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移民生活:讲饮讲食(街头小食)

(编辑过)
谈饮食,多是餐房用餐的经验,其实街头小食更具地方特色。

对街头小食,大家大概会因年纪而有不同想像。年轻一辈,几乎就是那些小店,在旺角铜锣湾尖沙咀这些地方,总会有类似商铺,什么格仔饼,鱼旦烧卖,煎酿三宝都一网打尽。但老一辈的,可能每一架手推车只卖一种食物,这挡吃完鱼旦,再过几挡吃碗仔翅。

而出外旅游时,在一些东南亚地区,仍然有这类夜市,或者熟食挡,大家都眉飞色舞垂涎三尺。至于欧美地区,也有他们的自己独特街头小食文化。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多伦多的经验。

Corn Dog

第一次遇到这些街头小食就是在CNE游乐场,它是一个每年举行的临时游乐场,是暑假最后一个项目,让学生们在开学前,最后一次狂欢,已有超过140年历史。加拿大的新学年由劳工节(Labour Day,每年九月第一个星期一)后一天开始。而这个游乐场就是在开学前约三个星期举行,这是很旧式的,有简单的机动游戏和游戏摊位,和香港以前的荔园差不多,只是没有动物。很多人都有点不屑那些游戏,但入场最大原因应该是为食,很多这样的游乐场食品,未必在外头容易买到。

有些很传统的如Candied Apple,一个真苹果(削皮)外加一浸红色的糖胶,大家应该见过,不过不太合我们胃口。其他如爆谷(pop corn)不算特别,但很久以前它已有各种咸甜味道。再下去就是热狗汉堡包薯条这些,不过一定比香港的更大份就是。他们另有一款热狗叫Corn Dog或者Hotdog on a stick,就是将一支竹签插入一条热狗肠,蘸粉浆再油炸,然后加各种酱料直接吃,我是非常喜欢。后来香港也有,不过很少即炸即卖,一凉了便不好吃了。

Poutine

至于薯条也值得一提,在街头买到的,有些店铺也用,多是粗薯条,甚至是称为wedges的薯块的,相比那些连锁快餐店的如牙签大小的,完全两回事。初来时,见到本地多是加盐加醋吃,餐桌上总有一瓶醋,试过之后相当接受,能中和油腻感,另外他们也喜欢淋上肉汁(gravy)吃。而由薯条演变出来的一道加拿大地道美食就叫Poutine(据说出处是魁北克省,所以是法文,小心不要和普丁Putin混淆),就是在薯条上加上芝士粒,然后淋上肉汁,相当邪恶,但非常滋味。以前不常见,现在很多餐厅都有,连在香港我也找到一间汉堡包店有售。

Funnel Cake

多伦多的主题公园(Theme Park)叫Wonderland ,年轻时每年总会去一两次,除了过山车这些刺激游戏之外,当然是吃了。我第一次遇到Funnel Cake便在那里,在其他地方没有见过。 Funnel意思是漏斗,就是用粉浆倒入漏斗,再让它流入油炉,一边移动,最后形成一个像鸟巢的饼,洒上糖霜加士多啤梨酱,已经极美味,如果再加上雪糕,简直不知人间何世。由于只有在那个主题公园才有,真是一年一度,必食之选。慢慢才在其他场合见到,但也不经常。多伦多每年都有不少大型户外活动,什么街头节之类,也是不同食物的汇聚。

这个美食展好像停办了两年,今年应该可以重办。这是以前的一些片段。

尤其是美食节,最大型的一个叫Taste of the Danforth,邻近小希腊,已有近三十年历史,原本推广希腊社区,而附近的餐厅也在门外设置柜台,一些菜式都改成小食形式,一小盒一小串,大家边行边食,特别是希腊的烤肉串Souvlaki,一直在烧烤,香味四溢,特别吸引。后来越做越大,各个社区也加入,文化歌舞表演,当然还有其他商业活动,成为最大最成功的美食展。而其他较大的社区,义大利,印度,华人等,有见及此,也在自己社区搅一个,虽然没有同样规模,也提供不同的色彩和活动。

如果是一年到晚都可以在街头买到的,应该是热狗档(Hot Dog Cart),真的,连冬季天气超冻的时候,他们仍在营业。通常在市中心的一些固定角落,这些热狗档卖的多是高档的德国肠什么,特别粗大的,还有各式酱料,除了红黄绿最普遍的三种,还会有洋葱粒,酸瓜和Hot Pepper等加配,绝不能等闲视之为小吃。其他还有一些快餐车,有各种不同的食物。在多伦多大学学生大堂那边,经常有几架,照顾学生需要,后来还有一架是华人经营,卖炒粉面和碟头饭,都算有商业想头,始终多伦多大学越来越多华人学生。我也帮衬过一次,唔,勉强可以的,厨艺很马虎,不失大学颓饭的特色!

当然还有不少,但篇幅已太长,就此打住。最后让大家看看这个加拿大美食频道的剪辑,当中不少已不能算是街头小食了。警告:千万别空肚看!

多伦多美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