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瑞德 | Fred Jame
傅瑞德 | Fred Jame

曾任某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主業是數位行銷與媒體管理顧問。長年的寫作者、譯者、編輯、重機騎士、雪茄和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 我也是養兩隻貓的犬派潛水員、健身教練、書法家。 關於我/https://fred.mba

为什么Tesla可以不用花行销费用? /上篇

电动车制造商Tesla「不花任何行销费用」是有名的,但媒体和社群上却一直少不了他们的声量。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本文为上篇,先讨论Tesla之所以目前还不必花行销费用的优势。

本文的灵感来自〈 13 Unique lessons every founder should learn from Tesla's Marketing strategy 〉一文,其中讨论了「Tesla为什么可以不花行销费用」的13个原因。

在这边,我会先分析Tesla之所以(目前)不花行销费用的原因,以及其他车厂为什么难以复制这样的模式,并在下一篇中讨论这13个原因。

本文中以「引用格式」标示的段落摘录自原文,其他的内容则是我的看法。

在开始之前,你需要先知道几个前提:

Tesla的老板Elon Musk已经是传奇名人;Tesla也是一家以创新和远见知名的公司。

所以他的招式对你、对一般公司不见得有用,但可以参考。

汽车厂商福斯(VW)、通用(GM)、丰田、BMW每年花的广告费一共超过300亿美金,Tesla则是零元。

这是Tesla的优势,300亿美元(或是说平均到各家的几十亿)如果不必花在行销上,可以拿来做很多事。

两个池子

不过这样直接比较并不公平;虽然产品都是车,但这些传统车厂在同一个小圈圈里面厮杀已久,只要行销做得少一点,很快就会被同质性高的对手挤下去。而Tesla因为同质对手都还不成气候,自己在一个小圈圈中称王,自然(相对)比较不必花这种「保持浮在水面上」必须花的钱。

另外一个因素,在于Musk还有好几个前瞻性高、技术已经成功、而且能见度难以比拟的事业,例如发射火箭并且能成功回收的SpaceX ;这些都是在技术上、行销上、商业市场上彼此相辅相成的事业。

或许你会觉得,这话说起来简单,有钱的车厂只要也来投资做火箭等等,也不一定能得到一样的效果吧?

在我来看,这是因果问题。如果Toyota也搞火箭、也成功发射回收,当然也会有一定的行销效果;但以Toyota的产品和企业本质,不太可能去做这样的事情,即使做出一些成绩,对于本业也不一定有相乘效果,所以投注在产品开发和行销上,反而是比较保险的选择。

更便宜的电动车可以「打败」Tesla吗?

关于这一点,最近一则报导通用汽车执行长发言的新闻〈 如何打败特斯拉? GM 执行长:做出更廉价的电动车〉,其实就很清楚说明了传统车厂的态度、以及对于市场行销的观念与方向:

家大业大,与政府关系良好的GM,造车外还有非常多招式,能在市占率击败特斯拉,但Mary Barra 相信,多年来对GM 品牌非常忠诚的客户转换跑道时,依然会优先选择GM 电动车,因此光现有Chevrolet 和GMC 卡车客群转购电动车,就足以击败特斯拉。

对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是这样的:

做出更廉价的电动车,可以让电动车这种东西更普及,但不一定可以「打败特斯拉」,这是两回事。

特斯拉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透过电动化做出更好的汽车」,而是要从「特斯拉的车子是一部会跑的手机」的角度来思考。

例如,特斯拉产品的架构透过软体和网路预留了许多升级空间(=能赚钱的选购项目),也彻底颠覆了汽车的「引擎+传动+油箱」架构,为「未来的车子」建立了第一个可行、可商业化的典范;传统车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只能停留在「更便宜的电动化汽车」思维。

(相对于传统汽车,特斯拉的缺点是充电速度和地点仍然受到许多限制,不如传统的加油站普及;然而,现有任何厂牌的电动车都一样有这个问题。)

要打败特斯拉,重点在于有更好的设计和使用典范、或是在同样的典范下做得比他们更好、价格也有同样的竞争力(不见得要更便宜)。

或者用同样的逻辑,看看「做出更便宜的手机就能打败iPhone(或三星,都可以)」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就知道了。

Tesla模式可以尝试复制,但门槛太高

本文的「行销支出」主题来说,因为市场经营视角的差异,即使GM(或中国低价厂商)确实做出了品质可以、价钱更低的电动车,也抢得了一定的市占率,但以市场特质来说,行销费用还是一定会花(而且可能比现在更多)。

道理很简单:

  • 即使GM做出了低价电动车,仍然不一定能跳进Tesla定义出游戏规则的新池子,进去了也不一定能用对手的游戏规则打败对手。
  • GM低价电动车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原本自己池子里的Toyota和福斯等传统汽车公司;而且这些厂商也会做出类似定位的产品,竞争只会比现在更激烈。因为,就算跳不进Tesla的池子,也必须能在原本的池子里称王。

结语

所以如同前面所说的,理论上没有什么模式是不能复制的,但以Tesla和其他车厂的例子来说,要复制Tesla模式的成本,无论就企业本质、文化、环境、以及产品特性的角度来看,成本都太过庞大,甚至可能「动摇国本」;这是相对保守的传统汽车业界不太会去尝试的事情。

而且,就算成功复制了模式,市场结果也不一定会成功。

所以,要打败Tesla、或是至少逼他们开始认真花行销费用,其他车厂必须愿意、而且有能力创造出超越Tesla的产品和商业模式,来改写过去十年的电动车产业游戏规则。

类似的状况并不是没有发生过。产品设计观念、定位、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例如过去的石油危机),让日本车在国际市场上取代了美国车、甚至造就了近年韩国车的崛起,而这并不是「低价」两个字可以解释的。

如果传统车厂没有参透这一点,或许低价电动车的出现可以让油车提早几年淘汰、让车厂可以转型生存、市占率(相对于动作比较慢的对手)可以提升;但别忘了,这样的趋势也会帮上Tesla的忙……

……而且人家可能还不必花行销费用,你还是得继续花。

(请期待续篇)

本文原载于《 F大叔的硬派行销塾》电子报,欢迎订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

傅瑞德 | Fred Jame

歡迎來到「傅瑞德的硬派行銷塾」。我從事寫作和翻譯逾30年。曾擔任企業行銷長、雜誌社長、開了語言行銷服務公司、寫過很多中英文文案。個人簡介請參閱 https://fred.mba 。

079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