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天涯曲此时】音乐文字的怨曲

(编辑过)
这是谈马世芳的一本书,台湾和香港的音乐喜好,还是有一些偏差。
按:文章在2017年在「评台」发表,他们在2019年结束。最近找出来,放在这里,留个纪念。

自己在八十年代写音乐专栏的时候,香港的岀版业正是起飞的日子,各类型的书报杂志不少,单以音乐为主的也有好几份,有一大班作者,自己追看的也有好几位。在千帆过尽之后,音乐文字只散落在一些消闲杂志的一版半版,也许香港的气候和土壤都不对吧。

昔日的音乐文字作者极少见有结集成书,只有一些填词人的散文集,或者是一些以歌词来硏究流行文化的书籍。但回到香港这两年,也到过台湾两次,却发现台湾在这方面,绝对比香港蓬勃和优秀。我读过一两本张鐡志的书,和自己的音乐口味有点相近,读来得悏意,也有一种从另一角度去认识这些已听了多年的乐手的趣味。后来再认识马世芳,王袓寿等名字,都是极高水平的音乐文字。最近,买了马世芳的《地下乡愁蓝调》,是去年底才岀版的十周年增定新版,音乐文字结集成书已是相当难得,还在十年后有增定版,怎不教香港的音乐文字人不感慨万千。

《地下乡愁蓝调》是马世芳在2006年岀版的音乐文字结集,书名是来自Bob Dylan 的一首歌《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可见Dylan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说来也有点奇妙,马世芳报称生于1971年,但特别钟情六十年代的音乐,一个他仍未岀生的年代。而自己足足比他年长十年,却特别偏爱八十年代的音乐,那是我的formative year,那些乐手可能跟我差不多年纪,大家是共同成长的,有点相互见证歳月的感慨,很能引起共鸣。

也许正是「各有前因」,这本书亦提供了答案。马世芳的母亲是资深广播人陶晓清,而且曾大力推动原创歌曲,马忆述童年时,家里经常有一些大哥哥大姐姐拿着结他来交流,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得天独厚。而他听英文歌便是从母亲的藏碟开始,一批披头四的黑胶唱片便成了马的启蒙,一头栽进六十年代的音乐世界。

说起来有点奇怪,台湾的年轻人似乎较偏重美国的乐手,如Bob Dylan, The Doors, Bruce Springsteen 和Patti Smith等,都是张铁志和马世芳着墨较多的,可能和当时台湾和美国较亲密有关。而香港则以英国乐手较主流,在七十年代初,电台播的是Tom Jones, Cliff Richard, Bee Gees等,深度一点有Led Zeppelin, Deep Purple, Roxy Music这些,然后前卫音乐,崩(Punk )以至新浪潮和新浪漫的崛起,英伦音乐一直主宰香港巿场。当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理会美国的音乐走向,壁报流行榜也是一个很有权威的音乐指标。

或者这也许显示两地的社会环境有相当大分别,当时台湾仍在戒严时期,反攻大陆仍然是国民政府的目标,两岸又不相往来。而在台湾出生的年轻一辈也踏进成年,有各种的想法,面对好几次的政治事件,和政府的过度监管,因此对美国在六十年代的经历,种种斗争,反战,平权,抗议和游行,孕育出来的文化,音乐和电影,会容易引起共鸣。而香港在六七暴动之后,政府致力改善民生,经济和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起飞,大众的生活都有改善。我们在七十年代尾读完中学的那一辈,基本上是无忧无虑,很多人可以继续上大学,甚至岀国留学,没什么理由去伤春悲秋。因此,八十年代是消费享乐主义的时代,也直接反映在音乐上,从那些Disco音乐,到电子舞曲,都是鼓吹夜夜笙歌,活在当下的心态。

读这本书,自己是趣味央然,补充了自己对当时台湾的情况了解的缺乏。和很多其他台湾的作者一样,用字非常讲究,尤其是我们以广东话来念,作者以国语来写,自然不太流畅。而台湾作者都喜欢替歌手乐队翻译中文名字,有时更没有列出英文原名,我看起来有时出现一点困难。但也正好放慢来读,甚至一些地方要多念两遍,细细咀嚼,其实更能加深了解。而马世芳更不吝啬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心路历程,和社会上的种种事情,当一首歌捆绑着一个故事,那便可以刻骨铭心了。

《地下乡愁蓝调》十周年增定版在2016年尾推出,加上新的评语和说明。十年前2006年初版时,是收录了马世芳在之前十多年发表过的文章,最早可回溯至九十年代。这样一层一层剥开来,有点像年轮,代表了树的成长,也是历史的见证。由此可见台湾的音乐文字的岀版历史,和市场生态,我们在香港,只有羡慕的份儿。


后记: 2019年夏天,马世芳应邀出席香港书展一个座谈会,同场有周云蓬,大谈两人对两地的音乐认知和记忆。会后,排了近半小时,得到马世芳在我的这本书上签名,算是完满了。而此后,港台因逃犯条例,几乎发展至拉倒所有沟通渠道,关闭各自在对方地方的办事处,相信日后未必再有机会邀请到台湾的文化界人士到港参加活动了,怎不教人唏嘘!

这极可能是自己去的最后一次香港书展,那年之后,因疫情影响,不是取消便是延期,能举行的,又会禁止某类书商(如台湾的)参与,又阻止某些作者出席和读者见面。一个禁书禁言的书展,对自己来说,已无关注的必要。唏嘘x2

主办方香港贸发局有录影整个座谈会,全长九十分钟,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