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别人的名字,关你咩事

城中独孤长者近日频频出招,一时担心别人移民英国,境况凄凉,一时又批评别人数典忘宗,一时向他暗恋对象的黐缠,却为大家提供城中热话的议题,大家得啖笑,也算用心良苦。

当中有一次,他提到几位出争英国保守党党魁的四个人的名字,提了一问,以下是原Po内容:

「比较比较。
「英国传媒关注十名保守党领袖出任首相的热门程度,当中四位的姓名是Rishi Sunak, Sajid Jarvid(正确是Sajid Javid), Nadhim Zahawi 和Priti Patel.
「这些都是已经完全融入英国社会的英籍少数族裔人士,而且是政府内阁的高级阁员。
「问:为什么这四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有英文名?」
保守党党魁最后五名候选人Photo: wionews.com

已经有不少人招呼了独孤长者,多数以族裔背景切入,不同的少数族裔移民,融入当地社会,各有发展,甚至在政界中出头,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过,自己却觉得大家有点错重点,他不是质疑他们的什么,重点是他们的名字,没有加上一个一般的First name,例如John, Peter, Mary之类。

一般人的名字自然有姓氏(Last name,或称Family name),然后名字(笼统说First name),有些人会有Middle name,甚至超过一个,因此全名可以很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会以名字(First name)互称,即使上司也是可以,不用一定要称Mr. 或Mrs.之类,除了一些特别场合,如面对总统,可以称他为Mr. President 。在学校环境,一班有二三十个同学,一叫阿John,随时有四五个人回应,因此多以姓氏称呼。有老师甚至加上Mr.或Ms.称喟(在学期间,尤其是中学, 应该未结婚),以示尊重。 (外国人同姓的人少,同名的较多,而中国人则刚好相反。)

无论什么族裔的人,名字都不是自己决定,你生在那个家庭,已决定了你的姓氏,而名字多是父母,或长辈(亦有少量由姓名学家之类研究出来)决定。我没有搜寻资料,但可以相信世上大部分国家都容许国民在成人之后,正式更改姓名,我们的先辈那几代尤其,因为以前的人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特别深究,更害怕孩子长不大,于是奉行粗生粗养的信条,孩子的名字就叫作阿朱阿九。有些到入学才由老师帮忙改一个文雅一点的名字,有些到成年外出工作才有感到一点不雅,正式改名,在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是十分普遍。

我们那一代,读英文学校,老师中有外籍人士,一些教会学校的修士神父也是外籍,偶然一两个略懂中文,因此会可能引导学生去取一个英文名,方便他们记忆。而那时的社会,宗教风气也渐盛,而通常受洗之后会接受一个英文名,如David, Peter之类,如果父母比较走前一些的,早已在小孩出生时,也决定了英文名,写出世纸上,算正式名字了。倒是有些特别例子,小孩名为大为,或者大卫,相信大家的朋友中总有一位吧,也很顺理成章地英文名便叫David,但自己便认识两个便有不同的英文名字。大家都熟悉的演员姜大卫(虽然只是艺名),他的英文名字是John。在早年,有一位电台主持叫戴伟光,英文写成Tai Wai Kwong,他自己透露一些外借同事和上司慢慢会叫了他为David Kwong,替他改了名字,连姓氏也改了!可算是香港华洋杂处的一件趣事。

香港的一条街道,英文名字还算容易念出来,但那个中文名是怎么回事?

后来去了加拿大,才知道在香港普遍用的英文名字,称为Christian names,在一些英文字典中有详列常见的男女孩的名字。而在加拿大生活一段时间,便接触到如Wayne,Dale这些比较少见的,应该是加拿大或北美地区才有人用,和宗教无关。但现在也较常见,甚至有华人用。可能由于外国的名字(指First name)选择不多,于是有人开始自创一些,例如Eric串成Erik,亦有将电视剧角色的自创名字用上,例如Seven。而香港在这方面绝不落后于人,在这几年间,我见到以Milk,Empty等的人名,而最霸气的大概是Never,而且他还是姓黄,Never Wong!绝对不能质疑!

扯远了,回看四位英籍政界人士,Rishi Sunak和Priti Patel是印度裔,Nadhim Zahawi是库尔德裔,Sajid Javid是巴基斯坦裔,他们的名字都是自己族裔的名字,都没有加上英国人较常见的Michael 什么,Samuel 什么之类,所以独孤长者便提出质疑,何以炎黄子孙们要加上英文名字,用中文名失礼吗?我觉得这才是他的重点,而且他也真的可以是理直气壮地说,因为他自己真的没有用英文名字,甚至可以大条道理说他行不改名,坐不改姓,如果他穿上汉服出来说一遍,更有说服力。

但各有前因,以香港的历史背景发展,有个英文名有何奇怪?况且改什么名字一向相当自由,你不愿用外国的名字,也没有别人可以逼你。周润发在荷李活拍电影之时,就是Chow Yun Fat,大家都认得他,但肯定不是他要表忠,展示自己爱国。而另一位演员却走出来宣布不再用英文名字,叫大家不要再叫他Bobby,一个用了半生的名字,有什么强而有力的原因去取消它呢?在这种风头火势之际,食相便难看之极,令人生厌!

个人认为,近日多种言论出现,都是环绕爱国之说,在芝麻绿豆的事情上,大造文章,上纲上线,什么事都批斗一番,真的令人心烦。而且不少言论往往打着「外国也是如此」的大旗,外国的牛油那么贵,生活那么艰苦,为什么要学?我不能预测事情会如何发展,始终在香港,应该有大半人有英文名,几任特首,官员,议员,连独孤长者的另一半也有英文名,如果以此为衡量爱国标准,真的会倒泻箩蟹。

话说回来,前述四位英国议员,虽然没有加上英文惯常名字,却全部有正式中文名字,那又应该如何解读呢?可能是怕咗你哋唔识读渠嗰名,费事大家尴尬,改个中文名方便你哋,其实可以列作「辱华」行为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