流畅地在心理上加工一个物体,他们的美学反应就越正面。
雷伯和他的同事们提出的流畅度理论认为,当我们能迅速加工某些东西的时候(例如,一张蓝天白云的照片,后面会解释),就会获得一个正性反应。
雷伯及其同事测量了这个现象。正性情绪反应会增加脸上颧大肌(也叫微笑肌)的活动,这种反应可以通过肌电来测量。当我们看到大脑能以高流畅度加工的东西时,这些地方的肌肉会在做出关于该物的判断之前就变得更活跃。

简单来说,就是某个事物越能顺畅的在脑子里被加工,它给人的美感就越强烈,白纸虽然复杂度极低,反而没有可被加工的讯息,也就难以感受到美;相反的,长辈图的讯息充满画面,内容没有重点顺序,虽然可被加工,却快不起来。

大脑在星爆

前面简单说明了大脑感受美的机制,接下来回到我一开始的部分。

怎么一篇文章也能有美感?要说是诗词或是故事这种,内含情节,也有按照格律,这样的美感是很清楚的,但是一篇论述文又要如何写得让人拍键盘叫好?

现在已经很少了,前几年我还会写一点影评,不过要写得出让自己满意的评论也不容易。

要想不剧透的写法,就得要有大量相近的情节可以举例,还不能运用太过冷门的电影,举了根本没人听过,而要剧透的话,那何不直接去看电影就好,要在一点篇幅写得比电影精彩那就更难了,自己写得出来又不超脱剧情的范围也是不好拿捏。

不过让我体会到好电影真他妈好看,也是因为有一篇评论的帮助。

「疯狂麦斯」是让我开始喜欢看电影的一部片,第一次看到那部片的时候我的阅片量还很少,看完的感想就只是「干~~超好看的拉啊啊啊!」,基本上讲不出任何有价值的感想。

出戏院后想看懂片中精采的点而去找了一些影评,也忘记评论的内容了,只记得文章中提到的一个关键词,瞬间内容快速闪过,把整部片要表达的都串了起来,感受到大脑在星爆一般「原来是这样喔喔喔喔喔喔!」的快感。

这边试着用前面的审美机制来解释,每个人的悟性有限,真正厉害的事物多半不容易消化,也许是某个数学难题的证明,或是某个精简俐落的程式原代码,简而言之就是理解不能的事物。

当有人能用平凡废物如我也能看懂的方式解释,让人看懂上面那些原来难以理解的高度知识,瞬间大脑能顺畅处里更复杂的事物,就像是强迫大脑超频,用文书机执行AAA大作,还能跑的顺畅无比的快感。

通俗娱乐

你说的这些我都懂,但是我还是觉得看爽文废片比较爽啊!

虽然许多的艺术电影有着深刻复杂的内涵,能卖的始终还是商业大片,那些个把电影放在爆米花后的片子,又能提供多少的「美感」呢?

这边使用的「美感」还是同样的原则,大脑越能顺畅的加工复杂的事物越具有美感,像是商业电影、网路轻小说,内容大多没有复杂度,加工的顺畅度不比白纸有趣太多,那所以是哪里吸引人哪?

那个,动脑是个很累人的活动,这个你知我知独眼龙也知,至于为何有些人愿意付出精力去品味更复杂的美学,而有些人觉得简单好消化的娱乐就足够满足了?

我姑且提两个想法,在纯粹与通俗两者中挑选,只挑一次是选择,挑了很多次就是习惯了。

在做选择时,会注意的部分是当下的状况,今天上班太累、最近可以看的东西太多了、昨天才跟网友吵了一番,很多因素消耗掉注意力,这时候自然不会想要太复杂的享受,反而是低复杂的娱乐,不需要太深入又能持续刺激大脑,这样的强度才刚好让人感受。

但是习惯却是长久下来,每一次的选择所造就的,如果说觉得纯艺术很复杂难懂,而偏好大众娱乐如热门电影、短影片,或是手游这些,不用太多学习成本的娱乐,长久下来也会习惯这样的模式。

对这样的人,接触更复杂的艺术也许能发掘更多的美感,但在那之前,会因为大脑一直卡关而感到沉闷吧,当然同样的,习惯复杂美感的人也会对大众娱乐的低复杂度感到无聊吧。

------

别试着理解它,去感受它......?

前面说完了关于美的感受,再来的部分我想换个方向,试着说明要如何在自己的表达中实践「美感」

到这个阶段我想已经有点接近创作的部分,要怎么让自己的表达更容易被别人接受......或反对?拿来讨论?被人注意?就这个好了,不管表达的内容为何,要是别人无法注意到你的重点,内容多好都是多谈的。

那么,应该让脑子还是让心来注意呢?是的,就是感性还是理性的问题,有的人感性思维,他的创作自然攻心;也有的人理性脑袋,他的表述就是无可反驳。

没有好坏,或者说每个人都带有这两种面相,只是思维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各有差异。

如同前面「美感」需要的两个要素─顺畅复杂度,复杂度是看各人有没有料,我这边就不谈,只是关于顺畅,我想提出一个解释方式。

所有的创作表达都是一种资讯传输方式,是把创作者脑中的景像打包转换到他人脑中,不管用文字、语言、图像、肢体这些都是,差别只在于哪种的传输效率更好,而不会损失原作者的真意。

拿电脑软体来举例感性与理性的分别,我觉得就像是商业与自由软体的关系。

商业软体像是apple与microsoft系统下的泾渭分明,或者要说adobe、Autodesk,在各自系统中的工作虽然彼此合作融洽,但是却很难无痛转换到另一个系统。

自由软体像是Krita、GIMP、Blender这些则是相反,不会让人被单一软体或版本限制,也不用担心过了几年自己的档案就不被支援了。

我拿商业软体来形容,在于感性传达的是一种感受,对一些情感的表达能够无损的表达作者的感受,但是别人要能读懂却要在具备相同经验的前提。

像是哪个人因为分手说了一些「我好痛苦」之类的感受,同样分手过的人会心有戚戚焉,但是我个母胎单身抱歉没感觉......不是没同理心什么的,阿干就真的没感觉。

换作自由软体来形容理性思维,理论上谁都能读懂表达的内容,表达好不好当然有差,总之多些篇幅都能表达清楚,不会换个人就理解困难,当然缺点是理性并不是容易表述感受的方式,需要创作者先转换感受,否则别人连看都懒得看。

那么这两种方式表达美感的差异在哪?

感性思维包裹最直接无损的感受,但是读不懂的人就是会卡住读不懂;理性思维表达逻辑清晰,没有看不懂的问题,但要表达清楚很难不废话一堆,不吸引人啊。

说到底,要如何区分两种方式交替运用才是关键,九把刀的这篇真是精彩的范例。


*第一部分内容参考自艺术之用| 如何让人觉得你的作品很美?

*虽然我在文章中使用了一些理论,但不见得我举的案例都是用同样的理论解释,只是个人觉得逻辑上可以如此解释。

*文中提到一些软体知识作为举例,不过并非我的专长,如果理解错误的还请指教。


👉有光的地方【 FacebookMattersMedium |POTATO】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